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裏有兩個孩子,該如何讓他們和平相處?

家裏有兩個孩子,該如何讓他們和平相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裏有兩個孩子,該如何讓他們和平相處?家裏有兩個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看看手把手教你“如何讓兄弟倆和平相處”?

媽媽困惑

我有兩個兒子,他們倆差不多一樣大,平時會出現打鬧、搶玩具的現象。有的玩具我會買兩份,有的玩具我買一個兩兄弟一起玩。我會買很多不一樣的車,有時弟弟看上哥哥車了,或哥倆同時想玩某一個東西時候,就會打鬧起來,有什麼好辦法麼?有的道理他們自己都會說出來,他們自己說要哥倆好,不要打架,但有時候還是會在一起打架。有的時候我覺得他們確實有錯,比如弟弟在哥哥沒同意的情況下,搶了哥哥正在玩的玩具,被搶的一方發現被搶後會生氣會哭會拿着鞋子(或者他看到的手邊東西)砸對方,這個時候如何處理呢?

媽媽先來看看孩子的需要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做些什麼。

1.孩子需要一定的權力空間。你給孩子們各自買玩具的做法是很可取的,同時,家長需要幫助孩子確認自己對玩具的支配權,尤其是對於處在建立“物權意識”階段的孩子,例如“這個玩具是你的,只有你可以支配,別人沒有經過你的允許,不可以玩,也不可以拿走,包括爸爸媽媽”,孩子只有在知道了哪些東西是“我的”、獲取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後,纔有可能知道哪些東西是“別人的”、“你的”,進而慢慢理解“分享”的含義。

2.兩個孩子在一起偶爾產生衝突,並不是問題,但你的心態和行爲反應特別重要。心態上,你要相信孩子在當下的反應就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孩子處在衝突中也正是學習交往的好機會;行爲上,你要儘量做到不急、不躁,平靜、從容,對孩子說話要溫和。

3.靜靜觀察,但不要過早地介入孩子的衝突。很多小摩擦,讓孩子自行處理,本就很快解決,無形中還增強了兄弟倆的感情、發展了他們的社交力,但很多時候由於家長把事情想得很嚴重,並過度干預,反而讓事情變得複雜。

比方說弟弟現在想玩哥哥的車,哥哥不給,這時弟弟有可能繼續跟哥哥溝通,也有可能來求助於媽媽。如果媽媽溫和迴應,但並不介入,“你想玩哥哥的車,但車是哥哥的,不是媽媽的,媽媽沒有辦法幫你哦”,這時弟弟發現找媽媽不管用,因此他就會自己去想辦法,比如繼續找哥哥、或者放棄。我們要做的是把選擇和決定權還給孩子,把處理事情的機會讓給孩子,並相信孩子有自己選擇、處理的能力。反過來,媽媽如果去幫助弟弟要玩具,甚至以“哥哥應該讓着弟弟”的理由來要求哥哥,那麼哥哥心裏會覺得很委屈,認爲媽媽處事不公平,偏袒弟弟,弟弟就會形成“一旦有矛盾,就第一時間找媽媽就對了”的認知。每個人的權利(物權)都該得到尊重,無關乎年齡,我們不應該以“年長就該相讓”爲由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而應尊重每一個人作爲平等個體所擁有的權利。

4.介入衝突時,先“通情”再“達理”,帶着同理心接納孩子情緒,以“無我狀態”積極傾聽孩子,並在合適時機引導孩子理性表達,不偏袒任何一方。

家裏有兩個孩子,該如何讓他們和平相處?

什麼時候介入衝突?

孩子之間發生口角、產生一些肢體上的碰撞很正常,但事態發展失控、可能引起傷害的時候,家長要及時介入。但介入的目的不是調解矛盾,是防止不必要的傷害、安撫孩子、引導孩子理性表達。例如,當弟弟想玩哥哥的車,哥哥不給,弟弟去搶,哥哥打了弟弟。處理原則和方法是這樣:

(1)讓孩子們暫時分開,通常這個時候孩子們都有很強烈的情緒,例如生氣、憤怒。分開兩個孩子利於處理情緒。“寶貝們,媽媽看到你們倆現在都有點生氣/不高興,我們先暫時分開一下,和自己的情緒單獨待一待。”

(2)尊重和接納孩子當下的狀態,幫助孩子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特別是幼年的孩子,家長要使用描述情緒的詞彙爲孩子的情緒命名。例如“你現在很委屈,哥哥也很生氣。”

(3)不評價孩子的情緒和行爲(例如“哥哥不給你玩具,很正常啊,你幹嘛要哭呢”/“這有什麼好哭的呢”),不說教,避免使用“好、不好”“膽小、勇敢”這樣的帶有評價性的、定性的、標籤式的語言來描述孩子的行爲;

(4)先“通情”、後“達理”,先接納孩子當下的情緒和感覺,表示理解,待孩子平靜下來再引導孩子敘述事實,表達感受,積極傾聽孩子的想法,在適當的時候給出處理建議(有些時候甚至不需要給出處理建議,具體視情況而定);

(5)在事後找機會跟兄弟倆分別溝通這件事情,適時引導。

和弟弟的溝通要點:

確認事實和雙方情緒: “你剛纔特別想玩哥哥的車,哥哥不同意,而且他生氣了還打了你,你一定很委屈吧?”

引導換位思考:“如果你正在玩玩具的時候,有人不和你商量就拿走,你會生氣嗎?”

共情:“但是你又真的很想玩那個玩具,被打了又覺得好委屈,對吧?

引導理性表達訴求、尊重對方的物權:“那下次我們還想玩哥哥的玩具的時候,能不能和哥哥商量一下,告訴哥哥你想玩他的玩具?”

引導弟弟接納和尊重對方的反饋意見:“那個玩具是哥哥的,哥哥有權拒絕你,你去問哥哥,哥哥可能會同意,也可能會不同意。

引導思考替代方案:“那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辦呢?哥哥我等你玩完我再玩,行嗎?或者拿你的玩具和哥哥交換,可以嗎?”(給他選擇、啓示出路)

和哥哥的溝通要點:

確認事實和雙方情緒:“剛纔弟弟沒有經過你的允許,就拿你的玩具玩了,你一定很生氣吧?媽媽看到你拿起手邊的東西打了他一下”、“弟弟被打了一下,可能有些疼,所以他難過的哭了。”

引導換位思考:“如果弟弟也打你一下,你也會疼會傷心吧?”

共情:“當然,這個玩具是你的,自己的東西被搶了,換了誰都會不高興的。”

引導理性表達:“媽媽希望以後發生這類事情,你要控制自己的小手,用自己的嘴巴、用語言告訴弟弟‘弟弟你不可以拿我的玩具,你要玩必須先問過我’。”

確認權利:“這是你的玩具,如果沒有經過你的允許,誰都不可以拿走。”

整個溝通過程,沒有“不對、不好”這樣的言辭,沒有“不要”這樣的反面描述。

“媽媽希望你控制自己的小手、用語言告訴弟弟‘這是我的玩具,你要玩的話必須先問過我’”,這是正面描述;

“媽媽希望你以後不要打人,不要不說話只一味生氣打人”,這是反面描述,哪怕家長說這話時態度很溫和,但仍會給孩子不好的感受。

帶兩個年齡相仿的寶很不容易,特別考驗父母的耐心與智慧。

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衝突時,總是習慣性地第一時間衝過去干預,甚至不分青紅皁白自己就開始發脾氣,並充當“法官”來判斷對錯是非。這種做法實際是否認了我們的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處理衝突的能力,剝奪了孩子學習人際交往的權利,在情緒管理方面也給孩子做了一個反面的榜樣。

其實產生衝突再正常不過,借衝突讓孩子學會識別各種情緒、更恰當地處理情緒、理性地表達訴求、尊重對方的權利,這不是一件好事嗎?

在處理衝突時,家長要保持內心始終平靜、態度始終溫和,不偏袒、不指責、不評價、不說教、不做“裁判員”、不在當下給意見,這麼多的“不能”其實非常考驗父母的智慧,家長們要相信,只要你對當下孩子們的狀態和情緒給出足夠的尊重和接納,他會感知到自己的感覺得到了理解,那麼孩子們會很快平靜下來也更樂於向你傾訴、聽你的意見。

情緒是一種能量,能量需要健康地流動,而不是被疏堵。在孩子們平靜之後,給予適當的引導,引導孩子思考,給出出路和選擇,那麼孩子從衝突中習得的就會是正面的東西。

處理衝突也需要全程讓孩子們感覺到你是愛他們的,並不會因爲他們的某些“不當行爲”而失去你的愛。

超越自己的慣性思維,摒棄“我是權威的家長”的想法,以朋友的眼光去看待並相信我們的孩子,我們會獲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