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和孩子玩輸贏遊戲嗎?有遇到哪些覺得無法處理的情況嗎?比如孩子走路都一定要走在前面,號稱“我比你快”;又或者大一點的孩子想要在遊戲中總是贏,如果輸了,有的會放棄,有的會哭,有的會發脾氣。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應對呢?

關於這個問題,以下幾個思考方向供大家參考:

首先,無論我們是否承認,輸和贏這兩個結果在沒有任何深入加工以前,都會或多或少帶來不同的情緒。我們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都喜歡自己贏,不喜歡體驗輸的沮喪或者被羞辱,這是非常自然的狀態。

其次,我們可以想一想:

什麼時候我們不那麼在意輸贏,或者輸了也覺得挺好的?

我所想到的是兩種情況:

1. 彼此關係非常親密,而且輸贏都不會帶來重大的,我們在意的結果的改變。比如我們和伴侶或者閨蜜玩遊戲,輸贏通常不會被我們放在眼裏;但是如果是競爭升職名額呢?輸贏自然就會放到心裏。

2. 兩者力量絕對懸殊,一方很開心能看到另一方的進步。比如我們和孩子玩遊戲,我們輸給孩子並不會覺得沮喪生氣,這裏有爲孩子感到高興,也有我們對彼此能力懸殊的清晰認識。

孩子“輸不起”怎麼辦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以外,我們輸了,是不是就會一蹶不振或者百般逃避呢?通常並不會。我們輸了算不上高興,但也不會跳腳哭鬧和罵人。這些反應比起孩子的反應來,似乎"高明"很多。那麼,是什麼讓我們有所不同呢?

01成長性思維

我們開始有了一些成長性的思維。我們明白“失敗是成功的媽媽”,我們知道“這次沒有做好,我可以吸取教訓,改進不足,爭取下次做好”。

那麼:

成長性的思維,我們有沒有教給孩子?

在和孩子游戲的時候,我們是側重在結果的輸贏還是更多評論孩子在過程裏的表現?

我們是不是強烈表達過對結果的熱切期待,而不是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努力和付出?

02固定型思維

有“固定思維”的人,他們把成功和失敗都歸結爲運氣,看不到能力是可以動態變化的,一旦成功就認爲是運氣好或者自己聰明,而一旦失敗就認爲是倒黴,運氣不好或者自己太笨。

這些固定思維的人在失敗後更加容易沮喪和氣餒。他們喜歡和別人比較,而當別人比自己的結果好時,他們更容易嫉妒,甚至不惜“擦短別人的線”,而不是想辦法“延長自己的線”。

要思考的幾個問題:

我們是不是經常拿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或者他的兄弟姐妹比較?

我們是不是更應該讓孩子和過去的自己比較?

即使在比賽中,和他人的比較在所難免,我們是不是應該側重在彼此付出的時間、努力、所使用的方法,而不是隻側重在第幾名?

03生活環境的影響

一個孩子如果總是生活在側重“比賽”的環境中,他們對輸贏可能會更加執着。我們是不是在生活中處處強調和孩子比賽呢?吃飯要比賽誰吃的快?走路要比賽誰走得快?穿衣服也要比賽誰穿的快?……真的大可不必總是強調比賽,強調誰輸誰贏。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都不是比賽。我們家哥哥和妹妹有一段時間總是比賽誰更快跑到車上,更早繫好安全座椅,我和孩子爸爸都會說:“這不是一個比賽,系安全帶是爲了安全,繫好就可以了”。

04社交關係中的行爲後果

大人爲什麼通常不會在輸了之後大發脾氣哭鬧罵人?

我記得小時候在河邊洗衣服聽村裏的嬸孃們聊天,她們說:“以後不要和誰誰誰打牌了,她贏了就笑哈哈,輸了就甩臉色罵人”。

自然社會關係裏,我們的行爲會伴隨着相應的某些結果。孩子也需要有機會去接觸這些,纔會明白:原來我輸了之後發脾氣哭鬧,大家就都不想和我玩了。

其實在家裏和孩子玩遊戲也是如此。不要因爲害怕孩子哭鬧就從來不敢讓孩子輸,哪怕孩子輸了都要想辦法讓他贏,甚至不惜改變規則,在孩子贏了以後就各種誇獎孩子聰明厲害。

我和小包子玩桌面遊戲,一開始他輸了也會着急上火甚至抹眼淚,我會陪伴他表示理解。但是如果他因爲要輸了就臨時改變規則或者耍賴,我會中止遊戲,並坦白告訴他:

“玩遊戲就是有輸有贏的,上次媽媽輸了媽媽也接受了,媽媽覺得和你一起玩遊戲不管輸贏都很開心。但是,如果你耍賴,那這個遊戲就不好玩了。我們今天就不玩了,等你下次決定不耍賴了我們再玩。”

雖然當天遊戲中止了,但是不要因此去責罵批評孩子或者對孩子“冷戰”,其它日常的安排和親子互動都應該一切照常。如果孩子後面還想繼續玩,我們可以在開始前和他約定好:誰都不可以耍賴哦!

第二天小包子又想玩,而且玩之前他還自動保證:“媽媽,我今天不耍賴了。”

這就是夥伴社交裏會出現的情況,孩子需要知道:有些遊戲本來就是有輸有贏的,輸了可以感覺不開心,但是下次可以繼續嘗試和想辦法變得更厲害。但是如果輸了就耍賴,其它小朋友也不會繼續和你玩下去。

05選擇合適的遊戲

選擇合適的遊戲,不要讓孩子總也贏不了。這種靠大人和孩子之間的能力差碾壓孩子的做法,自然會讓孩子喪失對這些遊戲的興趣,而且也可能影響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既能體驗贏的自豪和興奮,也能體會輸了之後的沮喪和不開心,兩種都經歷多了,自然就會更加坦然面對輸贏了。

06與孩子的氣質特徵相匹配

我們最近一直在飯糰聊個體化養育,我們說過一些孩子是很容易沮喪的,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輸了,他們可能就拒絕玩了,甚至以後都不想玩這個遊戲了。所以,在開始的時候讓孩子體驗贏的開心,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樂觀自信的開端。同時父母示範輸了的時候的感受,以及我們的應對。

比如父母輸了可以先表示一些失落,然後再表現出:

“輸了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再來一次,這一次我會更加小心(或者我會換一種方法)。”

或者

“雖然我輸了,但是我很喜歡和你一起玩遊戲,我還是玩得很開心。”

總之,不要慌不要急,在適度支持下讓孩子體驗成功也體驗失敗。

學齡前期和學齡初期都是孩子開始更多進行客觀自我評價和對他人評價的時期,他們要開始接受從“我是天下第一好”到“原來別人也有可能比我厲害”轉變的“陣痛”,這些離不開“社會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