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了怎麼辦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了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4.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 最近有點“霸道”“任性”“蠻不講理”,這是怎麼了,孩子是因爲秩序敏感期的問題,纔會有下面這些問題出現?

在兩歲半歲左右的時候,女兒會要求出門有出門的規矩和順序。

比如說爸爸要先換好皮鞋,寶寶換好鞋,媽媽拿好包,然後一家一起出門。如果哪個環節不對,她會要求我和寶爸回來重走一遍。

如果我先拿好包再換鞋,她會突然哭起來,嘴裏大喊着:“不對不對,你做的不對。”

我和她爸爸有時候也很無奈,無論我們怎麼說這樣其實也可以的,可她都不理會,嚎啕大哭,一直到我們按照她心中要求的順序重做一遍才停止哭泣。

站在一旁看我們哄孩子的爺爺奶奶說:“哎呀,這個孩子怎麼這麼犟,哪有這樣做事的?打一頓就好了,你們怎麼還依着孩子,完全寵壞了。”

在女兒三歲的時候,她對擺放家裏的牙刷很感興趣。

每天刷牙的時候,她會把爸爸媽媽的牙刷擺整齊,站好隊,然後小心翼翼的把自己的牙杯牙刷放在中間。

自己邊欣賞邊說:“爸爸牙刷媽媽牙刷寶寶牙刷。”等她看夠了,自己才滿意的離開。

神經大條的我卻忽略了她對牙刷擺放方式非常講究這件事。早上刷完牙,我把牙刷牙杯放在我自己習慣擺放的位置。

女兒起牀穿衣洗漱,看到自己擺放的牙刷換了位置。一向溫和的她勃然大怒,像一頭失控的小怪獸。她尖叫道:“是哪個破壞王把我的牙刷拿走了。”

看到淑女秒變小怪獸,我很懵。

她邊擺邊生氣的說:“我不允許你們這樣搞!這是我擺的。”我看完覺得很有趣,問道:“你是希望牙刷按照你的方式擺放是嗎?”她沒有說話。

我接着說道:“媽媽沒有按照你的方式擺放,讓你感到生氣是嗎?”她點點頭。

她的情緒慢慢緩和下來。

接着我告訴她,“你擺放的方式很有愛,就像親密的牙刷一家,牙刷爸爸牙刷媽媽保護着牙刷寶寶。可是,媽媽也有習慣,媽媽習慣牙刷媽媽躲在自己的小屋裏。媽媽如果忘了,你把牙刷媽媽領出來,但不要太激動好嗎?”

她笑了。邊笑邊說:“牙刷一家,牙刷爸爸牙刷媽媽牙刷寶寶。”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女兒的表現是對秩序的敏感。東西一定要歸位,一定要按照她內心的秩序擺放。

1. 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對於秩序的完美要求,有時候近乎頑固。

有的孩子要求出門必須有一定的順序,不能亂。

有的孩子必須要求回家走同一條路線,走錯了,就要回到原點重新走一遍。

有的孩子要求東西必須按他要求的方式擺放整齊,別人不能移位置。

有的孩子要求自己的食物,未經允許,不能拿不能吃,要不然就要求你把他恢復原樣或者吐出來。

0-3歲之間的孩子,如果突然地對某件事表現的任性或者執着,那麼爸爸媽媽們可要長個心眼了,你的孩子可能是正在經歷秩序敏感期,不是所謂的“霸道”“任性”“蠻不講理”哦。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主要表現對環境佈局、事物所有權、程序的完美要求和預先設計的刻板要求。

他們正在建立自己的規則意識,建立自己對世界的規則認知。秩序聯繫着規則,規則關係着道德。這是他未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礎。

孩子秩序敏感期到了怎麼辦

蒙特梭利指出:

“大自然賦予了兒童對秩序的敏感性,這是一種內在的感覺。它能識別物體之間的關係而不是物體本身,通過把環境裏相互關聯的部分看作一個整體來認知環境。兒童只有在這種整體明確的環境下,才能指引自我有目的地行動,否則,兒童就無法建立對環境中各種關係的認知。”

因此,我們要好好尊重和呵護孩子的秩序感。

早年經歷並順利度過秩序的敏感期,孩子才能更順利地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以及對待世界穩定的看法和認識。

在學校曾碰到有個一年級小男孩做事有條不紊,各類東西分類擺放的整整齊齊。哪怕教室裏非常嘈雜,他卻可以不受干擾的做他自己的事情,能夠自然的控制自己的行爲。

這樣的孩子之所以做事這麼具有獨立而又自律,是因爲他在秩序敏感期,他的父母呵護和尊重了他的秩序感。

2. 如果父母採取了壓制暴力的方式解決問題,那麼孩子當時的感受被壓抑,嚇得不哭了,孩子的內在秩序也被打亂。

根據埃裏克森的人格理論,孩子0-3歲正是培養信任感、自主感的階段。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面對孩子的問題能夠耐心細緻的解決,那麼就會給孩子良好的安全感,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逐漸養成自主的性格,培養明辨是非的道德感。

有些父母等到孩子長大後會感到納悶,怎麼這孩子這麼不講究規則秩序呢?這孩子怎麼不追求完美呢?或者說怎麼這麼缺少主見呢?

父母們不知道自己言語上的壓制或暴力導致孩子沒有很好的度過秩序敏感期。

小時候他追求完美,鞋子一定要擺整齊才肯去洗手,可是你催促他快點,還嫌棄他磨蹭。好,屈服於你的權威,他不擺了,隨便怎麼放,都按你說的來。

小時候他追求做事一定要講規則,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你的。可是,你卻總是忽視他的規則,侵犯他的物權規則。長大了,孩子的利益被侵犯卻無所謂,你氣不打一出來。

小時候他追求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可是,每次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都被你打了一頓。長大了,你想孩子有主見,他卻總像是你的提線木偶,你恨孩子是扶不起的劉阿斗。

童年的秩序感奠定了一個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質。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對待秩序敏感期的孩子。

3.接納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幫助孩子度過秩序敏感期

當我們無意之間,破壞了孩子的秩序感,孩子開始激烈反對,大聲哭泣的時候,我們要理解他們的感受。

有一次,我吃餅乾,咬下一口吃的正甜,女兒看到後突然憤怒的大哭,撒潑,非要我把餅乾安好,安的和原來的餅乾一模一樣。

那時候的我真的好無辜啊。這餅乾都是媽媽買回來的,怎麼就吃了你的餅乾?

原來在孩子的認知體系中,你買給她的餅乾,這個餅乾的歸屬權就是她。那麼,當你想吃這塊餅乾的時候,必須經過她的允許;如果你沒有經過她的允許,你就破壞了她心中的規則,你就做的不對,那麼她就要反抗,就要哭泣。

根據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規律,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認知以自我爲中心,他還不能設想他人所處的情境,一切皆以自己的經驗爲中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觀察和理解世界。

孩子這時候大哭或者憤怒也是因爲心中規則遭到改變而產生不安全感。

面對秩序敏感期哭鬧的孩子,父母可以不用那麼着急着做成人的事情,哭鬧的孩子也表達不清楚她內心的秩序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孩子哭的時候說不清楚,大人不妨蹲下來,抱起孩子說:“寶寶,媽媽哪裏做的不對,你難過了?”

孩子聽你這麼一說,可能不會立刻停止哭泣,但情緒不會那麼激動了。畢竟他的感受獲得了認同和接納。

接着你說:“我們現在重新做一遍,我們玩個遊戲,你說口令,我來做動作。現在遊戲開始。”孩子一聽遊戲都會來勁,一場大戰可以收場了。

爲什麼要接納和共情孩子的感受呢?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作者曾提出:

“共情是幫助孩子梳理自我情緒的好辦法,我們和孩子共情的時候,便爲孩子搭建一個豐富的自我認知體系。只有我們真正與孩子共情,才能打動孩子的心。”

如果事情無法挽救,吃下去的餅乾吐不出來,我們要溫柔的安撫孩子的情緒,儘量和他說清楚這件事,或者再拿一塊餅乾,並且說“媽媽知道你難過,媽媽不是故意的,我理解你爲什麼這麼難受。”

孩子可能會哭一會,用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但可以感受到媽媽理解他,而他也開始明白有些事情是無法挽回的。

不要指責孩子怎麼這麼犟,甚至面對孩子的哭鬧還持有“一定要打一頓,大吼一頓,要不然以後不好管。”的理念,只怕孩子被你打的吼的好管了,他卻失去了失去了自己內在的規則意識。

那時候,你是怪孩子好呢?還是怨自己呢?時間都已回不到過去。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