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兒童心理健康面面觀

兒童心理健康面面觀

來源:育娃網    閱讀: 8.4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到目前爲止,在世界範圍內,對兒童心理健康尚無一個統一的測量標準。但我國心理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根據我國學齡前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認爲要達到心理健康應表現出以下六方面的潛質。

兒童心理健康面面觀

一、智力發育正常。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育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智力發育正常的兒童,在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能夠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正常。在生活中往往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尤其是對於自己喜歡、感興趣的東西,會有更多的好奇、興奮、探究行爲。

二、穩定的情緒。說到心理健康,核心的行爲表現是情緒。心理健康的兒童儘管有時也表現一些消極情緒,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總體上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情緒和心境。

三、能合羣,喜歡與同齡人交往,友好相處。能與人尤其是同齡人平等、友好、和諧相處,對人有同情心,無嚴重的嫉妒心理和孤僻行爲,無明顯的凌弱欺小行爲等。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願意爲集體做力所能及的好事。

四、誠實、不說謊。說話符合實際情況;行爲符合社會道德規範,如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人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等等。

五、自尊且有一定的自信心。對別人的稱讚會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會感到羞愧,做事希望得到別人的歡迎和認可,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六、有一定的與年齡相適應的獨立性。一歲的孩子有穿衣服的要求;三歲的孩子有自己動手做事的要求,有愛美的行爲等。

那麼如何開發和培養學齡前兒童健康的心理?——“精心培養好親子關係是核心!”北京婦幼保健院兒童神經心理髮育管理科樑愛民副主任醫師重點提示您:

兒童在三歲之前,更突出與父母交往的重要;三歲以後,兒童的自我意識提高,興趣廣泛,則要提高其社會性交往,增強其“社會性發展”。那麼什麼是 “社會性發展”呢?“社會性發展”是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性別認同能力和與不同人打交道能力等。

  如何保證學齡前兒童心理健康的發展?父母應至少遵循以下三個原則:

原則一、要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愛撫。充分的愛撫包含着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如果兒童能獲得這種情感的體驗,那麼,他也能體會到生活的幸福與光明,也有能力去愛別人,從而具有生活的安全感。在安全感的基礎上,兒童纔可能進行其應有的探索、學習活動,保證正常情感、智力的發育。

原則二、家庭中父母擔負着良好的示範角色,心理健康的兒童需要心理健康的父母。模仿是兒童重要的學習方式,身教是重要的家庭教育途徑。因此,爲保證兒童的心理健康,在與兒童的交往活動中,父母或撫養人應喜歡且經常與孩子接近、交流;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注重與孩子交流的技巧,能和孩子溝通思想感情;在和諧歡樂的家庭,有家規可循,並講究教育的方法和藝術;父母以身作則,行爲端正,有修養,避免對孩子採取忽視、冷漠甚至粗暴的態度和方法,同時也要避免溺愛的養育方式。

原則三、給孩子提供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參與社會生活。除親子關係外,同伴交往是兒童社會性發展、學習社會交往技能的重要途徑。因此,父母應提供充足的時間,提供適應的機會,注重孩子與同伴交往。除了正常的集體生活,如幼兒園、學校、各類興趣班等,父母還應讓孩子積極參與各類社會活動,鼓勵兒童正常的交友行爲。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除引導兒童學會擇友,解決交往中的問題和衝突外,更多的是給孩子交往機會,讓他們自己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學會一定的社會生存、交流技巧,鍛鍊健康的心理品質。

  訓練孩子心理健康的10錦囊:

錦囊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爲中心,認爲人人都應該尊重他。

錦囊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錦囊三、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

錦囊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可損傷其自信心。

錦囊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仇恨、出走等異常行爲。

錦囊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錦囊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衆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錦囊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

錦囊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錦囊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的辦法。

心理健康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兒童的成長髮育過程中,必然會存在和發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有問題不一定就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在有問題時,通過父母、老師、同伴,甚至專業心理教育諮詢機構的幫助和調整,絕大多數兒童是能夠心理健康地成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