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當孩子哭時,能“哄”嗎?

當孩子哭時,能“哄”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你的孩子哭時,需要哄哄嗎?當孩子哭,你習慣哄嗎?爲什麼會說,當孩子哭時,“哄”反而有害?

我在街上看到一對婆孫。小女孩大概3、4歲,因爲某件事情而“哇哇”大哭,老人在一旁哄:“別哭別哭,你不哭我就給你吃糖!”當老人從袋子裏掏出棒棒糖,一邊遞給孩子還不忘記一邊說:“別哭,再哭不給你吃!”小女孩接過棒棒糖,聽話地停止了哭。

對於孩子的哭,我們常常能看到兩派不同的看法,有人說孩子哭是發泄情緒,大人不能讓他們“不哭”;但也有人說,你不能縱容孩子撒潑哭,那是低情商的表現。孩子的哭大概分爲兩種,建議父母們一分二爲:

釋放情緒哭

當孩子是因爲釋放情緒而哭的時候,父母應該讓他們哭個夠。

美國哈佛心理學者Susan David說:讓孩子停止哭並迅速變得開心,會讓孩子的情緒敏感度變得非常低,未來的情商也會受影響。

孩子在受情緒影響而掉的眼淚中,含有腦啡肽複合物和催乳素,被證實能緩解內心壓抑感,有助於心理健康。所以如果孩子被大人要求長期壓抑不哭是有害處的。

但我們作爲父母也不用過於擔心,因爲嬰幼兒是情緒最外露的階段,在年幼孩子身上很少發現長期壓抑不哭的情形。相反,孩子們總是想哭便張嘴就哭,想笑便毫無顧忌地笑,寶寶們拉粑粑了餓了也會條件反射地哭……但是,小孩子也會遇到悲傷的時候。

記得我家兒子3歲多時曾經養過一隻小雞崽,他每天從幼兒園回到家,總會第一時間奔到籠子前,給小雞崽餵食物。

但是有一天,當他來到籠子前,發現小雞崽一動不動,他搖了搖籠子,還是沒動。這時他委屈大哭:“媽媽,小雞崽爲什麼沒有理我……”我走到籠子前一看,跟他說“小雞崽死了。”

他難以置信:“不會!它昨天還跟我聊天……嗚嗚……”哭得非常傷心。哭着哭着,他一會說給小雞崽穿衣服就會醒過來,一會說帶小雞崽給醫生叔叔打針,一會又說抱抱小雞崽就會醒……眼淚鼻涕一起流。

意識到這時如何說都沒用,我張開手臂,說:“來,給媽媽抱抱,小雞死了,媽媽跟你一樣難過……”他趴在我肩膀上,一邊抹眼淚一邊哭,斷斷續續地回憶小雞如何吃蟲子和銜小樹枝……我只是輕輕地摟着他,靜靜地聽他說聽他哭。兒子最後也接受了小雞崽沒了的現實,他就像一個跟好朋友分離的忠實小夥伴一樣,跟小雞說“再見”。

當孩子們因爲傷心等情緒而哭泣時,父母需要做的便是傳達“同理心”,接受孩子的情緒,陪他們感受情緒。你的“同理心”會讓孩子感覺溫暖,因爲他們知道,他們的情緒你能懂。

當孩子哭時,能“哄”嗎?

帶“目的性”哭

當孩子帶“目的性”地哭鬧,這是父母需要警惕的。

法國著名教育家讓.雅克.盧梭說:“當一個孩子哭着要東西的時候,不論他是想要更快地得到那樣東西,還是使別人不敢不給,都應當乾脆地加以拒絕。”

這種現象在我們的家庭養育中很常見。比如一個小寶寶看到某個心儀的玩具哭鬧要買,也比如一個孩子因爲不能忍受等待而哭鬧提前吃鍋裏的燒土豆一樣,把“哭鬧”當成爲了達到某個目的的工具,通過大人難以忍受孩子哭鬧的脾性迫使大人讓步。

孩子們這種習慣,有些是天生具備的,在跟大人的互動中得到加強;但有些是大人無意識中“教會”孩子的。

這跟美國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的,斯金納箱子裏的小白鼠是同樣的心理原理:當孩子哭鬧,無論大人是及時滿足還是猶豫後滿足孩子的要求,比如孩子哭着要吃糖,媽媽雖然遲疑,也批評了,但還是把糖給了孩子,孩子便瞬間學會了——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面對我家兩個孩子有時不同的哭,我同樣是讓他們“哭個夠”,但我在肢體語言上是不同的。

有一次,我家女兒搶她小玩伴的玩具布偶,對方不給,還緊緊抱着玩具布偶躲得遠遠的。這時她一邊哭鬧着看着我,還揪着我的手搖晃,意思是說“媽媽幫我去搶,否則我就哭”。

我表現出一副無能爲力的樣子:“媽媽也沒辦法呢,那是別人的玩具,你想玩可以問問小姐姐,但不能搶,媽媽也不能。”有時她被其他東西吸引,很快便轉移了注意力;但有時也會執拗地哭不停。

這時,我只在一旁靜靜地看着她,她也偶爾會淚眼婆娑地擡頭看看我。但是我只是讓她哭,而不採取任何措施。

在心理學的行爲糾正中,有個名詞叫“消退法”,即當孩子哭鬧着要求大人滿足他們時,你可以採取不理會的做法,能幫助孩子理解——那種行爲不能做。

值得提醒的是,絕不建議大人通過“恐嚇”或“條件交換”等方式讓孩子不哭,類似文前的那位奶奶的做法是不建議的。

我給孩子的“情緒管理清單

有人說孩子哭是發泄情緒,你不能讓他們情緒自控。事實上這種說法是錯誤而片面的。倘若有人生氣了,跑到你家亂砸一通,你同意嗎?

我們可以釋放不良情緒,但不能妨礙或傷害他人,這便是情緒自控的基本要求。兒童的情緒自控也是幼兒早期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我給孩子做了一份“情緒管理清單”。

這份表很簡單,大家可以看到下圖,只有兩項,一項是孩子標註情緒,第二項是不良情緒的原因。

當孩子哭時,能“哄”嗎? 第2張

這其實是來自美國兒童大腦研究專家Phil McGraw的契約行爲管理辦法,3歲後的孩子適用,我自己做了個“簡化版”。我覺得這個做法很棒,孩子常常能從這個“標註”中對自己的行爲有更多的覺知。

有一次,他因爲踩單車在一條小溝顛簸了一下而摔倒,膝蓋被擦傷,哭了很久。晚上當我陪他在“情緒管理清單”標註他的情緒時,他畫了個“哭”的塗鴉表情,原因我代他寫上了“踩單車摔倒”,寫完後他自己喃喃自語:“下次要注意看路上有沒有溝”。

所以,孩子們小時候常常會哭,父母要做的不是第一時間貼“止哭貼”,而是要幫孩子們認識“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