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家長常說這三句話,本意是爲孩子好,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家長常說這三句話,本意是爲孩子好,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時候,家長明明是想向孩子表達關愛,但是由於語言或者表達方式不適當,反而會讓孩子誤以爲是責罰。

糟糕的是,父母對孩子的誤解渾然不知,於是,慢慢的就變爲了一個不容解開的死扣:

父母深深的給予愛(責罰),孩子默默的領受愛(責罰)。

俗話說,解鈴還須繫鈴人。要解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死扣,怕是隻能從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了。

家長常說這三句話,本意是爲孩子好,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死扣一

我早就說過

“我早就說過冬天不能吃冰激凌,看,拉肚子了吧。”

“我早就說過別跑別跑,看,摔倒了吧。”

“我早就說過別用力拉,看,撕壞了吧。”

父母就像一位先知,總能預測到最壞的結果,孩子也“不負所望”,總能順着我們的預測慢慢看到惡果。

當孩子的執拗變成糟糕時,我們說的那句“我早就說過”,本意是心疼和關心孩子。

拉肚子了孩子不好受。

膝蓋摔出血印孩子又要痛了。

零食撒出來孩子就沒的吃了。

而孩子解讀到的不是心疼和關心,是責怪——都怪你不聽話。

父母用錯詞,孩子會錯意,死扣一枚。

如何解釦?

直接表達關愛,忽略壞的結果,只關注壞結果帶給孩子的感覺。

“我猜你現在肚子不好受,喝點熱的暖暖吧。”

“膝蓋破皮了,你一定很痛吧。”

“哦寶貝,太可惜了我們今天沒有零食吃了。”

把責怪變成同情是柔軟的,孩子能感受到話裏的寬容。

記得女兒有次在冬天亂脫衣服,我們提醒她亂脫衣服容易着涼,她不聽執意要脫,第二天就打噴嚏流鼻涕。

拿紙巾給她擦鼻子時,我說了一句 “鼻子都擦紅了,一定很痛吧。”

女兒的回答讓我很意外,她說:“恩辣辣的,下次穿好衣服就不會流鼻涕了。”

沒有幸災樂禍也沒有責備,孩子自己領會到了錯誤。這就有點像,孩子本做錯了事被你寬容了,她自感羞愧。

儘管父母的關心裏愛多於責備,可孩子只會用心感受責備。

孩子都有逆反心理,你越是責備,孩子越容易較真,你退一步,孩子也會退一步。

讓孩子從壞結果中體會錯誤,除了警告和責怪,讓孩子自省或許是最好的領悟。

家長常說這三句話,本意是爲孩子好,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第2張

死扣二

“爲什麼剛剛要那樣…”

孩子的世界很多變,上一秒樂不開支,下一秒就梨花帶雨,剛剛還慷慨大方,過一會就斤斤計較,我們常常被他們的變換弄的不知所云。

有時孩子鬧的厲害,我們只能把道理放一邊,等孩子情緒穩定了再撿回起來,可沒想開頭就錯了——用錯了開頭語。

三歲的女兒跟爸爸玩拼圖,父女兩已經其樂融融的玩了好一會,女兒拼爸爸陪。拼了兩個來回後,女兒的心思有些散了,就說:“我不想玩拼圖了。”

同樣愛玩拼圖的爸爸正好能見縫插針,他說:“爸爸想一個人再玩一次這張拼圖。”

女兒爽快的答應了。

這次是爸爸拼女兒陪。

不得不說爸爸的眼力和色彩不如孩子,拼一塊的速度有些慢,趴在一旁的女兒看的有些着急,就說:“爸爸,我來幫你吧,你拼一塊我拼一塊。”

爸爸沒聽清楚女兒說的遊戲規則,結果腦袋一時靈光多拼了兩塊,女兒的暴脾氣就來了,她覺得爸爸破壞了規則生氣的哭了。

最後的收場是,爸爸撤了,剩下的拼圖由女兒一個人完成。

事後,我想了解爲什麼女兒那麼生氣,無非不就是多拼了兩塊圖而已。當時我是這麼說的:

“番茄,爲什麼你剛剛要跟爸爸生氣啊?”

女兒嘟囔的小嘴,不說話,我又重複了一遍。

她乾脆就說:“因爲我不愛跟爸爸一起玩拼圖。”

我當然知道這是在說氣話,就像我跟番茄爸爸吵架時說的置氣話。

爲什麼她不跟我說心裏話呢?

後來我仔細反省了下,可能是我跟她交談時說話的用詞不對。

“爲什麼你剛剛要跟爸爸生氣啊?”爲什麼一詞聽起來不像是傾聽,更像是在質問和指責。

所以女兒的回答會含糊中帶點憤怒,假設我這樣問:

“剛纔我看到你生氣的哭了,你當時是怎麼想的?”

“你對爸爸破壞遊戲規則有什麼要說的嗎?”

“你認爲是什麼原因讓你那麼生氣呢?”

把關注點落在了孩子身上,你是如何,你是怎麼想的?你認爲是什麼造成的?這會讓她覺得,我是真心想傾聽她的憤怒。

跟孩子交心,“爲什麼”一詞在使用場景上很講究。事實上,只有當孩子覺得你對她們做的事感興趣時,“爲什麼”纔有效。

家長常說這三句話,本意是爲孩子好,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第3張

死扣三

“不行”“不可以”

阻止孩子做有危險的事,是父母的責任,也是對孩子的一種愛。可是小孩子不這麼認爲。

“不可以在牀上玩蹦蹦牀。”

“你已經看了很久電視了,不可以再看了。”

“下雨天不可以在外面玩水。”

父母在說這些話,其實是擔心孩子可能會從牀上摔下來,手會被剪刀剪到,下雨天在外面玩水會感冒,但是卻忘了告訴孩子“不可以”背後的原因。

明明是愛孩子才剝奪孩子試錯的行爲,最後被孩子蠻橫的理解爲,拒絕他就是不愛他了。

這樣的死扣怎麼解呢?

在說“不可以”前,先清楚說明爲什麼“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相互討論,共同解決。

“牀太小了,會掉到地上,要不我們去地毯上蹦吧?”

“眼睛太累了,你能想個辦法幫助它休息一下嗎?”

“要是我們有雨衣就好了,要不我們下次買了雨衣再去玩吧?”

用稚嫩的語言讓孩子明白爲什麼不可以做,爲什麼不行,這比干巴巴的直接拒絕,孩子的心裏接受程度會更高。

家長常說這三句話,本意是爲孩子好,卻可能傷害了孩子! 第4張

老人常言“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纔是怪”。打罵真的是愛嗎?

我覺得是。

但孩子不會買這單。

不被接受的愛,等於沒愛。即便付出所有,孩子也只能體會到冰山一角。

愛孩子是本能,會愛孩子是技能,這個技能說難不難說容易不簡單。

用孩子能感受到的方式愛,那才稱之爲愛,一切不被孩子接受的愛,最多算得上是白搭。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