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疾病 > 寶寶孤獨症,根源或是遺傳

寶寶孤獨症,根源或是遺傳

來源:育娃網    閱讀: 5.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孤獨症,根源或是遺傳

[導讀]: 孤獨症在早期不易發現,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些症狀表現得還不十分明顯。而即使出現了明顯的異常表現,很多家長也會認爲這只是孩子的性格內向。但早期發現孤獨症非常重要。

孩子孤獨症 根源或是遺傳基因

●多動症、抽動症,兒童行爲“怪”病日漸增多

●早期發現兒童孤獨症要留意三大核心症狀

昨天,王女士又接到了兒子老師的“投訴”電話。“這個學期已經是第五次了!老師說他上課老是集中不了精神,不是和同學說話,就是走神,課堂小動作很多……”不僅如此,王女士兒子的成績一塌糊塗,脾氣也不好,和同學關係很差。老師批評他,他還愛“駁嘴”。老師拿這個“頑皮”學生沒有辦法,只好一次又一次把家長請來學校……

王女士的遭遇也許能引起不少家長的共鳴,然而,大家在責備孩子“頑皮”的同時,有沒有想過,他們的“頑皮”有可能是病?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近年來,隨着醫學技術的進步,很多新生兒科和兒科疾病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但一些兒童精神、心理和行爲發育方面的疾病卻日漸浮出水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神經康復科專家告訴記者,很多“頑劣”的孩子可能正在被多動症、抽動症或者孤獨症困擾,如今,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兒童億元神經康復科總會迎來一個就診的高潮。

多動症、抽動症 城市兒童發病增多

日前,記者來到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神經康復科採訪。候診人羣中,一個10歲左右的女孩不斷髮出像狗叫的聲音,每隔兩三秒鐘就怪叫一聲,引得候診大廳的人紛紛側目。“這個女孩的問題和王女士的兒子一樣,都不是調皮,她其實得了抽動症。”

專家告訴記者,抽動症、多動症(包括感覺統合失調)、孤獨症等都屬於慢性精神病的範疇。隨着生活環境變化和社會變革加劇,兒童多動症、抽動症的發病呈現持續增長的態勢,這在城市兒童中更爲明顯。樑惠慈說,具體的發病率和增長速度很難準確得知,但從一個側面可得知這類疾病的患者數量在增長——廣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康復門診於1990年成立,當時門診只有一個主任看診,但到現在每天有6個主任“坐鎮”,而且還應接不暇。特別到了週末和節假日,前來看抽動症、多動症患兒更是絡繹不絕,日門診數量超過100人。就抽動症而言,該康復門診每月5000多人次的就診者中,約有400~500人次是抽動症的小孩。

樑惠慈表示,發病增長與城市兒童承受的壓力加劇、家長重視和診斷標準明晰有關。

孤獨症 根源或與基因缺失有關

鼕鼕今年快3歲了,可是還不怎麼會說話,別人逗他,他總是把臉撇過去。最近,鼕鼕似乎對家裏的門鎖特別感興趣,一天到晚就挨在門邊把玩着門鎖。

“鼕鼕這樣的表現其實早就應該引起家長的注意了,因爲這個孩子很可能有孤獨症。”據廣醫三院新生兒科主任崔其亮介紹,孤獨症是發生在嬰兒時期的一種特殊的精神障礙。據統計,孤獨症在人羣中的發病率高達1/150,廣東約有16萬不同程度的孤獨症患兒。

值得注意的是,有數據統計顯示,近六成自閉症孩子的父母是學士以上的高學歷或高收入人士。專家認爲,高知父母希望爲孩子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一心撲在工作上,生育時間晚,而孩子出生後,也往往容易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因而孩子患孤獨症的比例高於普通家庭。

不過,近年來關於孤獨症的成因也有了更新的說法。崔其亮告訴記者:“過去曾經認爲,孤獨症的病因可能與社會心理因素有關,但現在的研究認爲,孤獨症並不是缺乏溫暖的教養環境所造成的,而是遺傳基因、腦部疾病或創傷及其他生理原因造成的。” 孩子有異常

家長早發現

多動症:1.需要安靜的場合,他卻難以安靜,常動個不停。2.容易興奮和衝動。3.注意力難以集中,極易轉移。4.做事常有始無終。5.話多,好插話或喧鬧,常干擾其他兒童的活動。6.難以遵守集體活動的秩序或紀律。7.情緒不穩,提出的要求必須立即得到滿足,否則就會產生情緒反應。8.學習成績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礙引起的。9.動作較笨拙,精細運動技能差。

抽動症:面部肌肉抽動,例如眨眼、翻眼、斜眼、揚眉、皺眉、撅嘴、咧嘴、歪嘴、張嘴、伸舌、舔嘴脣、縮鼻、皺鼻、做怪相等。

頭頸部肌肉抽動,例如點頭、搖頭、仰頭、扭頭、挺脖子、聳肩等。

軀幹部肌肉抽動,例如挺胸、扭腰、腹肌抽動、鼓肚子、吸肚子等。

上肢抽動,例如搓手指、握拳、甩手、舉臂、扭臂。

下肢抽動,例如抖腿、踢腿、踮腳、跺腳、伸膝、屈膝,甚至步態異常。

喉部肌肉抽動表現爲異常發音,如干咳聲、吼叫聲、吭吭聲、或隨地吐唾沫,長出氣,或發音時重音不當,或有時不自主罵人等。

抽動發作時意識清楚,入睡後抽動消失,性情緊張時加重。

專家問答

孩子有問題,總是讓家長揪心。尤其是多動症、抽動症和孤獨症,這幾種病都是近年來才逐漸進入公衆視野,因此家長們的疑問也特別多。爲此,記者就專門針對一些常見的問題採訪了專家。 問題一:我家孩子是多動症還是抽動症?

“我家孩子頑皮,小動作很多,他自己也控制不了,別人說這是多動症,但又有人說是抽動症,到底怎麼回事啊?”有不少家長會帶着這個問題去詢問神經康復科醫生。確實,對於很多家長來說,很難分清楚什麼是抽動症什麼是多動症,有時會將之混淆。

解答:多動症和抽動症有時會成對出現

樑惠慈指出,多動症和抽動症是表現不同的兩種病,如果家長仔細觀察,不難將兩者區分:

抽動症:肌肉不可控制抽動

抽動症是一組肌肉或幾組肌肉不可控制地反覆快速抽動,而且是全身很多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抽動:如果是嘴部、眼部、臉部的肌肉抽動,患者就老是歪嘴、眨眼或甩頭,如果是肩部、頸部肌肉抽動,患者就不由自主地聳肩、甩脖子,如果是喉嚨的肌肉抽動,患者的表現則是發出各種沒有意義的怪聲。抽動症發展到嚴重程度,患者會患上“抽動穢語症”,即在肌肉抽動的同時罵一些髒話,但病人完全不由自主。

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易衝動

而多動症是小兒注意力不集中,沒法集中精神,行爲不受控制,愛衝動,表現叛逆,行爲不考慮後果,常出現危險或破壞性行爲,而事後又不會吸取教訓。多動症的其中一個症狀就是感統失調。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兩種病症的表現都有,那也不值得奇怪,因爲多動症和抽動症有時也是成對出現的。抽動症患者中40%~50%會合並多動症,多動症患者中約有20%會合並抽動症。

問題二:我家孩子爲什麼會患這個病?

“我家孩子出生時很健康,智力正常,也沒受過什麼創傷,爲什麼會得抽動症或是多動症?這些病是先天的還是後天引起的呢?”這是困惑家長的另一個常見問題。

解答:

與過度保護的養育方式有關

樑惠慈說,到目前爲止多動症、抽動症、孤獨症等神經科疾病都找不到明確的病因。醫學界傾向認爲,這些病症是綜合因素的結果,有可能的相關因素是:

身體基礎:孩子基因裏存在某方面缺陷,或腦部發育不完善。  

養育方式:現在的獨生子女不少被過度保護,環境中的危急和不良因素都被家長阻擋在“保護傘”之外。導致孩子面對負面因素的抗壓能力欠缺,一旦進入學習的競爭狀態,在強烈壓力下沒法應付,容易緊張焦慮,就可能出現抽動和多動的症狀。

誘發因素:多動症和抽動症都屬於精神症候羣,不良的精神因素會誘發和加劇多動症或抽動症,在這方面家長尤其需要反省自身,因爲孩子的大部分壓力都來自家長。尤其是一些要求過高的家長,有可能讓孩子承受了超過其負荷的壓力。“每個孩子的資質都不同,不能用統一的模式去套,這對小孩不公平。”

問題三:怎麼區分孤獨症和單純的性格問題?

很多孤獨症孩子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心路歷程:覺得孩子和別人有點不同,話少一點,不怎麼活潑,不喜歡和小朋友玩……孩子的這些表現在家長們看來,頂多就是性格內向了一點,很少人會和孤獨症畫上等號。

解答:瞭解孤獨症“三大核心症狀”

崔其亮告訴記者,兒童孤獨症有三大核心症狀,表現如下:

1.社會交往障礙。比如,孩子常常呼之不應,對父母缺乏依戀,對同伴缺乏興趣等。

2.語言交流障礙。半數患兒語言發育落後,通常在兩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還有些孩子即使有語言,也不會和人正常交流,說話時不與人對視。比如,有些患兒說話像“鸚鵡學舌”,大人說“叫阿姨好”,他也說“叫阿姨好”;有些則是重複語言,不停地說一句話。

3.刻板重複行爲或狹隘興趣。自閉症兒童可能對多數兒童喜愛的活動和東西不感興趣,但是卻會對某些特別的物件或活動表現出超乎尋常的興趣,並因此表現出這樣或那樣的重複刻板行爲或刻板動作,例如轉圈、嗅味、玩弄開關、來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積木、雙手舞動、特別依戀某一種東西如車輪、風扇或其他圓形物體、反覆觀看電視廣告或天氣預報、愛聽某一首或幾首特別的音樂,但對動畫片通常不感興趣。

如果孩子1歲以後不明原因不會說話,缺乏和母親分離的焦慮、對逗弄缺少反應、常常獨自躲在角落裏玩車輪等單一沒意義的遊戲,家長最好帶孩子找兒童心理行爲的專家確診。問題四:孤獨症=弱智?

由於現在整個社會對孤獨症的認識不足,導致很多家長將孤獨症兒童當做了“弱智”。有的家庭甚至將這些孩子鎖在家裏或者送往農村親戚家撫養,結果導致孤獨症兒童終生飽受痛苦。

解答:孤獨症患者並非“弱智”

孤獨症兒童和智障兒童在有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例如與他人的言語交際障礙、對言語的理解障礙、學習障礙等。但兩者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孤獨症兒童雖然伴有全面的發育遲緩現象,但各個方面的發育並不平衡。例如,有的孤獨症兒童連生活都不能自理,但卻有很強的計算能力或者繪畫、音樂能力,有的兒童幾乎沒有語言能力,但在記憶力、識別顏色、識別形狀等方面表現突出。智障兒童通常是在各個方面的發育均比正常人遲緩,但各方面發育比較均衡,在感知、社會交往、興趣及語言等各方面的發展與其智商是成正比的。

因此,孤獨症現在雖還不能治癒,但是隻要發現早,家長儘可以送他們到專業的康復中心進行恢復訓練,大部分都可以實現生活自理,有些還甚至可以成爲某一方面的天才。因此,家長切不可盲目下結論,耽誤患兒的恢復期。

治療

綜合治療不能單靠藥物

“對多動症和抽動症的治療不是一個簡單的用藥問題,要因人而異,綜合治療。”樑惠慈說,家長帶孩子來就診,首先要進行一個病情的專業評定。以抽動症爲例,要看孩子屬於短暫性抽動障礙,還是慢性運動抽動障礙,或是抽動穢語綜合徵。同時,要看有無併發症以及引起功能性損傷,再結合孩子的性格特徵,得出綜合性的評判。

在治療上,有心理輔導治療、行爲干預和藥物三種方式,一般都會綜合使用。對於多動症,病理解剖學上認爲是大腦中引起注意力集中的點不夠興奮,因此藥物一般用中樞興奮劑;對於抽動症,病理學認爲是腦內興奮物質過多,而壓抑物質不夠,所以藥物應給予鎮靜劑。但何時用藥、怎麼用藥,應該由有經驗的專科醫生決定,家長切不可盲目使用。而且,藥物也不能治癒,只可緩解症狀。

但多動症和抽動症等因爲病理不清,又是神經科疾病,有時即便短時間內通過治療使病情緩解,但下次在同等環境下孩子又犯病了,家長和醫生都很犯愁。樑惠慈直言:“我願意治療10個癲癇患兒,也不願意治1個抽動症患者!這次把病情控制好了,但誘發病情的因素還存在,患者的家庭環境和學習壓力沒有改變,下次還可能發作。”

不過,多動症和抽動症的孩子一定要儘早就診,因爲病情會直接影響到學習,且如果不治療,部分人的症狀還會延續到成人。

早期糾治最好1歲開始

孤獨症在早期不易發現,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一些症狀表現得還不十分明顯。而即使出現了明顯的異常表現,很多家長也會認爲這只是孩子的性格內向。但早期發現孤獨症非常重要。“以前一般強調最好能在兩三歲的時候糾正此病,但現在糾治的最佳年齡已經提前到了1歲。當然,早期發現並非意味着就一定能把這些問題徹底根治好,其意義在於早期的干預,訓練孩子掌握一定的交流技能,讓他將來更容易融入社會。”

孤獨症的早期治療應以行爲矯正爲主,在達到一定配合水平時,在日常訓練和生活中融入人際關係干預,增強兒童與人交流的願望。有專家建議,對5歲以上孤獨症兒童在訓練中可輔以有效的精神藥物,控制興奮、多動症狀。此外,家長教孩子說話時,可採取口型模仿操,進行發音訓練。例如,讓孩子按照單詞句、簡潔的電報句、簡單句、複雜句、複合句的順序由易及難反覆練習。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