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因作業分歧導致家長對老師不滿,該如何解決?

因作業分歧導致家長對老師不滿,該如何解決?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要對老師的工作表示支持和理解,但是前段時間看到因爲作業分歧,家長老師在班級微信家長羣互懟,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因爲作業問題,上海一家長質疑老師,卻被要求退出家長羣,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嗎?”

事情是這樣的:孩子三年級,剛換了語文老師,原來的老師已經佈置了假期作業,新老師又佈置了一批作業。有一位家長,在羣裏質疑老師,之後雙方吵了起來,老師要求家長退羣,家長則說“我們交了學費,要退也是你退。”到底是誰的錯?

家長和老師的作業分歧,本來是件小事,但在爸媽們對老師、對教育、對家長微信羣都非常敏感的大背景下,這個問題又成了回答數千、瀏覽無數的高分問題。

瀏覽了部分回答,真心爸媽發現,大家的回答比較一邊倒:支持家長,吐槽老師的無禮、不負責任。連問題的描述,都是對老師的義憤填膺:

上海一個家長微信羣,由於剛換了老師,孩子的暑假作業就多了一倍,原來老師佈置的作業要做,新換的語文老師,也給孩子佈置了作業。但是,他佈置的作業非常低級:把三年級課文抄一遍,把課外書抄一遍。這樣的作業,終於讓一位家長忍無可忍,鼓起勇氣質疑了老師。沒想到,這位家長竟然被老師痛罵一頓,喊他退羣,而別的家長,非常自然地保持了沉默。

真心爸媽也是一對普通家長,不是老師,我們也待在孩子班級的好幾個不同用途的家長羣裏。對這件事,我們有個角度不同的看法:

它和家庭教育的失敗,或者學校教育的失敗,或者是老師負不負責任,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問題出在,互懟的家長和老師,都採用了效果很差,或者說錯誤的溝通方式。

因作業分歧導致家長對老師不滿,該如何解決?

暴力溝通和非暴力溝通,效果大不同

截圖裏家長和老師的對話,很容易發現,雙方雖然沒有發展到罵髒話的程度,但語氣、用詞,都生硬、尖銳,另對方不快。

這些話雖然和我們通常理解的暴力——肢體暴力,扯不上一點關係,但它們其實都是比較暴力的語言,按照“非暴力溝通”原則的提出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看法,這就是一種暴力溝通。

他在《非暴力溝通》的開篇就指出:

“也許我們並不認爲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迴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都是暴力溝通,它讓人不快,引發誤解,帶來衝突,令人痛苦,但不幸的是,它幾乎隨處可見:

我們生硬地批評孩子,然後發現孩子不但沒有因此變得聽話,反而更加“叛逆”;我們生硬地指責愛人,然後發現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倒引發一場爭吵;本來是爲了解決孩子作業多的問題去跟老師溝通,卻變成了一場毫不解決問題的互懟。

到底爲什麼會這樣呢?米歇爾認爲:

“聽到批評時,我們一般會申辯、退縮或反擊。然而一旦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我們便能發現內心的柔情,對自己和他人產生全新的體會。這將最大限度地避免暴力。通過強調傾聽——傾聽自己及他人,非暴力溝通培育彼此的尊重、關注與愛,使人樂於互助。”

這就是他所倡導的“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

非暴力溝通雖然對很多人來說,是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但它並不難學,只要轉換一個角度,留意把握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其實每個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提升自己的溝通水準,改善溝通結果。

這四個要素是:

1、觀察:留意發生的事情,清楚地表達觀察結果,而不判斷或評估;

2、感受:表達自己的感受;

3、需要:識別出是那些需要導致這樣的感受,也就是確認你需要別人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4、請求:明確表達自己的請求。

如果這件微信羣互懟小事的雙方都懂得非暴力溝通,那麼事情可能變成這樣:

觀察——

家長觀察:因爲換老師,兩位老師都留了作業,孩子的作業量太大了。

老師的觀察:作業量可能有點大,引起家長的質疑。

感受——

家長的感:作業量大,孩子壓力太大,而且做不完,可能需要找老師溝通調整。

老師的感受:家長表達了一些不滿,但這種表達方式這讓我有些不快;

需要——

家長的需要:希望老師能對作業做一些調整;

老師的需要:希望家長能表達得更溫和一些;

請求——

家長更好的請求方式:老師能否評估一下作業量,稍作調整?

老師更好的請求方式:您先彆着急,這個情況我剛剛知道,我會評估一下,晚點給您回覆。

如果雙方能“專注於彼此的觀察、感受及需要,而不反駁他人”,這場溝通雖然開始可能沒那麼和諧,但一定不會發展出最壞的結果。

但我們不難發現,這裏的老師和家長,在這四個要素上,或多或少地都發生了偏差:

他們先是對觀察結果做了有傾向性的“預判”,然後把感受變成了“情緒”,把實際需要變成了“發泄情緒”,自然,最後什麼有效的請求都沒有發出,一場溝通,達成了最壞的結果。

如果你是那位家長,你會怎麼做?

老師交接,新任老師和前任老師沒有溝通清楚,留了超出孩子承受量的作業,家長和老師溝通清楚,未必不能解決。如果你是這位家長,你會怎麼做?

真心爸媽的方法是:

1、私下找老師,不在家長羣公開發問:“老師,我是某某某的家長,關於孩子的假期作業,有件小事想請教一下您。”

2、客氣地向老師描述自己瞭解到的情況,表達自己的請求:“事情是這樣的,之前的X老師,已經給孩子留了語文假期作業,再加上您新留的,可能量有點大,我怕孩子做不完,您看我是不是能這麼理解:孩子的假期作業,以您新留的爲準,之前X老師留的作業,可以不用做?”

以我們做了九年小學生、初中生家長的經驗,這麼客氣地跟老師說話,老師肯定不會馬上火冒三丈,然後馬上把你給懟回來,而是會認真考慮,是否因爲兩位老師間的交接不夠周密,造成給孩子留的作業不太適當,然後可能會調整孩子的作業量,並在家長羣通知。

你可能會覺得,有必要跟老師這麼“低聲下氣”嗎?我們覺得,這不是低聲下氣,而是和老師溝通時必要的禮貌和技巧。畢竟,和老師針鋒相對地吵架,不用說彼此心情不愉快,就是對自己孩子,也只有壞處,沒有半點好處。

如果你是那位老師,你會怎麼做?

換個角色,如果你是那位老師,你會怎麼做?真心爸媽的辦法是:

1、見到有家長不太客氣地發問,主動加那位家長的微信:“您好,是您孩子的語文老師,您說的情況,不太方便在羣裏討論,我想先跟您單獨溝通一下。”

2、客氣地表達自己的態度:“您說的作業的事,我先和之前的X老師溝通一下,也會考慮您的建議,您先讓孩子做別的作業,如果有調整,過兩天我會在家長羣裏發通知。”

3、真的去考察一下孩子的作業量,然後做出孩子能承受的調整,比如用自己新佈置的作業,替代前任老師的作業(前任老師既已離任,不需要再回來檢查自己佈置的作業的完成情況),或者將前任老師的作業減半,同時把自己新佈置的作業也適當減少。

那麼老師有必要和家長如此“低聲下氣”地說話嗎?我覺得有必要,這不是低聲下氣,只是老師和家長溝通時必要的禮貌技巧。畢竟,無論家長態度如何,和家長吵起來,都不是任何一個老師希望發生的狀況。

對雙方來說,如果可以用更好的溝通方式來解決,何必用激烈的方式,讓一件普通的小事升級爲很難善後的爭吵和互懟呢?

在家長微信羣裏,家長和老師之間到底該如何溝通,一直是大家討論很多的一個熱門話題,而且通常的態度是挺家長、批評老師。

如果家長能換個角度想想,老師也是人,不是神,他們和家長一樣,會對生硬語言感到不快,那麼我們在和老師溝通時,可能就會多一些尊重和理解,不會一上來就用興師問罪的態度。

同樣,如果老師能理解,家長各有不同,無論家長如何表達,識別他們真正的需求才是老師需要做的事,也就不會一見到家長語氣不善,就馬上針鋒相對了。

畢竟,和老師互懟,承受不佳後果的還是自己的孩子,所以作爲家長,真心爸媽真的是非常想建議爸爸媽媽們:和老師做非暴力溝通,從咱們自己做起!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