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這些小信號,說明你的孩子要長大了

這些小信號,說明你的孩子要長大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個孩子都需要有這樣一個獨屬自己的角落,一位媽媽問:“家中比較狹窄,我和孩子、老公三人在一個臥室住。孩子小的時候還不覺得,牀就是他的活動場所。能爬之後,寶寶就特別喜歡呆在他的小澡盆裏,每天都要翻進翻出十幾次。後來,小鈴鐺、小毛巾、毛絨熊、安撫奶嘴……他的東西幾乎都被搬到了盆裏,沒

答案是,絕對不能撤,因爲每個孩子都需要有這樣一個獨屬自己的角落,這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對此,父母要明白,很重要的一點即是,孩子正在試着通過自己的方式向父母傳遞這樣一個信息:“爸爸媽媽,我正在慢慢長大哦。”

這些小信號,說明你的孩子要長大了

當然,除了上面案例中的形式,孩子們還會通過很多別的行爲方式表達“我要長大”。如果孩子明確通過“叛逆”和說“不”去表達,父母們一般都能夠明白、看懂。但是有時候,孩子們的表達方式是含蓄的,很多父母由於不懂,反而打擾到了孩子的成長。

所以,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試着解讀孩子們這些隱蔽的“我要長大”的表達,以及探討正確的應對方式,以免因爲不懂愛、甚至以愛的名義去“誤傷”孩子。

這些小信號,說明你的孩子要長大了 第2張

翻譯並解讀孩子的行爲,才能避免誤傷孩子

從客體關係理論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就是一個由人際關係構成的世界。

孩子心理髮展的實質就是通過探索、協調並發展自體與客體(即滿足個體發展的他人或事物)之間的關係,並逐漸長成爲獨立的個體的。孩子在時刻接受着外部世界向他輸送的信息,同時,也在不斷地消化這些信息,並內化爲自身的一部分。而遊戲是孩子的工作,只有在獨屬於自己的安全角落或時間裏,孩子才能自由地通過多種形式,如自言自語、角色扮演等方式,將已發生的、想象的或想象與現實交融的東西,復演出來。

正如一開始提到的那個忙個不停的小寶貝一樣,他其實正是在那樣特別的獨處的角落裏,建構他那小小的自我。他在用自己的行動告知父母,“請尊重我的心理需求,我不僅是從身體上,也從心理上,需要這樣一個安全的角落。”

如今,我們的孩子,大都一出生即被6個大人所包圍,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無微不至、時時處處滲透的關心、照顧讓他們不缺愛,卻很缺獨處的空間,更缺那樣一個獨屬他們的私人角落。

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其實是不利的——這中間,大多數被愛緊緊包裹的孩子要麼長成在家強勢在外怯懦的“小霸王”,要麼沒有一點個人主見……這都是我們的家長所不希望看到的。

那麼,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那就是,讓我們和孩子,保持親密而有間的關係。即愛孩子,不僅僅是提供給ta生長需要的物質條件,更在於爲ta打造一個身體和心理都適宜蓬勃發展的土壤。

這些小信號,說明你的孩子要長大了 第3張

與自己獨處的經驗能幫孩子更好認識自己

在孩子成長到某個階段時,最好能給孩子專門闢一個專屬的場所,以便ta能自由探索和發展。這個地方不一定要很大(可以是一個窗臺、一個角落、一張小牀,甚至是幾個靠墊圍成的一方領地),但一定要打上孩子的印記,由孩子自由支配,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主權”,別輕易介入或干涉。

我們每個人的家中都會有這樣一個角落:陽臺的一角、傢俱與牆之間一個轉身的間隙、甚至是櫃子之間的空隙,這些地方平時沒有多大的用處,不妨將雜物清理掉,鋪上地墊、放上一兩個抱枕,牆上還可掛一兩張孩子的照片或畫作,甚至豎一塊小黑板,還可以掛上簾子,孩子專屬的角落就打造出來了。

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吧,隨ta將自己喜歡的娃娃、玩具、小汽車、書籍、小毛毯……全搬進去,或坐或躺,或蹦或跳,或發呆或歡笑,甚至哭鬧,只要孩子願意。

很多父母擔心,這樣的孩子會不會太“獨”了?不會與他人相處了?這其實走入了一個誤區——現代社會不斷強調人與人的互動,導致我們大多數父母見不得孩子自己跟自己玩得很high。殊不知,正是有了“與自己相處”的積極經歷(即建設性獨處),孩子纔有可能更好地瞭解自己,或提升自我恢復的能力,然後纔可能產生向外探索的慾望和積極的創造力。

從個體的發展來說,孩子從4-6個月開始,就有了“我”的概念。在這之前,ta跟媽媽是共生的,這之後,ta有了“我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的意識。可以說,從這個時期開始,孩子就已經有了獨處的需要,父母就需要給孩子提供這樣一個環境了。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私人空間建立後就屬於ta了。父母在進入ta的領地之前,請養成這樣的習慣,先打招呼:“寶貝,我可以進來嗎?”若是寶貝在自己的空間內,正聚精會神地做着某件事,最好不要輕易打擾或干涉。另外,父母還可鼓勵孩子整理自己的空間,對於小寶寶,父母可跟孩子一起整理:“寶寶,我們一起將你的小家收拾一下吧?”

還有一些父母反映,孩子對某個玩具或是自己的枕巾、甚至媽媽的一件睡衣愛不釋手,走到哪兒都要帶着,髒得看不出顏色了都不讓洗,該怎麼處理?

這種情況其實跟孩子需要一個專屬的角落相似,兩者都是隨着逐漸長大,孩子從心理上渴望與父母分離開來,成爲一個獨立個體的訴求和表達。對孩子來說,與父母分離是成長的必然,但心理上難免產生焦慮,而在安全環境中需要一個專屬角落,或隨身攜帶一件物品,卻能幫助ta很好地對抗焦慮與寂寞,也便於ta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與內心世界。

這些小信號,說明你的孩子要長大了 第4張

做孩子最後的“安全島”,孩子才能走得更穩

生活中經常聽說各種育兒矛盾,或者親子仇恨,其實很大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不斷髮展的個體,且是不斷在與父母分離的,或是父母並未很好地處理與孩子的分離所致。父母越是焦慮,越捨不得孩子,只可能導致孩子更依附自己、害怕離開自己,或視父母的付出爲理所當然,結果就會出現各種親子摩擦或矛盾。

很多父母求助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他們跟孩子的關係可以用水火不容來形容,自然地,他們的話孩子根本聽不進去。追究根源,同樣在於父母對孩子成長的不覺知或無視。其實,處理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的最好方法,即是成爲他們的朋友——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也就是尊重孩子已經長大了、尊重孩子與自己的不同、尊重孩子作爲獨立的個體而存在的事實,這樣,孩子更願意跟父母做朋友,自然也會積極跟父母分享自己的祕密和煩惱了。

不過,也常聽見有父母說:能夠相信孩子嗎?萬一他走了邪路了呢?

但凡總問這類問題的父母,或者內心總對此擔憂的父母,一般對孩子都缺乏基本的信任感,有很強的控制慾。他們和孩子的親子關係也往往很糟糕。很多健康的孩子,就是這樣被推上“問題少年”之路的。

從這個意義來說,父母適當和孩子保持一個合理的距離,至關重要。最好的方式是,去做孩子最後的“安全島”,尊重孩子自我發展的心理需求,欣賞ta、鼓勵 ta、在ta驕傲時善意提醒、在ta受挫時默默支持陪伴,在ta想要傾訴時耐心靜坐傾聽、在ta想要遠航時真誠祝福。有這樣的父母,孩子一定會成長得更好,走得更穩。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