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怎麼做讓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怎麼做讓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20開年至今,我們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有了非常深刻的體驗——誰會想到因爲新冠疫情的出現,我們與孩子相處了那麼久,孩子可以不在學校裏完成學習任務。當下,在各省市陸續復學之際,每一個當家長的並不能鬆口氣,而是又要接受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幫助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世界不是按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2020開年至今,我們每個人對這句話都有了非常深刻的體驗——誰會想到因爲新冠疫情的出現,我們與孩子相處了那麼久,孩子可以不在學校裏完成學習任務。當下,在各省市陸續復學之際,每一個當家長的並不能鬆口氣,而是又要接受一個新的挑戰——如何幫助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這裏給大家詳解4條行動清單。如果家長去實踐這些行動,孩子一定會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01

給孩子的居家學習做一次覆盤

無論有多忙,哪怕你的孩子已經復學一兩週了,都沒關係,可以利用週末,和孩子一起做一次覆盤;那麼你又會說,覆盤啊,好難,太複雜了。那這裏我先提供給你兩個幫你打開腦洞的覆盤小工具。

第一個摺紙工具(見下圖) :你可以設計成類似真心話大冒險的方式,圍繞着居家生活父母和孩子在九宮格里先設計一些問題標籤,比如掌握一項新技能;養成一個好習慣;一次沮喪或失敗的經歷;我沒想到,原來可以這樣;最想告訴同伴(同事)的一件事;我還沒有解決的困難……然後全家相互提問與回答。手巧的家長還可以設計成魔方或骰子,轉到哪一面就一起交流這一面的問題,講講這段時間裏的故事。

第二個登山工具(見下圖):可以這樣“玩”——把“結束居家,進入復學”作爲共同努力的山頂,先來一起描述此刻登頂的成功狀態,比如熬出頭了;全家都很健康等。然後逆向倒推,從成功登頂之際回憶當初我們起步的時候什麼樣?比如,一開始有點慌張;爸爸去武漢了,我們很緊張;出現什麼問題等。然後,繼續回憶一兩個月過去後家庭什麼樣?比如,我們一起克服了什麼困難;隔離在家學會了什麼等。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描述心情、狀態,也可以看看照片講講故事。

當然,我這裏只是舉兩個例子,你還可以創造出更多的方法,但無論你用什麼覆盤工具,關鍵是抓住兩點:

1)所有的提問和回答是平等的,和孩子一起進行的;

2)交流過程中,不要輕易加入是非對錯判斷,純粹只是講述和傾聽。

爲什麼再忙也絕不能省去覆盤這一步呢? 這就涉及到教育者思維方式了,別小看一次覆盤,它遵循了3條底層的教育規律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教育爲了讓每一個人發現自己、喚醒自己,直至成爲自己;而不是按照別人設計的模子或標準去生活。

那麼請問怎麼才能“發現、喚醒、成爲”呢?你就需要運用教育的三條底層規律?

第一條底層規律:“暴露過程”。

我做了一個模型(見下圖)。你看,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和工作方式都是這樣的,每天通過閱讀、交流、接受任務,輸入很多很多信息;同時每天也通過社交、溝通、寫作、遞交任務完成書,輸出很多很多。在頻繁的輸入和輸出中,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成功?就是中間這段你的思維方式,它看不見摸不着,所以是黑匣子,但每個人都千差萬別。我們常說“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獨特在哪裏?就是這個看不見的黑匣子因人而異。

怎麼做讓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但你發現沒有同樣輸入信息量差不多的兩個人,一個人重複勞作原地踏步,另一個每天的輸出質量,爲什麼?這就是因爲他們身上有一種讓“黑匣不黑”的強大的覆盤能力,能夠自覺地完成整理、加工、優化自己思維方式的過程。

但是,孩子的覆盤意識和反思能力並不強,因此就給教育帶來了機會。我們就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安全暴露孩子的思維過程。上面這兩個工具就是這樣,全家在很自然的玩遊戲和聊天的時候,孩子就會暴露他的真實內心,也許他自己認爲已經掌握的一項新技能和家長想的完全不一樣;孩子感到沮喪的事也許是看到成功結果的家長並不知道的……通過覆盤,我們就可以知道孩子做出的行爲背後究竟是怎麼想的。

而我們很多時候更多關注的只是輸入端和輸出端,家長常說,“看了那麼多書,怎麼還寫不好作文”“刷了那麼多題,怎麼同樣的問題還總是錯”,然後就焦慮得不行,其實家長更應該關注的就是在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比如2乘3,兩個孩子答案都正確,回答等於6。但是一追問,你是怎麼想的呀?就會發現,一個說“乘法口訣背出來的唄”;另一個說“2相加了3次或者3相加了2次,兩種方式都等於6”。這麼一問,你從後面這個孩子的講述中,就知道了他理解了加法與乘法的關係,同時爲日後學到倍數關係,甚至未來學統計啊等等,都打下了基礎。

所以爲什麼不能省去覆盤,就是要讓他暴露思維黑匣子,讓自己看見,讓父母看見。父母看見就有了理解孩子的入口,孩子自己看見,他就能逐漸養成覆盤反思的好習慣。

第二條底層規律:“構建關係”。

我們知道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如果師生關係或者家庭的親子關係破壞了,那麼教育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我們通過比較輕鬆的方式覆盤,可以實現構建良好關係的目的。

第一,家長掌握了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比如孩子覆盤時講了自己遇到學習困難不敢在線互動提問,後來某某老師主動關心,不僅解決了問題,還讓孩子感到很溫暖。那麼復學之後,家長就可以在接送孩子的時候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傳遞讚美、表達感恩;如果有需要老師特別關注支持的,可以把孩子覆盤中的一些信息反饋給老師,這樣你就在幫助構建良好的師生關係;

第二,我爲什麼特別提醒覆盤工具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這樣就很平等,就像玩遊戲一樣,彼此的信任感也就慢慢建立起來了。像第二個登山工具,是從成功登頂的結果開始的,那麼你在覆盤之後,還可以有個儀式感,比如吃晚飯時,一起慶祝家庭的階段性小成功,此時如果你對孩子提一點復學後的小期望那就是特別管用的。

第三條底層規律:促進自我教育。

教育永遠都是由教育和自我教育兩部分構成的,而且自我教育的比重放大,質量越高,那麼孩子就能夠越順暢地走在發現、喚醒和成爲自己的道路上。

像疫情這樣的真實挑戰就提供了最好的自我教育場景,我們通過苦口婆心地說教講道理沒起啥作用,但疫情一來,衛生習慣不太好的孩子開始勤洗手了;社會責任感不太強的孩子開始意識到每一個個體與國家命運是緊緊關聯的……這些都是通過自我教育實現的。

那麼覆盤其實就是我們主動創設的一種自我教育的場景,通過講述和傾聽,孩子就會去思考去判斷,我這樣做好不好;我說出這個觀點的時候怎麼有點不確定;爸爸媽媽的一個處理同事關係的辦法倒挺有啓發的……所以完成覆盤的過程,一定不要輕易去下是非判斷,要給足孩子時間和空間,相信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力,而這個過程就是在促進自我教育。

知道了覆盤的這三條底層教育規律後,家長就可以完成三個技術動作了:調適目標、取捨角色和切換模式。你就可以從孩子的覆盤信息中調適目標,絕不可把復學後的目標確定爲原先的期末目標,試圖去趕超什麼或者獲得多高的分數,而是定位爲適應期,給予心態、狀態方面的目標考量;你可以給自己做一點角色取捨,哪些責任需要讓渡給教師;你還需要把生活模式切換成家長工作,孩子學習模式,家長好好工作,孩子天天向上,經過這樣的過程,家長就設定了合理的心理預期。

02

家長需要支持學校的行動策略

覆盤完成了,你就需要把視線轉向復學這件事上了。我要告訴你復學之後每所學校一定會做的兩件事。

第一件頭等大事就是嚴格管理、防控疫情,確保學生的健康安全。

第二件就是診斷線上教學效果,評估學生的學習起點,重新規劃教學進度。

知道學校一定會做這兩件事,跟家長有什麼關係呢?

先看第一件事,學校防控疫情確保安全是頭等大事,而且很多省市區還有巡查和考評,這就意味着學校的內部管理會加強,那麼到一個個班級呢?老師的班級管理也會加強。據我所知,不少學校出臺了史上最嚴管控制度。

當了解這件事之後,家長就要理解配合學校,但既要非常重視,也不能弄得像驚弓之鳥。所以我給你的行動策略第一條叫身教重於言傳。比如,每所學校都會發《告家長書》,有的學校還會把錯時錯峯進校規則、課間午餐流程等很詳細地給家長,那麼你就要和孩子一起認真閱讀,關鍵信息用熒光筆劃出標註,然後張貼在客廳的醒目位置。你看,沒有說什麼大道理,在孩子面前完成連貫的三個動作:“閱讀-標準-張貼”。這不僅在告訴孩子,疫情防控這件事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家長在傳遞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規則的態度。如果你對學校的通知看一眼,放在一邊,那麼這個行爲信號帶給孩子的就是規則可以不重視的。再比如,衛生習慣這件事,學校裏會很強調,那麼任何講道理都比不上爸爸媽媽每天勤洗手、戴口罩。

第二條行動策略是設計張弛調節閥。有的學校會出現控制過嚴的狀況,那麼家裏就要儘可能的舒緩。比如,我看到一所學校規定學生摘下一次口罩警告,兩次說服教育,三次家長領回,那你家那個調皮的男孩,實在覺得戴着口罩不舒服或者一運動就把口罩弄丟了弄壞了,受到老師的批評,這個時候你既要理解學校,也不要過於責備孩子,告訴他一些小技巧就可以了。還比如,有的學校會減少戶外運動,那麼體育鍛煉的質量會受影響,那麼回到家後要增加戶外運動和增強體能的時間。

說完了第一件頭等大事,再來看學校一定會做的第二件事,那就是最容易引發家長焦慮的了。

首先你要知道復學後,學校肯定會通過一定頻次的測試來診斷線上教學和居家學習效果的,雖然在家長眼裏看起來就是做了幾張試卷,沒什麼兩樣,其實老師教學的專業性奧祕都體現在其中。

每一次測試的目標、難度都是不一樣的,有的爲知識點掌握情況做掃描;有的是從課程標準達標水平做診斷;有的通過加大一點難度,來進行學生差異區間的釐定;而有的則是檢測學生遷移應用的能力到什麼程度,遷移應用能力如何等等。 因此,同樣的100分內涵都是不一樣的,但目的都是診斷與評估,然後篩查、歸類、梳理教學漏洞,找到復學後每一個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幫助學生儘快修復和完善學科知識體系。

知道了這個道理,家長可以採用三條行動策略:

1)關注暴露的問題,而不是分數的結果。可以提醒孩子建立錯題集、問題集等。

2)主動提供學習信息,多多反饋給老師,而不是急於報班補課。

3)不要管窺,而要延展。不用緊緊盯着眼前的問題非徹底搞懂不行,有時候延展一點,孩子學了下一階段的內容,自然就會把這個點上的困難給消解了。

但如果這三條在辨別力上要求過高的話,我告訴你一條法寶,就是在適應期階段,要更多地信任老師的專業力量,多提供學習信息,配合老師支持孩子的學習。

03

需重點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

知道了學校一定會做的事,如果問我家長最應該重點關注的一條,那就是孩子的情緒波動。這個問題每一個孩子無一例外的都會發生,它與成績的優劣沒有關係,因爲任何外部環境的變化都需要孩子整個機體調用應激資源來做出新的適應,他們從情緒波動到跨越不穩定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孩子在完成一次次自我成長的過程。

那麼,能夠帶來帶來情緒波動的基本有三種不穩定因素(見下圖):

怎麼做讓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第2張

· 節奏的變化:習慣了慢跑的人,突然加快跑步頻率,就會出現身體的不適反應;休閒式的、以個體爲中心的生活模式切換爲快節奏的、有統一規則引導的集體學習模式,學生也會表現出種種不適應。

· 成績的變化:各種診斷、評估、檢測的增加,學生髮現自己既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也在進度上落後了,認知定位會出現判斷上的嚴重失調。

· 同伴的變化:這一條對孩子來說是最高利害的,但常常被成年人忽略。有的孩子發現幾個月沒見,心儀的同伴長相變了,變帥了?變醜了?都會影響情緒;有的孩子發現其他同學好像做了很多自己沒有做的事,自己是不是漏了什麼,就會有情緒;還有的孩子發現好朋友和別人關係更近了些,好像跟自己疏遠了……

面對情緒波動,家長該怎麼辦呢?抵抗控制慾,嘗試做配角,讓自己去適應孩子。具體來說,有這樣三條行動策略:

1)防止補償心態,保持長跑節奏。不要一開始就用力過猛、學得過難,試圖想把失去的補回來,而是始終依據調適的適應期目標,學業上更多信任老師。

2)啓動“放手+見證”模式,見證孩子的種種經歷與感受,全程相伴,但不要寸步不離。尤其是同伴關係處理上,讓孩子自己去經歷,這也是他必然要去自己體驗感受的。如果孩子來問你,也不要輕易下判斷,或者簡單粗暴地說“他不理你,你也不要理他了”這樣的話,可以從自己的人際交往故事中給一些經驗和教訓)

3)改變“以分定羣”的固化思維,建立多元標籤,形成“處境同盟”。這是非常普遍而典型的存在,需要引起家長注意。我用兩個學生的案例來說明(見下圖):

學生A和學生B原本學習成績不相上下,且都比較穩定,如果以學習成績來劃分的話,他們倆處於同一集團。居家學習開始後,兩位學生的學習風格差異開始顯現,學生A平時最擅長在互動中學習,老師上完課他會找老師答疑,小組討論合作任務是他最喜歡的方式,但是居家學習以後,互動時間少了,他只能更多地進行獨立學習;而學生B平時最喜歡自主學習,在校期間,他心裏還經常嘀咕自己的節奏總是被老師講課打斷,居家期間,他如魚得水,自主規劃目標、內容和進度。兩位學生都認爲自己都已經掌握了所學。沒想到復學之後的多次檢測中,學生A成績落後起伏不定,有明顯落後的趨勢,他非常着急,再看看自己所處的那個集團裏,好像自己快被淘汰出局了。

怎麼做讓孩子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第3張

這是最容易影響情緒的兩類學生,他們的學習風格從一開始就決定了前者不適合居家學習,後者很適合居家學習。

對學生A就要幫他做兩件事:

1)暫時擺脫以分數劃分羣體的狀態,按照學習風格、節奏、適應性等多個維度幫孩子建立多元標籤,然後幫他尋找“處境同盟”。將具有同樣的學習風格的、出現學習波動的、適應性較弱的等不同處境標籤進行歸類,儘快讓孩子從“不正常個體”迴歸到“正常羣體”行列,配合老師用同處境學生的解決方案來予以支持。

2)延長既定的適應期時段,如果原來目標定的是兩週適應期,那麼這個孩子就需要三週或一個月來適應。越是有充分時間適應,孩子的後續能量纔會被激發。

當然,如果孩子已經是高三初三,這個時候要更緊密地與老師配合,信任孩子,家長多給予激勵和正面反饋,老師則增加一些個別化互動的機會。

對學生B同樣不能掉以輕心,分數穩定並不代表理解和應用的程度,也許還會有盲區,他需要和其他成績穩定的學生組成“學習援助小組”,專門幫助其他同學答疑,因爲給別人講一遍是最好的理解方式。

04

利用復學機會重建家庭關係

最後一條清單就要回到家庭自身上了。這次居家學習 期間出現了兩類特殊而典型的家庭。

一類是強掌控型家庭。 由於孩子的學習基礎偏弱或者自律習慣尚未養成,家長就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到孩子身上,幾乎把孩子每分鐘的時間都規劃好,老師上網課,家長就陪讀在身邊。我們常常聽到上課時,家長在孩子身邊的叮囑“不要開小差”“快聽好老師講的要求”;孩子也無力反抗,常常還會“使喚”家長“老師要大家拿出一本書,媽,你快去幫我拿來”。

孩子就在父母每天嚴格的管控下,完成了在線學習任務。應該說,家長付出了不小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復學後,該如何鞏固居家學習“人盯人”盯出來的學習成果呢? 唯一的鞏固途徑就是慢慢放權,由被動起步,以復學爲新階段起點,把學習的責任和主動權交到孩子手中。

1)學會讓渡。分清楚復學後自己的角色,把一部分責任和角色讓渡於老師,並將孩子的學習信息提供給老師。

2)設計放權的梯度。不能一下子放權,而是要分離出重要規則與靈活性規則。一般來說,作息時間、手機管理、目標確定等都屬於重要規則,協商確定後就嚴格執行;而能放權的則是靈活性規則,如學習什麼內容,先學什麼後學什麼,今天多學一點什麼明天少學一點什麼等,這些可以給孩子自主決策;慢慢過了適應期,再減少“盯”的比重,一點點地,孩子就理解學習真的是自己的事,媽媽爸爸只是在幫助我更好地掌握有效學習的方法。

3)培養髮現價值的習慣。不要僅僅就事論事地完成任務,而要有向孩子解釋任務意義的習慣。比如孩子在做數學題,你可以多說一句,“當時媽媽這個內容也沒有學好,但是工作後覺得這方面的數學知識特別有用……”或者“爲什麼要做那件事呢,那是因爲你可以分數一般,但未來世界有了這個能力就能幫你……”這些句式都是連接意義、發現價值的話術。

另一類是完全失控家庭。父母角色缺失,親子關係陷入僵局, 彼此逼到牆角進入無力狀態。按照以往,陷入僵局之後第二天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馬上就能緩和一天,如果是住校的孩子,還能緩和一週。但是疫情期間,每個人無處可逃,只能每天相處一室,不太健康的教養方式暴露無疑,尤其是單親家庭、夫妻關係不太和諧、隔代養育等類型,出現了家長完全失控,孩子不僅聽不進家長的話,相反還會變本加厲地惡化關係,比如不讓玩手機,非要玩給你看,且一玩就是一整天等。

但這樣的家庭類型倒是在疫情期間倒逼出了家長的求助能力。很多中學裏的諮詢師居家學習期間忙得不亦樂乎,成了專業調解員,當然介入一方專業力量就是家庭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邁出的重要一步。對於這類家庭千萬不能復學之後,就又恢復到礙於面子捂着掖着,而是 繼續啓用求助鍵,因爲求助是打破家庭僵局的轉機,而第三方專業力量的介入,才能幫助家庭找到問題背後的癥結。

總結一下

1. 不要倉促上陣,而要做好合理心理預期管理,因此,做一次家庭覆盤必不可少。

2. 學校一定會做兩件事:安全防疫和評估檢測。

3. 家長需重點關注孩子的情緒波動而不是緊盯分數結果。

4. 將復學作爲健康教養方式形成、家庭關係構建的轉機。

5. 無論是復學還是其他教育問題,都需要記着“安全暴露”“關係構建”“促進自我教育”這三條底層教育規律的運行,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發現自己、喚醒自己,直至成爲最好的自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