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別讓你在孩子身上的“愛”,成爲你最深的遺憾!

別讓你在孩子身上的“愛”,成爲你最深的遺憾!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家裏面所有的愛都傾注給了這個孩子,對孩子的要求有求必應,但是你知道嗎?這樣會給孩子帶來很壞的影響!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爲不幸的人嗎?

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著名的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偷竊的少年犯被當場捉住,縛了雙手,牽到劊子手那裏,疼愛孩子的母親跟在後面,捶胸慟哭。兒子迴轉身來,說要對她說句心裏話。母親走近去,想不到卻被兒子一口把耳朵咬了下來,母親罵兒子大不孝,犯了罪還不夠,還把我的耳朵咬下來。

那少年犯說:“假如我初次犯偷了同學的寫字板拿去給你的時候,你打了我,那我何至於膽子越來越大,被牽去處死呢!”

像寓言中的這類孩子,就是從小被過度保護+過度限制,我們俗稱“溺愛”。

別讓你在孩子身上的“愛”,成爲你最深的遺憾!

在現實生活中,不乏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而父母要知道的是,這種孩子一離開家庭勢必會遇到大問題,因爲在家裏他已經習慣了有人幫他做事,幫他解決事情,一旦出去,別人不願意買他的賬,他的意願得不滿足,什麼事都要靠自己去完成,這會使孩子產生深深的受挫感,從而渴望回到家中。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幫他們完成能做的事,比如:孩子玩玩具,不開心把玩具丟的很遠,父母可以不厭其煩的給孩子撿回來。

可一個大孩子的願望,比如:交友、學習或者談戀愛等問題,這是父母不能幫孩子完成的任務。

一旦到了這個時候,不能滿足其需求,大孩子的世界就會崩潰,孩子崩潰後,就容易對父母產生怨恨。

一個16歲女孩的媛媛,因爲在學校受不了老師批評而退學。回到家後,她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經常對父母發脾氣,甚至還動手打父母,但每次這樣過後,她會非常的自責,又會祈求父母的原諒,可一有不順心的事依舊會對父母拳腳打踢,她控制不了自己。

綜上所述,我們忽略了一個本質問題:愛的方式不對!

別讓你在孩子身上的“愛”,成爲你最深的遺憾! 第2張

經常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景:

當媽的總想在能爲孩子多做事的時間,儘量滿足寵愛孩子,所以,總是害怕孩子累着、受委屈。

當孩子想練習用勺子吃飯或筷子吃飯時,父母會跳出來:“寶貝呀,來,媽媽餵你,不要動。”

當孩子想要幫家裏人做力所能及的勞動時,父母會跳出來說:“寶貝乖,去那邊玩玩具,媽媽來做。”

當孩子想要自己學穿衣服的時候,父母會跳出來:“寶貝乖,穿衣服這麼複雜的事,媽媽來幫你做。”......

很多父母容易陶醉在這種“給予”的幸福中,認爲這是應該給予孩子的東西,殊不知這又進入另一個極端,變成了“替代父母”,剝奪孩子的獨立性,替他決策人生的交友、學習、遊玩等事項,是披着愛的外衣的佔有和控制。

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這種現象,也認爲這是我們爲人父母應該給予的東西,殊不知,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有一個連環反應:

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現嚴重的逃避行爲,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門;躲在家中後,他們的脾氣很大,很容易對着父母發脾氣,嚴重的還會對父母拳腳相加。(這種孩子容易被譴責爲“狼心狗肺”)

知道愛孩子的方式不對,就需要父母稍加控制,但這不代表你不愛自己的孩子,只是要找到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真正愛的本質是自由。

給孩子自由並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要控制有度,而自由又等於擁有選擇權、嘗試權、犯錯權。

別讓你在孩子身上的“愛”,成爲你最深的遺憾! 第3張

在陶行知與四塊糖果的故事中。

校長陶行知在校園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當即斥止了他,並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裏去。

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爲你按時來到這裏,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裏,說:“這塊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爲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裏,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爲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着眼淚後悔地說道:“陶……陶校長,你……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說:“爲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故事中的陶行知並沒有一開始就責罵孩子,而是用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動手的原因,最終使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兒!

生活中,很少父母有這樣的耐心去做這樣的事,不管真相事實如何,都是先說教一通,或者寵溺無度,任其發展!

我們要知道,孩子也有犯錯權,並不是犯錯就一定要教訓孩子,在他們還不懂得更多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時,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導、相信、接納,而不是去控制、懷疑、插手。

只要在道德和安全底線之上,父母應該讓孩子去嘗試一切他喜歡的事,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獨立,不斷在嘗試中對自我進行修正或選擇。

堅信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父母只需要做最簡單的澆水鋤草工作,靜靜等待花開,芳香自會四溢而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