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天,我跟六歲多的大兒子威威打車去朋友家,一上車,威威就要找安全帶繫上,還監督我係上安全帶。司機師傅感慨:“哎呀,你真會教孩子。”威威說:“坐車就是要系安全帶的啊,要不然會不安全的。”

司機好奇這個小孩的表達,就一路跟他攀談,聊到自己的孩子只比威威小几個月,在老家還沒上小學。

我說:“在老家啊,其實窮養富養都是養,孩子還是帶在身邊的好。”

司機師傅擺了各種困難:“哎呀,孩子接過來沒學上啊,只能上私立,還要花好多錢。”

威威接過話頭:“對啊,小孩子就是要跟在爸爸媽媽身邊生活的。那些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生活的孩子,還有一個說法,叫 —— 孤兒。”

司機師傅被他說的一愣,說:“好像…你說的挺有道理的…”

下車的時候,司機若有所思:“哎呀,我是不是得考慮把兒子接到身邊生活了…”

原來從小孩子嘴裏說出的話,這麼有力量,可以改變一個爸爸的想法。

於是,我把威威這段話發到了朋友圈。

緊接着,有媽媽看到威威說的這段話,告訴我,她很內疚,可是也很無奈。因爲孩子的外婆在大城市住不慣,還是帶着孩子回了老家。自己呢,在事業和家庭都努力想做好,卻又害怕失去自我。

和司機師傅一樣,這個媽媽沒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現實因素吧。

我無意評判,只是想到了威威小時候的一件事。

威威2歲時,回老家住了四個月。

之前,一直是外婆和奶奶輪流到深圳照顧他,還有幾個月是老家來的保姆照顧。

我計劃從銀行辭職,有四個月的空檔期,沒有人能在深圳照顧孩子。

把孩子送回老家幾個月,對我而言很無奈。威威出生的時候,我就決定:在孩子3歲之前,一定要把他帶在身邊。

回老家 ,威威表現的很懂事。家裏親戚衆多,每個姨奶都很喜歡他,每天帶一大包好吃的去跟他玩。

奶奶說,他吃飯睡覺都很規律,讓我放心。我知道爺爺奶奶對他的生活照顧,是無微不至的。

我們經常視頻,兩歲多的孩子已經可以跟我聊很多了,我們每天聊聊遇到的趣事。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我還會對着攝像頭,做我們倆特有的私密小暗號 —— 我把雙手比成一顆心,放在胸口,假裝把我的心掏出來,對着攝像頭吹過去,然後“啪”的被他接住,放到自己的心口,緊緊捂着。

然後,他也跟我相同的動作,把心吹給我。我們用這種方式表達着彼此的思念。

他在電話裏、視頻中一次又一次的跟我確認“媽媽春節就來接我了吧?”我說是的,“你聽到門外放鞭炮的時候,媽媽就去接你了。”

有一天,他跟我視頻的時候,突然跑開了,跑到了客廳的窗簾後邊,把自己遮起來。爺爺說:“他最近都很喜歡躲在窗簾後邊,說這是他深圳的家。”

聽到“深圳的家”,我的眼淚“唰”的一下就涌了出來 —— 他心裏好清楚啊!他在用這種方式表達對爸爸媽媽的思念啊!

爲了不讓老人擔心,我趕緊從攝像頭前移開了,跑到房間裏。可是關上門,“哇”的一下就哭出來了。

其實,媽媽的心何嘗又不是每天被思念扯得緊緊的?

我每天都盼着春節快點到來。我拿了年終獎,就從銀行辭職,把他接回來自己帶。

他也在盼着春節,每天都問一遍爺爺:“春節什麼時候纔到呀?”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2張

終於,盼到了這一天。

我中午到了東北的老家,威威在房間睡覺,我不想吵醒他。

輕輕的走進去看了一眼,就坐在客廳沙發上跟奶奶聊天。

他好像聽到了我的聲音,自己偷偷的走出來,可是又沒有走近。扒在門口,安靜看着我。

奶奶說:“哎呀,威威醒啦!快來看看誰回來啦!快來讓媽媽抱一下,你不是都想死媽媽了麼?”

讓我意外的是,孩子並沒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樣,一見我就撲過來讓我抱,而是老遠站在臥室門口,一直盯着我看。

他沒有叫我媽媽。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3張

奶奶說:“可能是剛睡醒。快叫媽媽啊。”

他還是沒有吱聲。

即使,我們曾無比親密,從小跟我一起睡;即使我們每天視頻,電話聊天。

然而,這短短四個月的分離,對孩子來說,漫長的就像一輩子。

我緩緩走向他,蹲下來,伸手去摸他。

他站着不動,眼睛一直在我身上不移開。

我抱他,他的胳膊沒有動,也沒伸出來摟着我,而是有些僵硬的垂在胸前。

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跟我一個房間,我倆躺了好久。

他也不睡,中間還哭了兩次。

奶奶看時間太晚了,進來說:“他平時可好了,8點鐘放牀上,放兩首音樂自己就睡了。要不,你出去我來哄吧?”

我說,“媽,可能是我回來,他太興奮了。我來哄吧,他好久沒見我了,不會讓我出去的。”

奶奶出去後,我跟威威說:“你是不是看到媽媽很興奮,不想睡覺啦?”

他點點頭。

我說:“那我們聊天吧!你跟媽媽說說,這幾個月在老家,都發生了什麼?”

沒想到,他真的開始說了,像一個小錄音一樣,什麼都記得。

從他去玩雪,到姨奶奶給他買好吃的;

從跟媽媽視頻說到窗簾後“深圳的家”

......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4張

我躺在他身邊,歪着頭看着他,一直聽啊聽啊,聽着他簡單的快樂,聽着他言語中,對媽媽的思念。

他就這樣一直說,一直說,從晚上10點說到了12點......

在說的過程中,他的眼睛一直盯着我看,幾乎都不眨眼。

我突然像意識到了什麼,問他:“威威,你是不是怕閉上眼睛,媽媽就消失啦?”

他小心翼翼地說,“是的。”

我的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我輕輕揉了揉他的小腦袋:“你放心。睜開眼睛,媽媽一定在你身邊,我不走。媽媽走的時候,一定帶着你。”

我說完這句話,就看到,他一直睜得大大的眼睛,緩緩關上了,眼皮就像一扇窗簾緩緩落下......

不是自己閉上的,而是,困的實在撐不住了,自動關上的......

他眼皮合起來的那一瞬間,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

多麼細膩的、思念媽媽的小小心念,纖弱得像蝴蝶微微顫動的翅膀......

真慶幸,我沒有因爲他見到我一整天都不喊“媽媽”而責難他;真慶幸,我沒有因爲他到了時間還不睡覺,而着急;真慶幸,我給了他時間表達,才讓我看到,孩子的愛,是如此深沉......

接下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他都沒有主動開口叫我“媽媽”。

我再也不能突然消失在他的視線裏。一旦看不見媽媽了,他就會哭。誰也不能逗他:“媽媽不來了,你要被留在這裏了。”或者“別回深圳了,留在老家吧。”誰也不能再糊弄他。

在東北的每一天晚上,入睡前,他都要用手捧着我的臉,注視着我。我開始理解“媽媽”這個詞的含義,到底有多重。

3歲以前的孩子,除了媽媽,什麼都不需要。

因爲,媽媽,就是他的世界。

孩子一歲以前,

母親有三個行爲是別人不能替代的:

一是哺乳

二是依偎着孩子入睡

三是和孩子親密地呀呀細語

這是母親的責任

分答上曾經有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

老師,爲什麼現在的人提倡“親自帶孩子”,甚至做“全職媽媽”。這樣會對孩子起到什麼關鍵作用嗎?

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拍下許多美麗的照片,炫耀給別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這些照片是留給我們自己看的。

我是這樣回答的:

並不是現在的人才開始提倡“親自帶孩子”。從古至今,很多時代都是提倡媽媽在家帶孩子的。反而到了工業時代,纔有了女人也可以出來工作的機會,並慢慢出現了“女性能頂半邊天,男女平等”等等的言論。

當然,我不是說時代要倒退。這其實是根據孩子的發育特徵提出的理念。(媽媽的快樂與獨立,孩子爸爸的支持,都很重要)

在孩子的頭三年,最最重要的人就是媽媽。

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父母最好是都在身邊。最需要的是跟「媽媽」的連接,相對來說,爸爸要退居其次。

在這個階段,孩子需要有一個“身份”的認同,知道誰是爸爸誰是媽媽。同時,在陪伴中擁有“安全感”。他要知道:我是被這個世界歡迎的。

在這個階段,媽媽幾乎等於全世界。

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信任感、以及愛與被愛的能力。這就是爲什麼最好媽媽在身邊的原因。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5張

0-7歲期間,

孩子和父母(尤其是母親)

有一段顯著的分離時間

那麼

孩子就有所謂的“親子中斷”創傷。

注:這裏的「分離時間」通常是三個月以上

分離的原因可能是:

父母關係不和,吵鬧中,把孩子交給老人照顧;

經濟原因,父母要去外地打工,讓孩子留在老家,即所謂的“留守兒童”。

孩子的症狀是:

身體麻木、情感封閉、跟父母疏遠,長大後難以跟其他人(包括異性)建立親密關係。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關於“留守兒童”宣傳片。被留在老家的孩子,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在村口大樹前等媽媽,每天都去,每天都去......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6張

可是,媽媽真的回來的那一天,孩子卻不知所措,並沒有像媽媽期望的那樣,撲上去抱着媽媽表達思念。而是躲在門口,眼睛不安的看着地上,不停摩挲手指,腳在地上蹭......

長時間的分離,讓媽媽也不知所措,只會說:“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呢?見到媽媽也不叫?”

其實,孩子巨大的思念無法表達。在他最需要媽媽到時候,留在身體裏的,只有巨大的痛苦和恐懼。

漸漸的,爲了不那麼痛,只能麻痹自己的情感,凍結自己的身體。甚至都不能通過哭鬧來表達:“媽媽,我需要你”......

如果,我只是在電視上看到這些,如果,我沒有細膩的觀察我的孩子,我也難以理解:爲什麼,那麼巨大的思念和愛,最後卻化爲了家長的一句“你真不懂事”?

其實,不是孩子不懂事,是他需要時間。

他需要時間重新信任,重新愛。

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個夜晚,威威一直一直睜着眼睛,生怕他閉上眼,媽媽就不見了......他才2歲啊!

誰說孩子不懂?

我在系統排列的課堂上,也無數次見到從小親子中斷的成年人:

內心深處渴望愛,卻又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愛人就在身邊,卻只會把愛往外推。

就好像那個在村口一直等待媽媽、又無數次失望而返的孩子。

「親子中斷」的人,還有一個典型特徵是:很難跟人有肌膚上的接觸。

我曾經作爲助教,去幫助一個「親子中斷」的學員做引導。當我的手無意間拂過她的頭髮,她突然一個激靈,猛地躲過我的手,好像無比厭惡一樣。

我的心裏也“咯噔”一下。

如果,我不懂,可能會覺得她討厭我。

就好像《歡樂頌》裏的安迪,無法享受男友愛的擁抱。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7張

(安迪無法走進親密關係,無法享受肌膚接觸,是典型的「親子中斷」創傷反應。)

我也曾在家庭系統排列的課堂裏扮演“媽媽”。看着需要療愈的“孩子”無比渴望地望向“媽媽”,又不敢靠近。

她輕輕觸碰“媽媽”的皮膚,卻因激動和害怕而手指輕顫。

她含着淚,一邊抗拒,一邊小心地伸出雙臂試探:“媽媽”的手、“媽媽”的胳膊、“媽媽”的肩膀、“媽媽”的臉......

最後,終於艱難地細聲呼喚道:“媽媽......”

別讓孩子變成有父母的“孤兒”! 第8張

這樣的成人,也是孩子。當她緩解身體的凍結,終於可以被媽媽抱在懷裏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她僵硬的身體開始柔軟。

舉起胳膊抱住“媽媽”,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整整花了40分鐘。

我抱着懷中的“孩子”,讓她靜靜的享受“媽媽”的懷抱,她曾經如此渴望而不可得的懷抱.....

愛,終於開始流動。

媽媽,終於不再遙遠。

“親子中斷”的創傷並非不可療愈,解決的方法也並不複雜:

身體解凍 → 情感表達 → 走進父母 → 擁抱父母

很多媽媽跟我說:“怎麼辦?孩子小的時候,我不會帶,會不會給他造成了難以磨滅的創傷?”

我作爲一個陌生人,去扮演“媽媽”,都可以有療愈的效果。

那麼,作爲孩子真實的媽媽,你纔是孩子,最好的療愈師。

比愧疚更好的方式,不是過度補償。而是 ——“擁抱”。

沒有預設的、發自內心的、不帶評判的、去擁抱孩子吧。

讓他的身體解凍,讓他的情緒流動,讓他和媽媽重新建立愛的連接。

威威回到深圳以後,我並沒有着急糾正他的行爲。而是給了我們彼此一個長長的“過渡期”,重新建立信任和連接。

我會告訴他我真實的感受和想法。我們每天都有大量的擁抱,大量的傾聽,大量的交流,大量的打鬧玩耍 ......

每個人都有不容易,但所有的不容易,都比不上孩子在身邊的幸福。

如此想着,生活的艱辛就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了。

如果,你的孩子曾經有過「親子中斷」的經歷,請不要問我有什麼課程可以療愈,因爲 —— 媽媽是孩子最好的療愈師!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