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不分享等於自私?那是你還沒意識到強迫分享的嚴重後果

不分享等於自私?那是你還沒意識到強迫分享的嚴重後果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進入物權意識形成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於自己的物品開始表現出很強烈的佔有慾,他們希望沒意見東西都完全歸於自己所有,甚至會用激烈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所有權”,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不分享等於自私?那是你還沒意識到強迫分享的嚴重後果

樂樂媽帶孩子去公園玩的時候,另外一個小朋友因爲樂樂不給他玩自己的新滑板車就哭了,然後小朋友的媽媽就過來說:“小朋友,能把滑板車跟我們分享一下嗎?”這個時候,樂樂媽說:“樂樂,你願意把滑板車借給小朋友嗎?”

樂樂:“我不願意,這是我的。”

我:“嗯,那你就跟小朋友說,這個車是我的,我不想借給你。”

然後樂樂就去跟小朋友說:“這個滑板車是我的,我不想給你玩。”之後那個小朋友的媽媽就很生氣的抱着孩子走了。

不分享等於自私?那是你還沒意識到強迫分享的嚴重後果 第2張

其實關於孩子不同意把自己的東西借給別人或者送給別人的情況時有發生,很多家長認爲孩子這樣就是不懂分享,就會強迫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爲。而上文中樂樂媽的行爲也會被認爲是不對的。

其實簡單來說,大人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如果說一個陌生人在公園中要求你把自己的新手機借給他玩一會,自己願意嗎?如果說別人想要一個自己很喜歡的物品,自己真的那麼想給嗎?

家長認爲成人已經對物品的所有權有了明確的認知,所以能分清楚什麼是分享、什麼是贈與、什麼是出借。其實在孩子三歲之前,正是物權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被強制分享,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嚴重的後果:

1、孩子可能會更自私

家長強迫孩子分享自己所有的物品,會打破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他們會認爲所謂分享就是搶走了自己的東西,會產生不安定感。

在孩子心裏會逐漸形成分享是痛苦的、是不快樂的這種思維,會逐漸的厭惡分享這件事,甚至會習慣性的去爭奪各種物品的所有權以保證自己的權利,彌補缺失的安全感。

2、容易喪失自我

當家長在孩子不願意分享時,對孩子進行語言要求或者直接把東西拿給別人時,孩子會認爲自己的願望不被尊重,自己的意見不被採納。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形成一種慣性思維,就是其他小朋友開心了,爸爸媽媽就開心了,那他們就會覺得我懂事了。

不分享等於自私?那是你還沒意識到強迫分享的嚴重後果 第3張

也就是說,在孩子的心裏會認爲他人的需求勝過自己的需求。長期下去,孩子會不斷的壓抑自己的感受,隱藏自己的意願。這樣的孩子不僅容易形成懦弱、膽怯的性格,還容易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喪失自我,無法捍衛自我的正當權利。

3、擾亂孩子物權意識的形成

在很多育兒場景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家長或者成年人會去逗引孩子,說這個東西是我的,甚至會去強行把孩子的東西搶過來,有的孩子會往回搶奪,有的孩子甚至會哇哇大哭,然後家長還會說孩子“你真小氣”。

在孩子三歲之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物權認知,家長眼中的玩具也好、書本也好,哪怕是一個小瓶蓋也好,在孩子眼中可能都是最重要的東西。家長如果強迫孩子把東西“分享”出去,只會擾亂孩子物權意識的形成,不敢確認自己所有物品的權利。

4、成長過程中缺乏自信

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如果被強迫分享的時候,整個過程是不快樂的,對於孩子的心理來說是壓抑的,他們是由於自己無法反抗而交出了自己心愛的物品。慢慢的,他們會認爲自己連心愛的東西都無法保護,而逐漸形成自卑的心態。

不分享等於自私?那是你還沒意識到強迫分享的嚴重後果 第4張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安全感也是自信心的來源,而長期被要求分享的孩子會不斷的降低自身對的安全感,會認爲家長沒有捍衛自己的所有權,因此會不斷喪失自信心,甚至會影響到成人之後的心理狀態。

因此,作爲家長我們要及時發現孩子是否進入了物權意識的關鍵期,包括語言方面,動作方面和情緒方面的表現。如:孩子開始重複表示某一物品是我的,對於其他動自己東西的人表現出攻擊行爲等。

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已經進入幼兒物權意識關鍵期,需要充分理解孩子這一階段的心理,幫助孩子平靜的度過:

1、及時引導,避免正面“較真”

孩子進入到物權意識關鍵期後,家長必須意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特殊時期,並不代表着孩子就是自私的性格,如果家長總是想要給孩子灌輸分享的思想,反而會產生反作用。

家長引導孩子嘗試和其他孩子或者其他人一起玩自己的玩具,一起看書,還可以把自己的東西拿去給孩子,讓孩子意識到分享不代表失去,而且分享是可以帶來快樂、友情等正面情緒的。一旦發現發現出現牴觸心理,就要及時停止。

2、禁止“逗孩子”

有的家長會在孩子不願意分享時,說孩子:“你真小氣”,或者在孩子把東西給自己時,說“我就是逗你,我纔不要”、“你自己留着吧,我有更好的”之類的。

也許家長認爲自己的語言並無惡意,但是孩子會認爲這是家長在拒絕自己的分享,這種分享行爲則會帶來疑惑和失望的情緒,孩子無法感受到分享的快樂,也就不會對分享產生更大的興趣。

3、帶孩子理清物品歸屬問題

在孩子小的時候,還不能完全分清東西是我的還是其他人的,而且對於所謂共有物品沒有很明確的認知,因此在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時,會出現自己獨自佔有某個玩具的情況。比如家中有兩個孩子的,會兩個孩子爭搶一個玩具。

因此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自己的,這個東西的所屬權是誰,可以怎麼樣處置。而什麼樣的東西是共有的,所屬權並不在自己這,所以應該和大家一起排隊玩,而且不能自己長時間獨自佔有。

因此,家長在孩子物權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應該尊重孩子對於自我物品的“佔有慾”和“保護權”,尊重孩子對於自我物品歸屬問題上的意願,清晰的意識到,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物權意識遠比讓孩子學會盲目的“分享”更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