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最需要愛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最需要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她們發愁,孩子發脾氣、暴躁、和媽媽不親、和二胎不能好好相處、無理取鬧,問我怎麼辦。有的急性子媽媽,乾脆說:”一巴掌打過去,是不是更長記性。”無知。打出來的孩子口服,疼出來的孩子心服。孩子越不可愛的時候,越要好好愛他。

因爲,你覺得孩子暴戾的外表,都潛藏着對愛的呼號渴求。

不是你教育的不夠,也不是你不懂育兒術,而是你愛的不夠。

下面的案例均爲真實諮詢案例。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恰恰最需要愛

孩子愛打人,可能是需要愛

有一位媽媽這樣問:

“都說分離焦慮是黏媽媽的,可是我孩子怎麼一點都不黏我,我回家以後,他反而把頭扭向另一邊,寧可和他奶奶玩。”

我問:孩子還有其他行爲不對勁嗎?

她說:稍微有點不順心的地方,就會和自己周圍的小夥伴發生衝突,甚至是拳腳相加。我制止過多次,不管用啊!

仔細詢問,原來是這位媽媽工作非常忙碌,經常帶着自己的負面情緒回家,不自覺的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母親和孩子的情緒是互相傳染的。孩子的焦慮無法難以被共情,也難以被適當的安撫。也難怪孩子會成爲一個情緒多變、歇斯底里的熊孩子。

媽媽問:怎樣解決孩子愛打人、和我不親的問題?

答案太簡單:愛孩子=接納他的情緒,不管他行爲多乖張,多不符合你的期待。

愛就像化骨綿掌,消孩子的暴力於無形。

孩子愛摔東西,可能是需要愛

所有的媽媽都遭遇過孩子摔玩具的場景,而玲玲的媽媽特別發愁。

作爲一個女孩子,本該對玩具溫柔相待。而玲玲的畫風是:

”啪!“

”使勁撕!“

”一把拽下洋娃娃的裙子!“

小臉上帶着憤怒、暴躁和不耐煩。

媽媽問我:“我的孩子脾氣不好?怎樣糾正?”

在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我們怎麼才能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呢?當然是觀察孩子的遊戲啊。遊戲就是小寶寶的語言。

遊戲是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孩子可以在這裏,展現自己的傷心、不滿、自己的攻擊、內心的矛盾、願望、原諒他人的能力、成長的能力……

孩子在遊戲中如此暴躁對待玩具,其實是她自己被人粗暴對待過。

不管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很有可能是看護人),最終的解決辦法也是做孩子情緒的安全容器,愛孩子。

不管她多麼用力的摔東西,蹲下來,抱着她,讓她知道自己的行爲能夠被接納。

你會很神奇的發現:愛讓孩子自願,向你希冀的方向轉化。

孩子不接受二胎,可能是需要愛

小珍的媽媽剛生完二胎,二寶才兩個月,正是吃喝拉撒最累人的時候。媽媽覺得小珍太不懂事了。在月子裏就和媽媽鬧,媽媽剛喂完奶,就要拉着媽媽講故事。媽媽帶二寶去打疫苗,小珍就能鬧到飯都不吃一口。媽媽前腳剛抱起二寶哄睡覺,小珍後腳就跟上來,抱着媽媽大腿,說自己不想去上學,求媽媽安慰。

小珍的媽媽向我求助,我向她建議這樣一個遊戲:每天安排十五到三十分鐘的時間,來陪大寶一個遊戲就夠。

這個遊戲的名字就叫做“我是小寶寶”。

憋管大寶是三歲、七歲還是已經開始思慕異性的十三歲。

做就是了。

讓大寶假裝他回到了嬰兒時的樣子,抱着親他,愛他,好像這個世界只有他。這些小哥哥小姐姐們可以再一次感受到所有的關愛和照顧,就如同新生兒的現在所擁有的待遇一樣,孩子的氣就順了。

越有愛的孩子,攻擊性越小。唯一的解藥,就是愛。

我做研究生時,和導師研究過很多心理諮詢話題。

神馬認知技法,精神分析法,森田療法,各種各樣心理治療辦法,我頭都大了。

眼看着記不下這麼多,考試是要掛科的,我舉手問老師:這麼多治療法,哪個最管用?“

導師笑笑,說:“都有失效的時候。“

然後正色道:“唯有愛最管用。”

我們癡迷着有一種心理學的靈丹妙藥,迷信着有一種兒童心理的操作技巧,能夠讓孩子馬上、立刻改掉行爲乖張、愛發脾氣、不寫作業、內向羞澀的毛病。

遺憾的是,沒有。根本沒有。

只有一種百分百見效的東西,那叫做愛。

如果你像我一樣,能夠穿過孩子表面的行爲乖張等層層迷霧,去看到孩子真實的內心——

那呼聲不過叫做:“媽媽,請你多愛我一點,多陪我一點。“

心理學亞歷山大·魯宏認爲:人的人格,像樹的年輪,是一圈又一圈地發展出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

這一圈一圈的發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壞了,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嬰兒的愛那一環,是最不可或缺的一環。

今兒個咱們很多的靈感都來自於媽媽們的真實諮詢案例,這些疑問有沒有在你身上發生過呢?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