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嗎?

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做父母的需要跟自己的孩子商量嗎?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嗎?寶寶3歲多了,不是很有禮貌,去我朋友家裏總是喜歡亂碰人家的東西,而且還喜歡摔東西,我們和他說了不可以,他也總是改不掉。該怎麼辦?

父母和家人是孩子最初的“社會性聯結”,其他成人則是孩子最早的“社會化接觸”,這兩者影響着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即與同伴的交往。

所以,父母需要在“與成人的社交”中給予孩子積極的社交引導。

1、從在家裏開始,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沒有經過允許,不能拿。”“拿別人的東西,要先商量,經過同意纔可以。”

孩子拿家人的東西,請孩子商量;大人拿孩子的東西,也要有意識地發出請求,和孩子商量。

不必時時刻刻商量,但需要從家庭成員做起,形成這個社交觀念。

2、在其他成人家裏,告訴孩子可以怎麼做,而不僅僅是禁止。

“你想要看看那個東西是嗎?那是阿姨的,你需要先問一下阿姨,可以拿嗎?”“需要先和阿姨商量一下。”

如果孩子暫時說不出來,父母協助孩子發出請求。

3、只說“不要亂摸!不要扔東西!”這樣的負面提示,會負強化孩子的行爲。

父母需要給予孩子正面的提示:你可以生氣,可以不高興,但不可以摔東西。你可以哭,或者抱你出去冷靜一下。

只有讓孩子感到父母不會被“摔東西”纏住,而是父母比較冷靜,孩子纔會停止使用這個方式,嘗試新的、健康表達情緒的方法。

寶寶10個月了,每次在他鬧的時候我就會大聲地吼他,有時候還會打幾下屁屁。不知道會不會對寶寶的心理造成什麼影響?

10個月的孩子已經具備了“情感共鳴”的能力,尤其是能夠感知到父母和其他照料者的情緒。

父母懂得和孩子“商量”嗎?

0-1.5歲是孩子人格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階段。

父母“情緒化的言行”,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安全感,還會影響他對大人甚至外界的信任感。

而且,孩子處在主要靠感官感知世界的階段,大聲的吼叫聲、皮膚的疼痛等感官衝擊,會讓孩子很緊張、焦慮,時間久了會發展出“不安全的依戀”,就是:既依戀大人,又有點害怕和迴避。這是非常矛盾和痛苦的體驗。

父母應儘可能節制自己的言行,先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再去安撫孩子。

孩子哭鬧的原因,需要大人耐心去尋找,接納孩子的哭鬧。

如果自己需要冷靜,可以先照顧好自己,請其他家人照看一下孩子,尋找自己的支持系統,主動做些什麼讓自己感覺好起來,再去照顧孩子。

寶寶現在2歲,我發現她有點小自私,什麼都不願意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都要拿在手裏,哪怕不玩也不給別人玩,這種情況應該怎麼去引導寶寶呢?

2歲孩子有了“物權意識”,很正常。如果我們要求、替代甚至強迫孩子分享,孩子只會更加警惕。

當孩子不分享時:

反饋願望和情緒,描述對方行爲:——你不想給他玩是嗎?你還沒準備好分享;他直接要來拿,你有點不高興。

引導同理,降低分享程度:——弟弟也想玩,他一定是太想玩了,一着急就直接拿了。你可以給他摸一下嗎?

引導孩子對別的孩子表達“請求”,而不是大人代勞。

孩子不願意分享,有可能是因爲對方小朋友直接動手了,沒有商量。

引導“先請求,允許之後,再動手”或者“交換玩”。

尊重“不分享“的權利:——你可以暫時不給他,因爲這是你的,媽媽相信當你願意的時候,你一定會分享的。因爲分享越多快樂越多。

平時可以有意識地請求孩子分享東西給家人,甚至請求孩子幫忙,然後對孩子說謝謝,表達你的高興和欣賞,讓孩子真切體會到分享的喜悅和價值感。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