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越來越暴力,寶寶還有理了?!

越來越暴力,寶寶還有理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8.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曾經溫順可愛的2歲小萌娃,突然變得暴力起來,尖叫、跺腳、打人,甚至抓起自己的小水杯狠狠地摔在地上,看得爸媽目瞪口呆。孩子突然變得有些暴力,這是怎麼了?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越來越暴力,寶寶還有理了?!

曾經溫順可愛的2歲小萌娃,突然變得暴力起來,尖叫、跺腳、打人,甚至抓起自己的小水杯狠狠地摔在地上,看得爸媽目瞪口呆。孩子突然變得有些暴力,這是怎麼了?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2歲多的寶寶動不動就打人,這是寶寶的天性使然,還是養育方式出了錯?

別急,寶寶有話說。

——“我是拉他,不是打他”

樂樂:“阿姨帶桐桐來我家玩。我喜歡桐桐,我把玩具都搬出來了,玩小火車,玩會轉的海豚,開始時我們玩得很開心。可是桐桐非要玩我最喜歡的遊艇,還要去衛生間放水玩。我就急了,拉住他。媽媽說我打桐桐了,還撓了他,桐桐都哭了。我沒打他呀,我只是想拉住他。”

父母試試這樣做:

這大概是所有父母都經歷過的經典場景了,兩個小朋友先是開心地玩,最後卻以爭吵和啼哭告終。2歲多的寶寶對四肢的控制能力還很不到位,出手會重,有時他只是因爲想阻止某一件事兒,結果卻變成了打人。比如文中的樂樂就屬於這種情況。但是,不論是什麼原因,打人是不允許的,爸爸媽媽一定要以溫和的語氣和堅定的態度,向孩子宣佈這條遊戲規則。可以握住寶寶的雙手,看着寶寶的眼睛,嚴肅地對寶寶說:“打人是不對的。”幾次之後,寶寶的攻擊行爲就會減少。

——“媽媽什麼都不讓我做”

嘎嘎:“下雨了,我要像天線寶寶那樣去踩水,媽媽不讓;小區花園裏有好多灌木小樹林,我想朵拉那樣去探險,媽媽不讓。總之,不論我想幹什麼,他們都不讓,我越來越生氣,必須拼命爭取,哭鬧摔東西,他們才肯讓我做一點點想做的事。”

父母試試這樣做:

孩子2歲之後,進入反抗期。這個階段的寶寶求知慾非常旺盛,想行動,想掌控,如果被家長限制的話,寶寶會很惱火。家長要創造民主氛圍,和孩子們成爲朋友,尊重和理解孩子,遇事和孩子溝通,設法引導孩子,而不要簡單地強制和命令。

——“我是學大人的”

杭杭:“爸媽有時爭吵,爸爸會摔門,“砰”聲音特大,我覺得很刺激,於是我也去摔了一下,“砰!”我還想摔,媽媽不讓我摔了。

父母試試這樣做:

模仿是寶寶的天性,他會不加選擇地模仿周圍環境中所能看到的一切行爲。爸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舉一動孩子都可能會模仿,因此,父母遇到問題時,要心平氣和地協商解決,而不要發脾氣、拍桌子、摔門等等,要讓寶寶學習父母優秀的一面,儘量控制自己,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粗魯無禮。另外,有些動畫片中會有很誇張的暴力鏡頭,寶寶也會模仿,遇到這種情況,要給寶寶講明白,動粗是不對的,動動腦子會想出更好的辦法來。

越來越暴力,寶寶還有理了?! 第2張

——“姥姥讓我打的”

果果:“有次姥姥抱我,我打了下姥姥的臉,姥姥還衝我笑笑。姥姥對我最好了,我也特喜歡姥姥,我覺得打人一下是表示親熱,我讓姥姥也打我,姥姥笑笑親了我一下。於是,我一高興或不高興時,就想打人一下。”

父母試試這樣做:

很多家長帶孩子時,好得沒有底線,隔代的情況下,比如爺爺奶奶帶孫子,這種現象更突出。縱容孩子打人這一類的行爲,看似無傷大雅,結果可能會讓寶寶逐漸變得過於任性沒有規矩,孩子長大後社交肯定會遇到問題。愛孩子就希望他健康快樂地成長,父母要身體力行地教給寶寶正確表達情感的方式,告訴寶寶可以用親親、抱抱、摸摸這樣的動作來表達對別人的喜愛;如果想表達不滿,可以試試用自己的小嘴巴說“不”,或者鼓起小嘴,搖頭做生氣狀。

——“我不想要”

軒軒:“有次媽媽帶我去舅舅家,要我穿那雙我不喜歡的皮鞋。媽媽給我穿好衣服後,把我按到椅子上,非要我穿不可,我急了,一邊叫,一邊使勁踢,使勁拍媽媽背,媽媽就給我換了一雙輕便鞋。後來,遇到我不想要的東西,我就使勁尖叫拍打,常常就能解決。”

父母試試這樣做:

剛2歲的寶寶語言能力還處在初步學習期,並不能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要求,當他不被理解,就會出現“暴力”的表達方式,以此來宣泄不被理解的難過情緒。不要簡單粗暴對待倔寶寶的問題,否則孩子會逆反,脾氣會越發越大,破壞性越強。平時說話時要蹲下身平視寶寶的眼睛,非原則性、能讓孩子做主的,可以讓孩子選擇,多帶孩子去親友家串串門,增加孩子的社交機會。可通過書籍學習、向親友請教育兒技巧。

溫馨提示:讀懂孩子的心理需求

寶寶打人跟不良情緒大有關係,因爲寶寶在發育過程中,也會遇到很多挫折,比如走路、說話等。這時需要家長爲他提供一些溫柔的安慰以及良好的情緒發泄渠道,以防止他因爲暴躁而打人。另外,家長要學會順應寶寶的身心發展規律,確保安全的同時,多給他自由探索的空間,多陪伴寶寶,更爲耐心地觀察並瞭解他的想法,儘量多滿足他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