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想讓孩子聰明,1歲前應該多做這樣的交流!

想讓孩子聰明,1歲前應該多做這樣的交流!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直以來,我都特別羨慕那些能把話說地特別高明的人。他們的言語特別有魔力:娓娓道來就能把話說到人心去,在哪兒都是光芒四射,到哪兒也都吃得開。

老一輩的人總說:能說會道的孩子,未來都不會差。

這是經驗之談,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在人的各種智力中,語言智力被列爲第一種智力,是比音樂智力、邏輯數理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內省智力和人際智力都更爲重要的能力。

那麼,怎麼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呢,不如先定個能到達的小目標——讓他在1歲前開口說話。

想讓孩子聰明,1歲前應該多做這樣的交流!

在很多方面,在1歲前,寶寶的發育是有它們自己的時間的,基本都遵循這樣的規律——三擡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週會走。

但在開口說話這方面,卻不一定,我周邊的寶寶,有的9個月就開口說話了,但也有到28個月還一言不發的。

寶寶什麼時候開口說話,和遺傳有關係,也和後天教養有關係。怎麼做比較好?

一、堅信我們的寶寶能聽懂能學會,能聽懂能學會,能聽懂能學會。說三遍,因爲這個很重要。

很多人誤以爲小寶寶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都不懂,其實不然,1歲前的嬰兒是世界公民,他們擁有成人所沒有的天才語言能力,能區分所有語言和所有聲音,只要你有說,他們都有在聽,在學,這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二、電子保姆(手機、電視等)再好,也比不上爸媽說幾句話。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帕特里夏·庫爾博士及其團隊曾進行一項著名的實驗,結果表明:通過音頻、視頻的方式讓孩子進行語言的學習,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寶寶只能通過真實的人才能習得語言。

三、保證大量、持續的語言輸入。想要讓寶寶開口說話,得先讓他明白這個聲音是什麼樣的,它又代表着什麼。

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刺激,大腦通過對接收到的信息進行解碼、編碼、儲存,然後才能實現輸出。

(1)在日常中儘可能事無鉅細地描述,這是什麼,我們正在做什麼。我們生活中,目之所及處的所有一切,正在進行的所有動作,都是寶寶的語言教材。

比如瓜瓜剛出生那會兒,每次給瓜瓜穿衣服,我都會告訴他“媽媽現在要給你換漂亮衣服咯,2分鐘就好咯,好,你先躺下,好嘞,擡下左手哦,好,非常棒,現在要右手,ok,媽媽現在給你扣扣子,1個,2個,3個,4個,5個,大功告成,謝謝你配合我”

洗澡、餵奶、換紙尿褲,出門、坐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我都會很詳盡地告訴他,我們正在做什麼。

蘋果、香蕉、草莓、提子、燈、花、電視、書……我有注意到的所有物件,我也會一一指給他看。

1歲前的寶寶,對聲音的統計是很敏感的。他一邊專心聽我們說話,一邊會暗自進行統計,而他們吸收的語言統計數據,都在改變着他們的大腦,刺激聽覺區域及其與大腦其他區域的聯繫。而且,這同時也在構建他的認知體系、幫他建立對這個世界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堅持親子閱讀。我們日常口語中所用的詞彙量和語法是有限的,通過繪本閱讀可以彌補這個部分的缺失,大量的閱讀可以訓練出更高階的語言能力。而且,聆聽文字與感受被愛之間的聯繫,爲以後長遠學習歷程奠定了最佳基礎。沒有一個認知科學家或者教育研究者可以設計出比這個更好的方案”。

當然,親子閱讀的好處絕不僅止於此。每一次閱讀都是對大腦的訓練,閱讀中遇到的新詞都會被大腦分析語義並保存在短期記憶中,塔夫茲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部教授瑪麗安娜·沃爾夫(Maryanne Wolf)在《普魯斯特與烏賊》中說到:

5歲以下的兒童聽故事的頻率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閱讀能力。……語言貧乏家庭的兒童與來自語言豐富家庭的兒童相比,他們接觸到的詞彙量差距大約是3200萬。……在入學前已經聽過、用過數以千計的詞語,並能在大腦中理解、分類、記憶這些詞語意義的兒童,入學後一定會感到遊刃有餘,反之……入學後經常有挫敗感。

(3)可以除了名詞之外,有意傳授孩子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彙。孩子愛哭鬧、愛說“不”,很多時候只是因爲不懂表達,只能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不想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事先就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就不用每次都連蒙帶猜地揣摩他的意圖,那可就太省事了。

每次在超市、餐廳、遊樂園等場所遇見那種小手一指,媽媽要是不能馬上意會並滿足他需求就大哭大鬧的孩子時,特別慶幸自己一直堅持這樣做。

四、強度適當的咀嚼訓練。

口腔是語音的製造場所,脣、舌、齒、齶等咬字器官的配合情況,將直接影響着聲音質量。而口腔運動能力是需要鍛鍊的,咀嚼就是最基本的鍛鍊方式。所以,要想寶寶吐字清晰,進行強度適當的咀嚼訓練這是很有必要的。

這項訓練可以從寶寶6個月可以添加輔食之後開始。

6-7個月,可以給寶寶喂米糊、果泥、蛋黃、菜湯等泥糊狀食物(類似酸奶的細稠度),給寶寶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8-9個月,讓寶寶進食半流質或半固體的食物,比如蛋羹、豆腐、粥等

10-12個月,就可以餵食軟麪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等。

五、各方就緒之後,不妨耍點心機,讓孩子主動運用學到的語言,也就是開口說話。

按照小兒神經精神發育進程,寶寶在7個月後就能發“爸爸、媽媽”等複音,也能聽懂自己的名字。這個時候,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就特別重要了。

(1)先從鼓勵點頭,說“嗯”、“要”、“對”開始。這是從肢體動作過渡到語言表達的很重要的過程。

當孩子用咿咿呀呀、指指點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可以通過“瓜瓜,想要橘子,是嗎”這類問題鼓勵孩子做簡單的迴應。

如果他真的做出反應之後,那就可以繼續引導他說出難度更高一些的詞彙,比如“諾,給你橘子,瓜瓜下次還要’橘子’,就自己和媽媽說’橘子’好嗎?”,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不斷地重複這個“橘子”這個字眼,對他掌握這個詞的發音是很有幫助的。

語言的習得,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媽媽們一定要有耐心哦,和寶寶再多重複幾次,一定可以。

(2)游泳得在水裏才能學會,社交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早上9點-11點;下午3點-4點,微風不燥,陽光正好,帶娃去小區花園走走,讓他多與人交流,增加語言應用機會。你會發現兩個差不多大的孩子,雖然還不會說話,但他們也能用彼此才懂的“火星文”,咿咿呀呀地熱聊上半天。

(3)通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在快樂中積極輸出語言。比如熟悉的詩歌、兒歌唱的過程中,有意留一兩個字給他說,可以等1分鐘。接不上也沒關係,我們自顧自地說下去,不考覈,不強制。

在孩子8個月以後,還適當藉助一些互動性強的電視節目,比如《愛冒險的朵拉》、《愛玩》,讓孩子在遊戲中快樂互動。

(4)不打擊,並適時的讚賞。孩子冒出一個新詞彙、應景的詞彙,或者創造性地運用時,給他正面的反饋。萬一孩子說錯了,也沒關係,當着孩子的面重復正確的發音即可。

最後附上0-1歲兒童語言能力時間表,媽媽們可以參考,只要相差不遠就不必太在意。

0-3個月寶寶偶爾會發出簡單的嘰嘰咕咕聲。通常都是一些單音,比如“啊”。

2-3個月寶寶會在不同情況下會發出不同的哭聲。可能你會發現他餓了、尿了、想出去玩的哭聲都不一樣。

3-4個月,大部分元音都能發出來。嘰嘰咕咕聲變得比以前複雜,聲調變化也多了。

5-6個月寶寶,他們正在練習不同的語調——聲音提高和降低,通常是爲了迴應你對他說的話或者你做出的面部表情。

危險信號:如果寶寶到6個月大還不會發聲,要帶他去醫院。

7-12個月,寶寶牙牙學語的內容更豐富,能發出更多的聲音組合以及不同的音調。他在努力模仿你說的話,把元音和輔音連在一起說,比如Ba,Da等。他還會像模像樣地和你對話,和你一起輪流“說話”,像聊天一樣。

12個月寶寶,多半已經說出過他的第一個字了。他現在掌握了1-5個字,並能正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