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沒有絕對的科學育兒,卻有不變的母親的直覺

沒有絕對的科學育兒,卻有不變的母親的直覺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比如:

我們都知道利用內疚感控制孩子是不對的。當我們在孩子面前裝可憐試圖讓孩子關注我們的情緒、當我們做家務累得腰痠背痛再苦口婆心地告訴孩子“媽媽累點沒關係,媽媽做的這些都是爲了你”試圖得到孩子的感激、當我們口口聲聲強調“孝道”試圖教會孩子如何感恩。

這些人爲的給孩子製造的內疚感,會讓孩子感到沉重、想要逃離,同時在內疚感驅使下,過分考慮別人感受而失去自我。

但斯坦福大學的教授Francis Flynn和研究生Becky Schaumberg最新的研究結果卻得出:“易有內疚傾向的人往往對他人持有強烈的責任感,並且這種責任感是他人將之視之爲領導者”,“面對錯誤或難題有許多反應方式,包括埋怨他人和責備自己,但是最具建設性的方式,同時也被視爲領導能力的標誌之一的是足夠內疚到要去解決難題。”

看,過分的考慮別人的感受在失去自我的同時,竟然能造就其人格上的閃光點,比如責任感、領導力。

或許你會說,刻意施予孩子的內疚感和孩子發自內心的內疚感不同,但我認爲有內疚傾向的人或多或少童年時期都有一個會刻意施予其內疚感的撫養人,縱使這其中的界限很難分清。

科學的育兒知識在這裏,更多隻給了我們一個參考,具體如何做,尺度分寸怎樣拿捏,纔是真正的難點所在,而這點更多倚賴於做母親的直覺。

如果說“福禍相依”在育兒中同樣適用不足爲奇,那育兒知識時而的相悖又如何解釋呢?

比如:

我們都知道不該把家務活和零花錢聯繫在一起,這樣容易招致孩子的不滿足和利己主義。家務應該是孩子作爲家中成員應盡的義務,如果變得有償,孩子的動機就不單純。之後或許會發展成你讓他幫個小忙,若是沒有現實好處,他就不願伸出援助之手。

沒有絕對的科學育兒,卻有不變的母親的直覺

但以色列的教育觀卻與我們大相徑庭。他們提倡“有償生活機制”,鼓勵孩子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零花錢。這種生存教育是猶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特別狠心特別愛》的作者沙拉是位猶太混血母親,談到“有償生活機制”,她贊同道:有償生活機制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懂得勞動倫理學,調動他們的生存積極性,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理想,培養責任感,同時有益於孩子財商的提高。

結果證明她的實施效果的確不錯。她的三個孩子不僅在這樣的生存訓練中集思廣益,培養了商業思維,而且也沒有變得自私自利,沙拉記錄到:“孩子在拿到零花錢後並沒有胡亂消費,而是搶着給家裏人買點心和禮物,幫忙交電費水費單。”

在這裏,或許我們再去追究哪種育兒觀念更加科學並無意義。只是權衡利弊之後,跟隨我們作爲母親該有的直覺就好。

同樣的育兒知識,對於不同的孩子,方法也是不盡相同的。

比如:

我們都提倡的“共情”,孩子摔跤,哭的很傷心,我們是需要通過不斷共情幫助孩子釋放,還是安慰幾句就轉移注意力,跟孩子的性格有關。

敏感細膩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關注,而大大咧咧的孩子或許沒把這件事放心上,而你的“共情”,對於他是一種過於精細化的處理方式,反而會讓他不得不停下來放大他的情緒來配合你,導致他逐漸脆弱和自我。

母親是最瞭解孩子的,多關注當下,你會比書本更加知道該如何去做。

在這樣空前關注科學育兒的時代,我們經常忘記Follow Our Heart。

坐餐椅的吃飯習慣固然好,如果每次孩子坐上去都想掙脫不能開心吃飯,你還會堅持嗎?

自主入睡固然好,如果孩子哭得歇斯底里,就想得到一些睡前的擁抱和母親的乳汁,你還是一意孤行嗎?

摔倒了自己爬起來固然好,可是孩子摔疼了希望有隻溫暖的大手拉起她時,面對她渴求的眼神,你還是堅持“原則”嗎?

沒有哪種育兒方法是絕對的科學,但我知道母親的直覺終究是包含愛的。有了愛,成長的道路就不會偏離。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