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0—15歲兒童生理特徵和閱讀特點(每階段分析超詳細!!!)

0—15歲兒童生理特徵和閱讀特點(每階段分析超詳細!!!)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媽媽有親子共讀的意識,但是對於如果給孩子選書、如何引導孩子閱讀還感覺很迷惑。其實不難,瞭解了兒童生理特徵和閱讀特點,這些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本文從兒童生理特徵和閱讀特點這兩方面來詳細分析,可以幫助媽媽們迅速進入“開心共讀”的狀態。

0—2歲年齡層

1、生理特徵

生理上處於不斷變化的不穩定時期,對外界的感知上,視覺在逐漸發展,但無法集中注意力研究過於複雜的圖畫,喜歡用聽覺和觸覺探索世界,但還無法理解過於複雜的語言。也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喜惡,更多時候會藉助肢體來表達感情。

2、閱讀狀態

1)閱讀愉悅時:

感興趣地看着你的眼睛;

跟隨你的聲音,點頭或者搖擺手腳;

跟隨你的聲音,嘴裏發出輕聲的嘰嘰咕咕;

跟着你的語言,努力試圖做出一些簡單動作;

輕輕撫摸書上的圖像,或者自己拿着書把玩;

你翻開書,他立刻就搖搖擺擺向你靠攏。

2)閱讀厭煩時:

把頭偏向一邊,不看你;

自己玩自己的手指或腳丫,完全不在意你的聲音;

劇烈搖擺身體,同時發出哭叫聲;

把書從你手裏奪下,然後扔掉;

用手打書,同時發出不耐煩的哼哼聲;

你一翻開書,他就從你身邊跑開。

3、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這個年齡需要的不是故事情節,而是語言本身的節奏和趣味。而過長的句子、複雜的形容(如,在我房間的牀底下有一雙維尼熊形狀的紅色棉布拖鞋),離生活過遠的語言(如,浩瀚的太空裏有一顆無比燦爛的星球),不管它寫得多麼生動,都不會是0-2歲的理想讀物。

0—15歲兒童生理特徵和閱讀特點(每階段分析超詳細!!!)

關於文字:

1)比如——三、五音節的兒歌(如,你拍一,我拍一);

2)以擬聲詞爲主的短句(如,汪汪,喵喵,轟隆隆);

3)1+1構架的簡單句(如,名詞+動詞——寶寶洗澡、名詞+形容詞——棕色的熊);

4)重複的句子(如,蹦、蹦、蹦);

5)和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句子(如,刷牙,拉粑粑)。

關於圖畫:

1)樸素的幾何形狀(如,米菲系列中,圓、方、三角形構成的動物);

2)對比鮮明的大色塊(如,大紅、明黃、天藍);

3)生活裏常出現的形式固定的事物(如,太陽、房子、汽車、窗戶、馬桶);

4)和孩子自己相像的小動物(如,小熊寶寶、小貓噹噹、寶貝小豬)。

5)而陰暗的色調(如,古老油畫那樣的褐黃色調),邊緣模糊的形狀(如,印象派繪畫裏6)色彩交融的手法),日常生活裏罕見的東西(如,佛像、太空船、龍),不管你畫得多藝術多神奇,也不會被0-2歲的孩子接受。

2—4歲年齡層

1、生理特徵:

語言敏感期和理解能力發展期,迫切需要大量交流,但表達能力仍待發展,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仍然不會很長。已經會用語言表達簡單喜惡,但是不會說明爲什麼喜歡或不喜歡。

2、閱讀狀態:

1)閱讀愉悅時:

出神地看着你,一直到你講完故事;

一邊聽一邊咯咯笑;

聽到一半就很好奇地提出各種問題;

跟着你重複書裏的句子;

模仿書裏的情節做動作;

湊近了看書上的圖畫;

聽完後自己拿過書來翻頁;

聽完後總是要求你再講一遍。

2)閱讀厭煩時:

推開你手裏的書或是要求換一本;

捂住耳朵,一邊嘴裏發出哼哼唧唧;

東張西望或是不斷做挖鼻孔、搖晃椅子等小動作;

沒精打采地看着你,一邊打哈欠;

聽完後立刻跑到別處玩兒去。

3、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1)簡潔的口語(如,“我討厭媽媽”,“我想要飛”)

2)情節的遞進有鮮明的節奏感(如,《小鴨子想飛》中,一次、兩次、三次的試飛,《鼠小弟的小背心》中,一次、兩次、三次把背心借給其他動物);

3)對日常生活細節的關注(如,《小熊和月亮》中,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的變化,《我要拉粑粑》中,各種動物拉粑粑的不同之處);

4)幫助幼兒完成情感表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中,親子間的溫柔情感,《貓頭鷹寶寶》中,身處黑暗的不安全感和孤獨感)。

5)角色的有趣表情或動態(如“鼠小弟系列”中每個角色都有豐富的面部表情,並通過表情傳遞或沮喪或歡喜的強烈情感;《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中角色的憨厚神情和動作);

6)重複出現的小細節(如《換一換》中用小雞的數量表示頁碼;《神奇的水彩》中每個文字頁都出現的磕頭蟲,串在一起翻還會有動畫效果);

7)明亮的色彩或簡潔有力的線條(如《鯨魚》那樣的粗線條勾勒,“淘氣寶寶系列”單純明亮的水彩平塗);

8)而陰森的色調(如《年》用深紅和棕黑搭配、《家樹》用深綠和深灰搭配,雖然配色高雅,卻沉重壓抑),沒有情感表現的純裝飾(如,小書房經典童話繪本《自私的巨人》中非常華麗但缺乏生動表情的畫面),含蓄的“空鏡頭”(如《兔兒爺》中空曠的月球表面、空空的紫禁城、林立的高樓,代表主人公的陰影、小小的一個點),都是不適合這個年齡段欣賞的。

這一階段,複雜的句式還是不要出現爲妙,同時,故事長度也應控制在五到十分鐘即可講完(請自己用中等語速認真讀一遍),如果情節設置得過分複雜(如,《迪迪的祕密山谷》那樣的多時空交織),人物衆多(如,《臭牛奶女巫》那樣有不同動物、地精、女巫同時出場),陌生事物出現頻繁,(如,《看不見的小貓》那樣的充滿生僻詞彙的故事),或者情感層次過高(如,《躲貓貓大王》那樣屬於殘疾兒童的孤獨寂寞,《七個銅板》那樣因社會壓迫造成的淒涼不幸,《海的女兒》那樣失去所愛的痛徹肺腑),即使思想性藝術性兼備,一樣是不可能爲2-4歲孩子欣賞和理解的。

3—6歲年齡層

1、生理特徵:

從3歲以後到學齡前的幼兒時期,是一個孩子的性格形成期,也是一個自我意識逐漸完善的時期,蘇姆霍林斯基曾說過:充滿樂觀情緒的自我認識是兒童渴求知識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說,只有孩子意識到“我也做得到”,孩子纔會更積極地去學。但這一時期,由於孩子的“弱小”,他恰恰很難從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獲得這種自信心。因此,讓孩子認可自己,通過故事給孩子更多積極向上的生活體驗,正是幼兒圖書責無旁貸的一項使命。換句話說,也唯有那些能帶給孩子勇氣、信心、樂觀等積極情緒的作品,纔會得到這個年齡段讀者的深深共鳴和喜愛。

2、閱讀狀態:

閱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都在趨向完善,好奇心強烈,喜歡觀察和研究身邊一切(如趴在地上看螞蟻、拆掉家裏的電動玩具),想象力正在迅速發展,但是思維活躍,耐心缺乏,仍需要通過引導才能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3、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這一階段,故事的情節可以更復雜一些,想象性的情節可以更多一些,但仍然應當避免過長的篇幅和過長的對話(如《獅子狗》前幾章那樣比較複雜的鋪墊式敘述就更適合高年級孩子欣賞),緩慢的情節發展(如豪夫的故事雖然採用了民間故事常用的三段式:主角登場、遇險、化險爲夷,但其加入的文學性描寫使故事情節發展緩慢,講述很長時間也進入不了高潮,易使孩子失去興趣),以及複雜多變的情感(如安徒生的《天國花園》、《樹精》這樣一類故事,雖然故事富有幻想性,但其中主人公的行爲動機難以被情感單純的孩子完全理解,因此在成人看來很“合理”的結局在孩子聽來就有點莫名其妙了)。

關於文字:

1) 語言生活化(如《小狗的小房子》中非常貼近幼兒生活中常用語言的對話);

2) 故事的主角只有一到兩個,且特徵鮮明(如“彼得兔系列”中,每次都圍繞一到兩個有特點的小動物展開故事);

3) 故事裏營造的趣味點經得住反覆回味(如《爺爺一定有辦法》中一次又一次巧妙的“物盡其用”);

4) 往往有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如《小黑魚》中小魚最後嚇走大魚的方法,《大熊有個小麻煩》中大熊最後說出的那個麻煩和小蒼蠅幫他解決麻煩的方式)。

關於圖畫:

1)與衆不同、引人注目的角色造型(如《奧莉薇》那樣酷酷的小豬);

2)不同視角的生動構圖(如《讓路給小鴨子》中的野鴨俯瞰大地);

3)富有想象力的畫面(如《阿羅有支彩色筆》中用線條創造出一切的奇特感,《三隻小豬》中主角跑出畫面的顛覆感)。

4)畫面細節耐得住反覆琢磨(如《爺爺一定有辦法》中小老鼠一家用藍布頭裝飾小窩)

6—8歲年齡層

1、生理特徵:

個性、愛好已經比較突出,有很強的獨立自主慾望,會故意和家長唱反調,或者表現出英雄情結,同時又很迫切地想融入一個羣體,有一定的從衆心理,對書中內容逐漸由對圖畫、語言的喜好,轉移到對角色、事件的關注,會對富有叛逆精神或者幽默氣質的人物產生崇拜和效仿的心理。

2、閱讀狀態:

這個年齡段的閱讀興趣很特別,一部分孩子仍喜歡小貓小狗的幼稚想象,一部分孩子則更喜歡講述“大人世界”的民間故事,但總體來說,他們最喜歡的是有趣味、有幽默感的短篇故事,故事篇幅不宜過長(10到20分鐘可講完爲宜);

3、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這個年齡的孩子,具有的叛逆心理即便不是各年齡段中最強烈的,也是表現得最赤裸裸的,所以柔弱的角色和明顯有“教訓”意味的故事通常是他們不喜歡的(如,小紅帽、孔融讓梨、狼和小羊);故意扮幼稚去迎合他們,也會被鄙視(如,讓角色發嗲:“我要媽咪嘛!”絕對會讓這個年齡的孩子吐倒一片,如果你真想製造嘔吐效果倒也可以試試);老套、一看就知結果的情節更是他們不屑的(如,“從前有個王子,遇上一個村姑……最後,他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從前有個公主,遇上一隻青蛙……最後,青蛙變王子了”,這種沒有驚喜、沒有改進的老段子只會讓這個年齡的孩子打哈欠)。

關於文字:

1)部分成語、文學詞彙在這一時期偶有出現,但仍以生活化的淺顯口語爲主;

2)情節設計要足夠新穎,能超出一點他們的意料是最好,或者,採用的是他們熟悉的故事結構,卻出其不意地來了個顛覆性的改動(如《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三隻小狼和大壞豬》);

3)個性突出、乃至有些誇張的角色是吸引這一年齡段讀者的最重要元素(如,《青蛙和蟾蜍》、《吹牛男爵歷險記》、《洋蔥頭歷險記》、《聰明的小狐狸》)。

關於圖畫:

這個年齡段喜歡的畫風更趨向多元化,如《嘟嘟和巴豆》那樣細膩的色彩和如《從前,有一隻老鼠》那樣粗獷的對比都能被欣賞和接受,但總體來說,這個時期的孩子欣賞的仍然是“畫裏的話”,而不是畫本身表現的美術功力有多高,只要畫面有趣味、有創意,即便是《找死的兔子》那樣沒有什麼高深技法的漫畫,一樣能被他們喜歡上。

8—10歲年齡層

1、生理特徵:

這一時期的孩子,單純,可塑性強,但分辨力弱。他們和社會的接觸其實是在這個時期就開始的,他們對“世態炎涼”的體驗往往是通過對老師同學這些複雜人際關係的觀察得來的。學校裏的環境就彷彿一個濃縮的小社會,而家長對其的關注度無論怎樣也不能再做到對幼兒那樣的親密無間、無微不至,因此,小學階段實際上是一個孩子從一個“自然人”過渡到一個“社會人”的階段。而由於其心靈的稚嫩,往往就會在這個過渡中,因爲一些外界的不良行爲(諸如老師對某些學生的偏袒,同學間一些惡意的排斥)而產生心理陰影,爲善爲惡,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2、閱讀狀態:

已經逐漸適應了自己讀書,但仍然喜歡圖文並茂的閱讀;對書中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但並不喜歡長篇大論;仍然對情節很看重,但也懂得欣賞一些優美的語言,如,不太複雜的詩句;渴望想象力的馳騁,因而對冒險、奇幻、魔法這一類和日常生活有較大差異的故事更加感興趣;對某一角色喜歡上往往就會“追星”到底。

3、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1)這一年齡段孩子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聯想力都在趨向成熟,因此已經能夠欣賞一些文字中的細節,如,對人物的刻畫(如《大盜賊》中極有個性的反派人物),對細節的描繪(如《柳林風聲》中對河邊景物的描寫)等等。而所謂文學的美,也正是這些細節組成的。所以,窄義的兒童文學將自己的讀者定義在9-12歲,也正是因爲“文學欣賞”的能力是從這一年齡開始的。這一時期的兒童文學作品仍力求貼近兒童的單純心理,避免過於隱晦的思維方式,但是,不能再像幼兒創作那樣,只求簡單淺顯,卻不管語言上傳神達意的描繪。

2)單刀直入的“從前,有一個小老鼠”的敘述已經不再能滿足這個年齡段的獵奇心理,而“從前有一片大海,海上有個小島,島上有座宮殿,宮殿裏有個……”的小鋪墊(《玻璃瓶裏的海》)和“誰偷了聖誕老人的東西?”的小懸念(《聖誕老人的玉米花》),往往更能吸引他們對一個故事的關注。

他們喜歡高出生活一段距離的、有新鮮感的語言,如《天啊》中的風箏人、冷眼等有豐富聯想空間的名詞,《蘿蔔的童話地圖》中的貓角街、梨香海落等有特點的地名。

3)他們最喜歡的往往是篇幅不長,但有一定曲折情節的系列故事。如,《魔女宅急便》、《小幽靈》、《淘氣包艾米爾》等等。

4)完美無缺的主角不一定能討好這些孩子,被誇張放大的性格缺點卻往往能贏得他們的喜愛,而因爲角色的缺點會令他們感覺很“真實”,也能通過這些有缺點的主人公找到自信的感覺(如《全不知遊綠城》裏喜歡不懂裝懂、大驚小怪的全不知,《下次開船港》裏不愛學習、玩兒不夠的唐小西)。

5)超越現實的想象和日常生活的結合,機器貓口袋一樣會跳出各種創意的“現代派神話”,永遠是他們的最愛(如《瓊·艾肯童話》中各種給主人公帶來了神奇經歷的寶物);

6)與科普結合的科學童話、動物故事,比喻生動而富有知識性的散文、小品文作品,如《森林報》、《木爾索克歷險記》、《兒童百科全書》等,也是這一正在迅速吸取知識的年齡段很需要的讀物(可優秀之作並不多見,主要原因是文學作者大都缺乏紮實的理科基礎);

7)他們不喜歡的是,看了半天仍不知會發生什麼的鋪墊過長的故事(《比克多爾城堡》);過於寫實或語調沉重的故事(《童年》);含蓄內斂,或是沒寫出“結果”不了了之的故事(《萬花筒》);離自己生活太遠的話題,或是平淡如水、缺乏起伏的散文式敘述(《小舟》)。

10—12歲年齡層

1、閱讀狀態:

語言理解能力已經接近成人,自主思考的能力正在增強階段,但在思維和情感模式方面仍然具有兒童的單純性,他們站在長大的邊界線上,對即將進入的世界感覺好奇、渴望,而又不安,對大人的複雜世界似懂非懂;這一時期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帶領他們進入更加開闊視野的讀物,或是能夠讓他們更深入地去了解一種人、一種事物的書,如一些生活涵蓋面廣的中長篇作品,或是一些知識點衆多的作品;他們中的一部分已經能閱讀成人文學作品,但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關心的仍然只是“故事”本身,而不是這些成人文學中深層的思想內涵和歷史背景,所以比較經典的文學名著未必能讓他們感到精彩,而武俠小說等通俗讀物倒很可能令他們沉迷。

2、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1)這一年齡段的孩子識字多,閱讀速度較快,需要更細緻的描寫和更長的篇幅才能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如,《玻璃孔雀》中對孩子心理微妙變化的刻畫,《全不知遊月球》中對個性各異的月球小矮子的塑造,兒童文學在文學手法上的“豐滿”、“多變”正是在這一年齡段的讀物中體現出來。

2)他們對“平行世界”、“未來世界”中發生的“可能實現”的故事更感興趣,而如果告訴他們故事中發生的一切“只是主角做了個夢”,他們就會非常地失望。

3)他們喜歡的角色是既有普通人的一些缺點,如貪吃、膽小、愛說謊,又有超乎常人的一些優秀品質,如,高智商、超能力、能解決大人也難以解決的問題(如《綠拇指男孩》、《揚·比比揚》、《騎鵝旅行記》)。

他們對多樣化的、有一定個性特徵的語言風格,表現出更濃厚的興趣(如馬克吐溫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略帶嘲諷的寫作風格,內斯比特在故事敘述中一本正經的插科打諢,舒比格意象豐富的無厘頭語言)。

4)他們的閱讀興趣更加廣闊,並且有了個人偏愛,但冒險故事,對異域的探索,在危機中展現自我價值的英雄主義,永遠是他們的最愛(如《綠野仙蹤》、《小老鼠斯圖亞特》、《彼得·潘》、《愛麗絲漫遊奇境》、《鬼怪森林》)。

5)基於較高的理解力和仍然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旅行中的遊記(《寄小讀者》)、偵探小說(《大偵探小卡萊》)、科幻小說(《太空人遇險記》)、探祕類百科書(《世界49大謎》)、某些懸念感強的歷史小說(《羊毛包的祕密》),也抱着十分濃厚的興趣,(只是這對於知識面的要求更高,因而專爲他們創作的這類文學作品更加少得可憐,常常出現的總是一些成人文學改編本,如《福爾摩斯探案集》就被一再改編爲少兒讀本)。

6)而太過沉重的主題或結局很壓抑的悲劇(如《柳樹下的夢》);過於鬆散、跳躍和冗長的敘述方式(如《羅西與蘋果酒》);偏於直白,或沒有起伏情節只有說理味道的故事(如《伊索寓言》),都往往不會被他們欣賞和喜歡上。

12—15歲年齡層

1、閱讀狀態:

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是否喜歡閱讀,基本已經定性,喜歡的往往會一生喜歡,不喜歡的也很難再強求;他們最需要的是能帶給他們強烈真實感的作品(即使是幻想作品也要能身臨其境);同時,他們也格外喜歡能反映自身現實的校園小說,並對不同國度和不同年代的同齡人的成長經歷也很關注。

2、適讀的故事常有如下特徵:

1)這一年齡段作品的文學性已經非常接近成人文學,但是,作品中的內容和基調常常更趨向於浪漫主義,即使主人公飽受磨難,最後的結局仍會留下希望(如《苦兒流浪記》、《海蒂》)。

2)富於現實感的角色,是他們喜歡的,但如果作品中出現幾個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人物,他們會更加歡喜(如《綠綠的五四班》中又帥又和氣的老師,《狗來了》中極有主見、什麼都能勝任的狗)。

3)對生死離別等人生重要話題,他們是感興趣的,但是比起成人作品的直面描寫,他們更喜歡富有幻想色彩的講述方式(如《白鸚鵡森林》、《馬提和祖父》,《愛德華的奇妙之旅》)。

4)他們大都喜歡細膩的描寫,但帶着通俗氣息的簡單文字如果個性鮮明,也同樣可以爲他們欣賞(如《搗蛋鬼日記》)。

5)他們的性意識剛剛起步,渴望情感體驗,而又往往有迷茫和困惑,在這一時期如果能夠讀到有正確引導作用的文學作品(如《本愛安娜》、《通向特拉比西亞的橋》、《伊爾莎出走了》、《一個愛的故事》),往往會一生受益,而反之,如果這時期沒有獲得任何指引,一直茫然,那麼在今後一旦接觸成人文學作品中經常混亂不清的愛情觀,就可能鑄成一生的錯誤。

6)這個年齡不喜歡被當作小孩來哄,所以,他們不喜歡性格單一、非好即孬的人物角色(如《寶葫蘆的祕密》);不喜歡情節過於簡單化的故事(如《小貝流浪記》);不喜歡缺乏心理鋪墊的人物行爲(如《大林和小林》中大林迅速地變壞,《沒有風的扇子》中半道上冒出個知道內幕且勇於助人的司機);不喜歡平淡無奇的兒童生活故事(如《小淘氣尼古拉的故事》);他們有時會主動去讀“真實感”更強烈的成人文學,但總的來說,他們稚氣尚未脫盡,部分人心理仍貼近小學生,所以並不喜歡過於悲觀壓抑的情景描寫(如《最後一戰》)。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