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努力地愛着孩子,那爲什麼還在不停批判自己?

父母努力地愛着孩子,那爲什麼還在不停批判自己?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努力地愛着孩子,那爲什麼還在不停批判自己?父母是一個神聖的職業,曾聽過一則段子:"當我們還是孩子,父母總是對的,錯的全是我們孩子。現在,當我們成爲父母,錯的又全是我們父母了!"。

或許,生於七八十年代的父母們會對這個段子特別有感觸吧,反正我聽到後是忍不住哈哈大笑。

如今育兒書籍滿天飛,都在教導父母如何成爲“足夠好”的父母。

你夠情緒穩定嗎?

當你認爲“我這麼做都是爲了你好”,你看到孩子的真正需要了嗎?

你給孩子足夠質量和時間的陪伴嗎?

你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科學規律嗎?

你能獨立自主,爲孩子以身作則嗎?

讓孩子琴棋書畫,你又精通哪一門?

你的夫妻關係處理好了嗎?

你的小家庭和公公婆婆或外公外婆之間有清晰的界限嗎?

這些問題是很好,也很重要。但有時字字珠璣敲打心靈,帶來的不僅有領悟,還有沉重的心理負擔。

父母努力地愛着孩子,那爲什麼還在不停批判自己?

比如本來揍個屁股,一巴掌下去,酣暢淋漓,還覺着立竿見影。現在父母們學習了成長了,一巴掌擡起,既停不下來,又不能像之前那麼痛快地揍下去,整個過程內心戲碼無比豐富,有糾結、猶豫、自責、內疚,還有無法控制自己的惱怒和羞愧。

再比如撐起半邊天的職場媽媽,當你在公司忙得團團轉,一下午連口水還沒來得及喝就急忙趕回家,剛想在沙發上“葛優癱”一會兒,“育兒理論”可能叮咚一聲提示你:“此時若孩子邀請你玩遊戲而你直接拒絕,可能給孩子帶來情感虐待哦!”。

而當你在節假日披頭散髮着敦促娃趕緊做作業時,可能又有一種“育兒理論”叮咚一聲提示你:“你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是不是逃避自己對生活的不滿和無聊?你先活出自己的精彩吧!”。

更不用說,在現實層面,父母們同時面對的壓力:你可以讓孩子拼爹嗎?如果不能拼爹,可以拼媽嗎?

就像那些曾叱詫職場,如今大隱隱於市(JIA)的媽媽們,多才多藝,學霸一方。整得出擺盤驚豔的花式早餐,啓蒙得了英語和奧數;

或至少,花大量時間泡各種論壇,研究各項策略,成爲規劃孩子學業成長的CEO、智囊團。

另外,還有更多專家提示:

孩子今天夠營養嗎?

孩子夠運動量嗎?

孩子的睡眠夠了嗎?

孩子在學校的同伴關係如何?

學校會存在欺凌嗎?

老師約談了,你知道如何應對嗎?

………

以上林林總總,皆是壓力。我們知道十全十美是個奢望,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接受一些不如意。然而應該接受哪些呢?

那句“孩子的錯/表現不佳,其實都是父母的錯”更像是個魔咒,緊緊鞭策着父母們。

我想,這句話本意是敲醒那些完全忽視自我反思,依舊停留在“這全都是孩子的問題”“我這麼做都是爲了孩子好”的父母們。

但對於每一位能反思,走在學習道路上的父母來說,這句話不但不公道,而且對父母成長毫無助益,甚至起反效果。

因爲,當我們努力愛着孩子,卻不停對自己嚴厲地要求,就會出現內在的失衡。這樣的失衡,表現於外,就是無數段子所描述的“翻船”現象——親爹親媽的“愛之船”說翻就翻,上一秒母慈子孝,下一秒雞飛狗跳。

這樣的情緒難以穩定,可能恰恰對自己作爲真實生活着的人,作爲要在職場打拼、要爲生活奔波、父母慢慢年邁,孩子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這些現實壓力下生活的人,出現各種負面情緒時,難以接受,試圖批判或躲避造成的。

而我們被這些情緒困擾的程度,等於情緒痛苦×抗拒程度。自我批判,會幾何級地放大我們的情緒痛苦。

於是,面對孩子,我們有時會從努力壓制情緒,搖擺到歇斯底里的極端。

父母努力地愛着孩子,那爲什麼還在不停批判自己? 第2張

· 學會擁抱自己 ·

修行成長的路很長,我們都需要慢慢走。

讓我們先看到自己所承受的環境壓力和內在壓力,然後試着擁抱自己、欣賞自己吧。

當我們能給勞累的自己一個擁抱,我們也將學會給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溫暖與關切。

當我們看到並欣賞自己的努力,我們也能更好地看到並欣賞孩子的點滴成就。

當我們察覺到自己因爲親職壓力而緊張不安、感覺糟糕、開始自我批評、甚至感到悲傷無力時,可以試着給自己一個溫柔的擁抱,就像嬰兒在媽媽的臂彎中那樣,或者微微屈臂,輕輕手握自己。

你甚至可以在想象中擁抱自己。

重要的是,在這樣的擁抱中,給自己傳遞出關切和溫柔,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