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疾病 > 兒童出現便血是怎麼回事

兒童出現便血是怎麼回事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兒童出現便血到底是怎麼回事?小兒出現便血有什麼影響嗎?下面來看看兒童便血的鑑別診斷,寶媽趕緊收藏起來吧。

便血

血液由消化道自肛門排出,無論大便帶血或全爲血便,色鮮紅、暗紅或呈柏油樣(tarry stool),均稱爲便血(hematochezia)。便血更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尤其結腸和直腸的出血。便血伴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糞便的顏色取決於出血位置的高低、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腸道停留的時間。上消化道出血多爲黑便(melena),若出血量多且排出快,亦可呈暗紅或鮮紅色。下消化道出血多爲鮮紅色或暗紅色,若在腸道停留較久,亦可轉爲黑便。柏油樣黑便提示出血量在60ml以上。便血者可無嘔血,嘔血者多有便血。

一、便血的可能病因

兒童出現便血是怎麼回事

(一)腸道炎症及潰瘍

傷寒、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結核、全身嚴重感染等情況下,由於病原體及毒素作用於腸壁,致炎症和(或)潰瘍,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潰瘍侵蝕血管而引起便血。

(二)腸道血液循環障礙

腸套疊、腸重複畸形等腸道梗阻時及腸繫膜動脈栓塞常在短時間內發生腸道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組織缺血、壞死致出血。局部靜脈淤滯和下痔靜脈曲張,可因門靜脈壓力增加,過度墜脹或外界壓力等引起破裂出血。

(三)胃腸道黏膜損傷

消化道異物、內鏡檢查、堅硬大便、肛裂,新生兒測肛溫時的損傷均可因損傷血管而致便血。

(四)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

胃腸道感染、中毒、缺氧等均可引起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改變而致消化道出血。毛細血管的病變,如維生素C缺乏、遺傳性毛細血管擴張症也可出現便血。

(五)出血、凝血功能障礙

如新生兒出血症。

二、診斷(一)病史和體檢

詳細詢問病史和全面體格檢查,對便血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有重要意義。應注意以下幾點。

1.在確定爲便血前

應仔細檢查是否爲口腔、鼻咽、支氣管及肺等部位的出血被吞嚥後所引起的黑便,以及排除某些藥物、食物所致的血樣或黑色大便。

2.新生兒吞入母血

分娩過程中吞入母血或因母親乳頭裂口出血,於吸吮時吞下,大便中或嘔吐物中可有血跡。鑑別新生兒血與母血的方法是依據胎兒血紅蛋白具抗鹼性的原理。

兒童出現便血是怎麼回事 第2張

3.便血量及顏色

少量便血且呈鮮紅色,多是肛門、直腸、乙狀結腸或降結腸疾病(如肛裂、息肉、痔等)出血,也見於腸套疊等。大量便血,呈暗紅色或黑色,多爲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傷寒或上消化道等出血。

4.便血與排便的關係

血在大便後滴下,與糞便不相混雜多見於內痔、肛裂,也見於直腸息肉、直腸癌等。糞便呈膿血樣或血便帶膿性黏液,應注意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慢性結腸炎等。

5.其他伴隨症狀

便血伴劇烈腹痛甚至休克者,應注意腸繫膜血管阻塞、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套疊等;便血伴腹部包塊應注意腸套疊、腫瘤等;便血伴身體其他部位出血多見於血液系統疾病、急性嚴重感染、DIC、維生素C缺乏症等,便血伴發熱及全身中毒症者多系急性感染。原因未明的便血必須進行肛門檢查或直腸指診,有助於發現肛裂、直腸息肉、痔、腸套疊及癌腫等。

(二)實驗室檢查

首先肉眼觀察糞便的顏色、血量,是否帶黏液或膿液,血液附於糞便表面或與糞便混勻。糞便鏡檢可發現腸道炎症的病理成分,有助於感染的診斷,也可發現寄生蟲卵與某些寄生蟲(如阿米巴原蟲)。血便於鏡檢下無紅細胞,應作潛血試驗。外周血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有助於瞭解失血的程度。疑爲出、凝血障礙性疾病可進行相關出、凝血功能檢查。根據需要做糞便培養、血吸蟲毛蚴孵化、免疫學檢查如血清環卵沉澱試驗與凍乾紅細胞間接血凝試驗,肥達反應等。

(三)特殊檢查

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能直接窺視直腸及乙狀結腸的病變情況,如內痔、息肉、潰瘍、腫瘤等,並可取內容物作鏡檢和活體組織檢查。纖維結腸鏡可觀察到深部結腸的病變。胃腸鋇餐照片及鋇鹽灌腸造影檢查,對胃腸道潰瘍、憩室、息肉、腫瘤的診斷有幫助。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或放射性核素血管示蹤紅細胞有助於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及出血部位的診斷。必要時做胃鏡檢查除外上消化道出血。

三、鑑別診斷(一)肛裂

肛裂(anal fistula)多位於肛管後中線,爲肛管感染性潰瘍。肛裂是兒童便血中常見的原因。兒童可因蟯蟲感染引起肛周瘙癢,抓破感染而形成。典型臨牀表現是排便時和排便後的肛門疼痛,伴有便血。疼痛常劇烈難忍,持續數小時。出血於排便時或緊接排便後出現,量少,色鮮紅,呈絲狀覆蓋於糞便表面。檢查時輕輕牽開肛門皮膚或讓患者用力使肛管外翻,即可見潰瘍的下端或全部。

(二)痔

內痔(hemorrhoid)和混合痔以便血爲其主要症狀。本病在兒童較少見,尤其嬰幼兒罕見。常在排便時或便後滴出鮮血,血量有數至數十毫升,與糞便不相混。單純性痔並無疼痛,如因局部擦傷、糜爛、繼發感染或痔嵌頓可伴肛門疼痛、瘙癢等。

(三)肛管直腸損傷

便祕患者,糞便過於堅硬,或進行直腸內鏡檢操作不仔細等均可擦破肛管直腸黏膜,引起少量便血,色鮮紅,覆蓋於糞便表面。損傷一般癒合快、出血不久自止。直腸和乙狀結腸活檢時亦可致出血,色鮮紅,有時量較多。

(四)直腸息肉

直腸息肉在小兒很常見。大多發生於直腸和結腸後壁,一般爲單個,少數爲多個。主要症狀是便血,色鮮紅,量不多,不與糞便相混。便血多爲間歇性。如息肉繼發感染,可有膿血樣腹瀉,易與痢疾和慢性結腸炎相混淆。但仔細觀察息肉患兒的大便,可發現成形的糞便一側有息肉摩擦形成的凹陷痕跡。直腸指診可觸及圓形或卵圓形的有蒂小腫物,光滑質軟,可移動。部分爲扁平狀息肉。直腸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可明確診斷,可發現位置較高的息肉,並可直接觀察其形態與數量。

(五)結腸息肉病

結腸息肉病臨牀少見。爲直腸和結腸多發性腺瘤樣和小乳頭樣息肉。表現爲腹瀉、糞便帶鮮血和黏液,可發生大出血。長期反覆出血可引起貧血。該病有家族遺傳性,並具高度惡變傾向。鋇劑灌腸X線檢查及直腸、乙狀結腸鏡檢有助於確診。

(六)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多發生於兒童期。主要表現爲腹痛、腹瀉、血便、發熱及感染中毒徵,常伴嘔吐。糞便多呈暗紅色,腥臭,出血量可相當多。腹部脹,有較廣泛壓痛。部分病例早期無明顯血便(詳見第五章第六節)。

(七)腸套疊

腸套疊常發生於2歲以下小兒,尤其多見於4~10個月的嬰兒。多爲近端腸管套入遠端腸管,根據腸管套入的部位不同分爲不同的類型,大多數爲回盲型和回結型。本病起病常爲突然發作的腸絞痛,陣發性哭鬧不安,拒食,臉色蒼白。可於起病數小時後開始便血,多爲小量果醬樣便或血性黏液便,少數爲黑紅色血水或大量鮮血便,常伴嘔吐,早期爲奶汁,晚期嘔吐膽汁。仔細檢查腹部,多數可發現右上腹季肋下臘腸樣包塊,也有的患兒包塊不明顯者,有時腹部捫診和直腸指診雙合診可觸到包塊。腹部B超檢查套疊處橫斷圖像可見同心圓徵,縱斷面可見套筒徵圖像,有助診斷。

(八)腸結核

腸結核多見於較大兒童,好發於回盲部。小兒腸結核多爲潰瘍型,可有便血。腸結核病變部位常伴閉塞性動脈內膜炎,故一般血便少見。當結核病變侵蝕大血管時可發生大量便血。

(九)迴腸遠端憩室炎或潰瘍

迴腸遠端憩室(梅克爾憩室)患者大多無症狀。如併發急性憩室炎或潰瘍,可發生消化道出血。如憩室含迷走胃黏膜,亦可產生消化性潰瘍並出血。憩室出血以2歲以下小兒多見,一般無前驅症狀,突然較大量便血,無黏液。初爲黑便,以後爲鮮血,嚴重者可伴休克。由急性憩室炎所致者,可出現類似急性闌尾炎的表現。

X線造影、纖維結腸鏡有助於檢查憩室,但對憩室所致出血無診斷價值。腸繫膜上動脈造影及放射性核素示蹤紅細胞兩項檢查均有助於梅克爾憩室伴出血的診斷。

(十)黑色素斑-胃腸息肉病

黑色素斑-胃腸息肉病(Peutz-Jeghers綜合徵)特徵爲皮膚黏膜黑色素斑,胃腸道多發性息肉,有明顯家族遺傳性。國內已有幾組報道。色素斑一般出生時即有,多於兒童期發生。主要分佈於面部,口腔周圍,也可見於四肢、胸部等,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約1~5mm大小,不高出皮膚,無毛髮及血管。息肉爲多發性,可波及整個胃腸道,以小腸爲主,可併發腸梗阻、腸套疊和消化道出血。以便血爲主,出血輕重不等,量多時可致嚴重貧血。部分病例可發生癌變。X線造影、鋇鹽灌腸及小兒纖維結腸鏡檢查可顯示多發性胃腸道息肉徵象。

(十一)腸重複畸形

腸重複畸形多發生於迴腸及回盲部。症狀可開始於任何年齡,較多見於1歲內的嬰兒。可出現腸梗阻或消化道出血,也可發生腸穿孔並腹膜炎。出血可爲少量便血,也可有反覆嚴重便血。有時可捫及腹部腫物。X線造影或鋇鹽灌腸有助於診斷。

(十二)小腸血管瘤

小腸血管瘤主要表現爲腸道出血或腸梗阻。可大量便血,但大多爲長期小量便血,伴貧血症狀。如患者長期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在排除鉤蟲病及營養性貧血後應考慮本病。腸繫膜上動脈造影並放射性核素示蹤紅細胞檢查對診斷有幫助。

(十三)小腸腫瘤

少見,小兒以小腸惡性淋巴瘤稍多見。臨牀表現爲部分性或完全性腸梗阻及便血。一般出血量不多。伴腹脹、腹痛、體重減輕,食慾減退及腹部腫塊。X線造影檢查有時能發現腫瘤,小兒纖維結腸鏡檢查有助確診。

(十四)腸繫膜動脈栓塞

小兒罕見。風溼性心瓣膜病、心房纖顫、先天性心血管病合併感染性心血管內膜炎等可形成血栓或贅生物,脫落後可栓塞腸繫膜動脈。表現爲突發性持續性劇烈腹痛,陣發加劇,可牽扯至背部,常伴頻繁嘔吐、腹脹,大便爲暗色血性液體,腹部壓痛,腸鳴音減弱至消失。全身情況常迅速惡化,出現周圍循環衰竭。腹腔診斷性穿刺有助於本病診斷,如抽出液體爲漿液血性,而臨牀病象又能排除其他急性腹痛疾患,則診斷的意義很大。

(十五)傷寒、副傷寒

傷寒、副傷寒併發腸出血多發生於病程第2週末及第3周,以五歲以上兒童多見。出血前常有脈搏加快及腹瀉、腹痛。便血量多,色暗紅呈稀紅豆湯樣。逍遙型傷寒表現爲突然便血而無其他臨牀徵象時易誤診。兒童普遍接種預防疫苗後該病已少見。

(十六)新生兒出血症

新生兒出血症多發生於生後2~5天,早產兒起病可延至生後2周。是由於維生素K缺乏導致Ⅱ、Ⅶ、Ⅸ、Ⅺ等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病程常爲自限性。可出現嘔血、便血,皮膚瘀斑等。

(十七)鉤端螺旋體病

黃疸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以黃疸和出血爲主要表現。消化道出血則可引起嘔血和便血,同時有皮膚和其他部位的出血現象。

(十八)流行性出血熱

流行性出血熱是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體爲流行性出血熱病毒,鼠類爲主要的傳染源,有一定的流行地區和季節。起病急驟,發熱,面紅如酒醉狀,頭痛,眼眶痛,腰背痛,全身出血傾向,重者有休克和急性腎衰竭。消化道出血可嘔血或便血。

(十九)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是遺傳性的血管壁結構異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由於小血管、毛細血管壁變薄,缺乏結締組織支撐,使局部毛細血管扭曲、擴張、變形,而導致出血。多發生在鼻、口腔黏膜、面、脣、手掌、腿部等部位的皮膚和胃腸道,或內臟器官。多表現爲鼻出血、牙齦、或舌部出血,也可嘔血、便血。如發生內臟大量出血時有生命危險。皮膚、黏膜可見紅色針尖樣紅點,紅斑,或斑片狀或毛細血管瘤樣病損,內鏡檢查可發現胃腸毛細血管病變。本病有家族史,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四、治療(一)病因治療

針對病因進行處理,多能治癒便血。如新生兒出血症,一般使用維生素K1治療即有顯著療效,嚴重者可使用凝血酶原複合物。腸道感染性疾病使用有效抗感染藥物後便血常迅速消失。全身感染性疾病所致便血,應在綜合療法的基礎上進行。

(二)對症治療

對症處理原則與嘔血同。

(三)外科治療

直腸息肉大多可在結腸鏡檢下行息肉摘除。結腸和小腸多發性息肉,長期大量便血時,可剖腹探查,切除息肉較集中的腸段,以止血和防止惡變。腸套疊如不能空氣復位或時間超過48小時應手術治療。迴腸遠端憩室和腸重複畸形伴出血可行局部腸切除。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