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最近習慣討安慰,正常嗎?

孩子最近習慣討安慰,正常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的孩子一歲五個月,他天生謹慎膽小,卻充滿好奇心,只要熟悉後就放膽嘗試,即使失敗跌倒也會再站起來。若受到較大驚嚇,只要大人的態度正面,也會立刻平復,繼續探索。但自從學會講“抱抱”後(加上之前生病只要有討抱抱,我都滿足他),最近只要一點驚嚇或跌倒受挫,立刻含淚要抱抱,雖然只要抱幾秒就沒事了,但頻率太高,甚至受挫第一個反應是看父母臉色,即使告訴他沒關係,他還是很委屈的要抱抱。不知道這樣下去算正常嗎?過一段時間會不會改善?

孩子最近習慣討安慰,正常嗎?

臺南上善心理治療所臨牀心理師、兒童繪本作家何採諭回覆:

親密的懷抱、碰觸是親子間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傳達了重視、關愛、保護、撫慰等寶貴且豐富的意念,而這純全的親情之愛,是健康的人終其一生恆久存有的。只是,人終究將發展爲獨立的個體,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對世界有愈來愈強的好奇心,因此會逐漸走出父母的保護傘,嘗試探索周遭環境。然而,有些時候雖然孩子已經能夠自在的與環境互動,但仍不免有時又一溜煙的躲回父母的懷抱,讓人納悶:孩子不是已經能夠獨立了,怎麼又退縮回來?其實,是因爲孩子對於“父母的愛是否能恆久存在”還沒有十足的把握。一般來說,孩子需要反覆確認父母的愛不會消失,產生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後,方能勇敢脫離呵護中的襁褓,嘗試獨立自主的探索環境。

當孩子學會使用語言來表達對愛的需求時,是一種發展成熟的表現,而我們最好的應對方式便是給予積極正向的響應。倘若我們因擔心孩子過度倚賴而忽略或拒絕,不僅不能敦促孩子邁向獨立,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不安的負向情緒。因爲對孩子而言,這是在確認他的呼求語言與父母實際行動間連結的穩定性,唯有在一來一往間,期待的互動不落空的狀況下,孩子方能安心的勇敢再出發。

然而,當孩子出現頻繁的討愛行爲時,不免讓人擔心孩子是否會養成過度倚賴,以下列出兩大因應原則供您參考:

正向響應不落空:誠如前述,當孩子在尋求、確認愛的時候,給予正向的迴應與再保證,將能使孩子安心,確信成人對他的愛不會因爲任何因素而消失或改變。這將使孩子能無後顧之憂的探索世界。

讓情感傳達的方式進化:當給予孩子身體碰觸的安撫時,可同時配搭語言的響應,例如“不痛不痛”、“媽媽好愛你”、“爸爸的心肝寶貝”等,讓身體碰觸所產生的安撫效力逐漸類化到語言上,之後再逐步調整身體碰觸與語言安撫的比例,使孩子漸漸能透過純粹的語言響應,即獲得足量的安撫效果。父母不斷以同樣的方法爲之,最後甚至只需一個眼神,便足以讓孩子感受到您對他滿滿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