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起牀,起牀,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這是你的衣服你的鞋,有沒有在聽啊……”前不久,一段名爲《媽媽之歌》的視頻在網站上被瘋狂點播。創作演唱這首歌的是美國喜劇女演員安妮塔·蘭弗洛。作爲3個孩子的母親,她將自己催促兒女的話寫成了歌曲。緊湊的3分鐘,整整唱了800多字的歌。聽完這首“嘮叨之歌”,我忍俊不禁:原來全天下的媽媽嘮叨起來都是一樣一樣的!

“來不及了,快起牀”

“趕緊洗臉刷牙去啊”

“怎麼還不去吃早飯”

“有沒有聽見我說話”

“再不快點兒,就要遲到了”

每天早晨,你的家裏是不是也上演這樣火急火燎的一幕。媽媽們急的團團轉,可孩子呢,當沒聽見似的,該怎麼磨蹭就怎麼磨蹭。然後,很多媽媽控制不住自己,火冒金星大發脾氣,甚至一不做二不休——打! 可是依舊然並卵。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 ● ●

媽媽,你越催,孩子越慢

爲什麼孩子越催越慢?從心理學上而言,過多的催促孩子等於在否定孩子,暗示他“你自己做不好,必須經過我提醒”,這樣的方式孩子是很難接受的,即便接受也是心不甘情不願。

看到孩子不情不願的,大人會覺得自己的威信受到了質疑,因爲接受不了這種挫敗感,所以繼續命令或者威脅孩子。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第2張

在看到大人的情緒後,孩子開始緊張,本來他只想着完成穿衣服或者刷牙這件事,而現在他的注意力開始分散,試圖應對大人的情緒,甚至在緊張之下會更慢、更容易出錯,而很多家長會認爲孩子根本就是故意的。

“你怎麼這麼拖拉”、“你做事情就是這麼慢”當大人對孩子多次這樣評價後,孩子也會在心裏默認:哦,原來我就是這樣的人。於是,一個“拖拉”的孩子培養成功了!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第3張

● ● ●

承認吧,你只是害怕打亂自己的節奏

靜下心想想,孩子拖拉的後果真的有這麼嚴重嗎?只是我們自己在害怕吧,“你再拖拉,我也要遲到了”、“一堆處理不完的工作,我沒有時間陪着你瞎耗”、“現在拖拖拉拉,長大怎麼辦”……我們害怕自己承擔不好的結果,更害怕自己的節奏被打亂,所以我們不斷的去催促孩子來適應我們的節奏,只是,我們忘記了孩子也有自己的節奏。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第4張

我們覺得自己吃飯只需要十幾分鍾,所以也希望孩子在這個時間段吃完,當看到孩子慢悠悠的地舉起小勺子,或者撿起丟在飯桌上的米飯往嘴巴里塞,一粒、兩粒、三粒……我們的心按捺不住,“別撿了別撿了”,於是乾脆拿勺子快速的往孩子嘴裏塞,看着他大口大口的嚥下,異常滿足。可是,我們忘記了,孩子明明可以靠自己吃完飯的呀!

雖然他們會慢一點,但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節奏,是最適合他們,最讓他們感到舒服的生活節奏。當你代勞過多,也就破壞了孩子的生活節奏。當以後他們有了“反正爸爸媽媽會幫我做的”想法後,你能怨恨誰呢。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第5張

● ● ●

不催不罵,也有好結果

孩子自有他的生活節奏,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遊戲吧,因爲這些都需要他們親自去體驗才能學習,是旁人催促不來的。他會亂塗亂畫,但在信筆塗鴉中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他會笨手笨腳,但在勞動中掌握精細動作和獨立完成的能力;他會犯點錯誤,但經歷過失敗纔不會再同個地方二次摔倒……恰恰是這些,讓孩子學了新技能,體會到成就感,所以,此時的慢換一世的輕鬆,又有何不可呢?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第6張

有些媽媽說,讓我看着孩子動作緩慢還不催,我會內心焦急、不安的。如果非要說,在言語上,建議用表揚代替催促,因爲鼓勵獎賞總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比如,叫孩子起牀,你可以提前10分鐘,讓孩子在自己的節奏中慢慢醒來,然後給予微笑:

“寶貝兒,你比昨天進步了”

“很好,今天居然不用媽媽提醒你第二次了”

一句簡單的話,傳遞的是認可和表揚,讓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up up。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讓孩子直接得到磨蹭的教訓。一邊吃飯一邊玩,多次離開飯桌,超過太長時間就收了碗筷吧,讓孩子知道不好好吃飯的結果就是挨一頓餓。相比”催促”、“爲孩子代勞” ,偶爾讓他們感覺到拖沓帶來的後果會更好。

請尊重孩子的磨蹭 他也有自己的節奏! 第7張

包媽碎碎念:好幾次看到別人車子後貼着“越催越慢!再催熄火!”的車貼就覺得很有趣,現在想來用在育兒上也再合適不過了。如果只是一味的催催催,就會變成“超限效應”,孩子根本聽不進話。

小時候,我們可以對着孩子說“寶寶慢慢吃,別噎着。寶寶慢慢走,別摔着。”可爲什麼隨着孩子長大,我們開始無休止的催促了?適當的放手,因爲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當你下一次快控制不住自己時,再想想當初對他們說過的:孩子,你慢慢來 …或許,就會釋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