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不聽話是壞事嗎

孩子不聽話是壞事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聽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嗎?不!學會這些,父母就知道錯哪了。我們應該教會孩子與人爲善,不應該這麼簡單粗暴地表達與別人不同的觀點。

孩子不聽話是壞事嗎

這樣以後進入社會,要怎麼和人相處呢?如何建立人際關係呢?孩子的情商得多低呢?那麼,對於小孩子來說,我們到底要不要教會孩子學會反抗呢?

孩子爲什麼要學會反抗?

在最近一期《嚮往的生活中》,節目組邀請了很多嘉賓來蘑菇屋做客,的表現就一直很冷淡,之後,他還很任性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說:"我說真心話,你們這一大堆人來,因爲我跟你們也不熟,我沒有必要跟不熟的人,非得瞎扯,所以你們進來跟我打招呼啊,我也沒那麼熱情"。

向來以情商高聞名,這一次怎麼就說出如此"傷人"的話呢?很多人都覺得是因爲裝不住了,這一次真的人設崩塌了。其實不然,敢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纔是個體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的表現。

說出的話讓大家很詫異,覺得這些話太傷人,是情商低的表現

因爲成長對於孩子而言,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成熟,更是思想逐步成熟的一個過程。而父母允許孩子反抗,表達自己的觀點,恰恰是孩子思想趨於成熟、人格趨於獨立的一個重要標誌。

曾有德國心理學家進行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對孩子們進行測試,根據其反抗強弱分成兩組,之後對他們進行跟蹤直到青年期。

結果顯示:在兒童期反抗傾向弱的孩子,進入到青年期之後,僅有26%的人意志力比較堅強,其餘74%的孩子遇到事情拿不定主意,無法獨立承擔責任。

而在兒童期反抗傾向強的孩子,84%的孩子具有堅強的意志力,擁有獨立的判斷以及分析能力,遇事不糾結,能夠快速反應。

有反抗傾向的孩子,未來纔有能力獨立面對生活

可見,懂得表達自己觀點,懂得爲自己言行的孩子,將來的獨立性更強,他們也更能爲自己的未來負責。

反抗是一種本能,可是,爲什麼孩子長大後就不會反抗了呢?

其實,孩子的反抗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就像孩子在小的時候,父母尿不溼沒有穿好,孩子就會通過哭鬧來表達不滿,慢慢大了,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不願意穿的衣服,孩子也都會很直接地表現出來。

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個聽話的孩子,並不是爲了操控,而僅僅是覺得只要孩子聽話,好好學習,就一定會有一個好的未來。父母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一味地要求孩子聽話帶來的結果,就未必是好的了。

父母總是要求孩子聽話,覺得聽話的纔是好孩子

就在昨天,初一女生張某,從23樓家中窗戶一躍而下,當場死亡。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慘案,張某在遺書中說:"我只是不想在學校屈辱地活着"。

原來,張某在學校被教導主任誤解喊其姓名,不尊重老師,從而被懲罰、侮辱。她在遺書中稱:難以反駁,需以死明志,還自己一個清白。

因爲感到難以反駁,所以放棄了自己的生命,說出自己的心裏話真的有那麼難嗎?對於很多孩子而言,就是這麼難。而難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已經變成了"習得性無助"。

孩子因爲不敢說出心裏話,而選擇輕生

習得性無助最初是由著名行爲主義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來的。他認爲個體對自己事情的能力的認知來源於過往的經驗。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習得的。

就像是孩子因爲一直被要求要做一個聽話的人,只要孩子發表與父母不同的觀點,就會被批評、訓斥,甚至是被體罰,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也就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了。

塞利格曼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來證明這個結論。他將狗關進一個上了鎖的籠子,之後給籠子通上電,電流的強度恰好會讓狗感到痛苦,但是卻不會傷害它的身體。被電到的狗就會在籠子裏四處亂跑,試圖找到逃脫的出口。

幾次嘗試都沒有成功之後,狗就會感到絕望,從而放棄了反抗。哪怕仍舊有電流通過,它也仍舊默默地忍受痛苦,而不再試圖逃離。

經歷過失敗的狗,之後再也沒有了嘗試的勇氣

後來,塞利格曼將狗挪進更大的籠子裏,用隔板將籠子隔開,而隔板的高度,狗恰好可以跳過去。一邊通電,一邊不通電。隨後,塞利格曼有放進去一隻沒有經受過點擊的狗,和經歷過電擊的狗一起關在沒通電的一邊。

當籠子通電時,沒有經受過點擊的狗受到驚嚇後,立刻奮起跳躍,逃到安全的一邊。但是,那條之前經受過電擊逃離失敗的狗,眼睜睜地看着夥伴輕易地跳到另一邊,而自己卻寧願接受電擊,也不再嘗試逃離了。

無助不是天生的,而是習得的

塞利格曼說,它放棄了反抗,習得了無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樣,每一次反抗都被打壓,孩子就會選擇"忍",而這種"忍"將會進入血液,成爲孩子的性格特徵與內心特質,長大後,哪怕面對的對象不再是當初打壓自己的父母,他們也依舊不會反抗,不敢反抗。孩子們失去了主動出擊的能力。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反抗呢?

與其說讓孩子學會反抗,其實是允許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讓他們擁有獨立的思想和主見,有能力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而想要讓孩子學會表達不同的觀點,敢於說出不同的聲音,父母就要做到以下幾點。

想要讓孩子學會反抗,父母要做到這三點

首先,父母不要在公開場合批評孩子,讓孩子在衆目睽睽之下受委屈。

這種情況在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很多父母爲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惜讓孩子丟失了"面子"。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的葉芷青青就曾控訴過自己的媽媽,媽媽總是不分場合地批評自己,而自己又不敢對媽媽提出任何的要求,只能自己忍受着委屈。而媽媽聽到孩子的控訴,反問了一句:"在外面,是媽媽的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面子重要?"

葉芷青青欲言又止。而媽媽又開啓了職責模式,她說:"我們上次出去玩,我們都提了行李,你這麼大的個子,爲什麼就不能跟我們分擔呢?你看你吃得多,喝得多,個子大,但是你做事的時候,只會拈輕怕重,比較懶惰。你怪不怪媽媽當時發脾氣?"

母親對孩子的訓斥,讓孩子學會了退縮

當着這麼多同學的面,媽媽的訓斥讓葉芷青青羞得擡不起頭。媽媽覺得自己說的沒錯。但是,這麼做卻給孩子帶來陰影。以後,孩子遇到事情就不敢再告訴父母,因爲說了也沒用,還會受到二次傷害。久而久之,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再開口,孩子會覺得我說了也不會有人支持我。

其次,父母要告訴孩子自己永遠會和孩子站在一起。

就像我在文章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我平時也經常會鼓勵我的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且我會認真地思考,如果孩子說的是對的,我會堅定地支持他;如果孩子說的有問題,我會和他一起分析,然後讓他再一次參與到決策中來。不過,無論孩子說什麼,我都會告訴他,媽媽願意支持你。

很多父母並不喜歡給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他們會擔心孩子失去獨立性,覺得讓孩子自己去面對,要是失敗了,孩子下次就知道怎麼辦了,要不孩子會一直以父母爲靠山。

父母要給予孩子支持和力量,這樣孩子纔有面對困境的勇氣

其實不然,內心的力量不會因爲被打擊、被孤立而產生,它只會因爲被愛、被支持而出現。孩子只有獲得了支持,纔會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有力量和勇氣與之抗衡。如果父母只是打壓,孩子僅有的一點力量也會消失殆盡,那麼下一次,我們也就不要指望孩子發表觀點了。

最後,父母要給予孩子表達的權力,學會"放權"。

這一點在孩子是不是願意分享這個問題上,表現得十分明顯。許多父母都強調孩子要懂得分享,自己的書要給別人看,自己的玩具要給別人玩,哪怕自己不是心甘情願的,也要和其他人分享。不少孩子也因爲這樣而感到委屈,不過慢慢地孩子習慣了,也就會默默地看着這一切發生。

暫且不說孩子,作爲成年人,我們已經基本完成社會化,也懂得人情世故,但是如果有人拿走了我們心愛的東西,我們也會難過,會憤怒。更何況是孩子呢?我們一味地要求孩子的時候,卻忽略了孩子的個人感受,更加忽略了這種行爲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傷害。

父母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忽略孩子的感受

所以,我們不必要強迫孩子,而是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孩子不想分享自己的玩具,那麼就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不想與你分享",孩子不必因此感到內疚和羞怯。這樣孩子不僅會明白自己有表達的權力,他也不會因爲被拒絕而感到失落。

所謂反抗,所謂表達不同的觀點,其實都是孩子的一種人生態度,是孩子在面對自己不願意做、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做出的一種選擇。我們的確是應該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但是,在這之前,我們要讓孩子明白,學會拒絕、學會質疑、學會說不同樣是一樣,而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也同樣值得被聽見、被尊重。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