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怎麼辦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到底是不是好事呢?當自己的孩子“自私”時,寶媽怎麼辦?孩子到了3歲左右,會變得自私自利,只顧自己不顧他人是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是3歲大的孩子也能夠做到“爲別人着想”。

教育方法有兩大原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所欲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礎。道德,說到底就是對他人的責任,對公共的責任。我們本身也是“他人”中的一員,也是“公共”中的一員。我們希望他人怎樣對待我們,自己就要怎樣對待他人。

我們希望公共社會、公共環境是怎樣的,自己就要爲這樣的社會和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很容易讓孩子接受的道理。理解這種對他人、對公共的責任的最好辦法,是將心比心。

你希望得到別人的讚揚和鼓勵,你就會多多讚賞別人,多多鼓勵別人,你就少了苛責和批評。我發覺,每次溪溪剛一出現“自私自利”的苗頭時,我就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跟她講,她很容易聽進去,然後就會表現得很好。

孩子自私不願意分享怎麼辦

當然,這中間也偶爾會出現她堅持不與人分享、堅持自己的意見,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視情況或尊重她的意見,或退而求其次給她一次自由選擇的機會

我會偶爾允許她的“自私”,但前提是不可以妨礙別人,如果超越了這條線,我就會“強制執行”。不過,到目前爲止,我似乎還沒有 “強制” 執行過。我相信,只要我做足了溝通和講理的工作,孩子是無須“強制”的。

除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實施的另一個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己所欲施於人”。之所以要求孩子做到“己所欲施於人”,還是緣於“多替他人着想”的教育思路。也許有人會說,己所欲,他人未必也有“欲”。

的確如此,但我寧願先讓孩子懂得“己所欲施於人”,然後再慢慢告訴她,有些時候,“己所欲未必要施與人”,孩子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因爲在現實中,大多孩子只知道“己所欲”,而不懂得“己所欲,他人也有欲”。

這樣的孩子往往表現得自私自利,而灌輸給孩子“己所欲施於人”的道理,孩子就有了“爲別人着想”的心理,即使過一點也不是壞事,“禮多人不怪”嘛。等孩子大些後,再調整也不晚。

理解“己所欲施於人”的道理,可以充分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同情心、助人心。當孩子有了好吃的東西時,要想到周圍的人也想吃,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慷慨大方;當孩子有了好玩的玩具時,要想到周圍小朋友也想玩,這樣孩子就不會長時間霸佔。

當孩子遇到困難希望有人來幫她時,孩子就要想到別人遇到困難也希望有人幫,這樣孩子就會變得樂於助人。每次我給溪溪買了好吃的東西,當她在津津有味地品嚐時,我會對她說:“這麼好吃的東西,媽媽也想吃一口。”

溪溪一般第一反應是“不”,我不依不饒:“好吃的東西不光你一個人想吃,爸爸媽媽也想嚐嚐,好嗎?”這時溪溪開始動搖,有時會馬上分給我們吃,但有時還會堅持說“不”。

我會依然不依不饒,直到溪溪給我們爲止。有時,我買好東西的時候故意只買一個,帶回家對溪溪說:“媽媽這兒有好吃的,但只有一個,你說該給誰吃呢?”我的提問促使溪溪思考,溪溪第一個想到的是:“溪溪吃。”

我接着問:“那媽媽呢?”“媽媽也吃。”聽到溪溪這麼說我心裏很高興,說明孩子已經意識到了好東西不能獨吃,要分享。在吃東西之前,溪溪的心裏已經想通了,然後我們就一人一半。

再後來,每當溪溪吃第一口好吃的東西時,我就問:“溪溪,好吃的給媽媽分享一點吧。”孩子就會很自然地給我分享。

時間長了,女兒在吃東西上養成了“爲別人着想”的習慣後,在玩玩具時,也是如此。溪溪“爲別人着想”的習慣一經養成之後,我每天都收穫着她體貼懂事的良好行爲,這些行爲讓我默默感動着。

只要引導得當,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夠做到“爲別人着想”。謹記教育方法有兩大原則,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己所欲施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