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偷拿外面東西”,被爸媽發現了該怎麼辦?

“孩子偷拿外面東西”,被爸媽發現了該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偷拿外面東西……”被爸媽發現了該怎麼辦?說真的,當你發現孩子私下拿了別的小朋友的東西時,你會是個啥反應?

問出這個問題,是因爲昨天,鄰居朵朵奶奶拜託我們幫忙看會兒朵朵,老人家有事出門,不方便帶朵朵,又擔心朵朵一個人在家不安全。

跟小小櫻瘋玩了一下午,奶奶來接的時候,朵朵依依不捨地跟小小櫻告了別。

收拾東西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小小櫻很喜歡的那個長耳朵兔子怎麼也找不見了。

我一邊哄着小小櫻睡覺,一邊仔細回想到底有可能丟在什麼地方。這時,門鈴響了。

開門一看,朵朵奶奶帶着朵朵,拿着一個兔子玩偶,一幅又生氣又羞慚的樣子,說:

“哎呦,錯眼兒不見朵朵就把您家這兔子帶回家了,真不好意思。”

然後一轉頭就訓朵朵:“快跟阿姨道歉!你這是幹啥?!說‘對不起’……怎麼能拿別人家的……”

怕老太太口不擇言給朵朵貼上“偷”的標籤,我趕緊打斷她,把朵朵奶奶和朵朵一起讓進屋。坐下來,安頓好眼淚汪汪的朵朵。這纔跟朵朵奶奶聊了聊。

朵朵奶奶也是滿肚子煩惱:最近朵朵不知道怎麼了,出去玩,總是會“帶”點東西回來。有時是個玩偶,有時是一塊橡皮泥,有時是幾塊積木、幾顆珠子……

“誰也沒教她這個,還怕別人有的她沒有,總也給她買,你說,這朵朵怎麼就學會‘偷’了,這可這麼辦,她爸她媽也忙,說過好幾次,一點兒用都沒有,上次我忍不住打了手,事後我心裏也不好受啊……這眼瞅着就要上幼兒園了,這樣怎麼行……”

很多家長跟朵朵奶奶一樣,一發現孩子“偷東西”,都會覺得擔心甚至憤怒。我們都記得老祖宗留下的古訓:“小時偷針,長大偷金。”生怕孩子一不小心走上歪路。

事實上,孩子的“偷”是個假議題,在孩子沒有建立起物權概念之前,沒有“偷”的概念,對沒有物權概念的孩子來說,拿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東西不算偷。

“孩子偷拿外面東西”,被爸媽發現了該怎麼辦?

孩子大約在2歲左右,就開始慢慢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了。

這常常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像朵朵這樣,分不清自己的東西和別人的東西,誤以爲自己喜歡的或者對自己有用的,自己都可以拿走;另一種則是,很多原本“大方”的孩子突然就變得“小氣”,我的東西誰都不能碰,我喜歡的東西別人也不能碰,不要分享,更不許拿走“我的”東西。

面對前一種情況,家長最常見的反映就是:

啥?!這不是偷麼!趕緊還給人家!

這種想法並沒有錯,但如果家長們很主觀地將孩子的這種行爲定性爲小偷小摸,總是把關注點放在要求孩子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上,在一定程度上,說不定會還強化孩子的行爲。

怎麼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物權概念呢?

我給朵朵奶奶推薦的方法是:

每次給朵朵買一件東西(玩具、衣服、日用品等等)時都要告訴她,這是朵朵自己的,並且最好能夠給朵朵預留出存放自己物品的小天地,讓朵朵感受到自己的確是這些物品真正的主人

而且,也要讓朵朵區分,別人的東西也是屬於別人的。比如,這是爸爸的,這是媽媽的,這是奶奶的……讓朵朵明白物品的所有權和“你”“我”“他”的概念。

同時,最重要的一點還在於,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奶奶,要拿朵朵的東西時,一定要經過她的同意,也告訴朵朵,在拿爸爸、媽媽或者奶奶的東西時,也一定要經過爸爸、媽媽以及奶奶的同意纔可以。

這樣,朵朵漸漸就能夠明白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的,自己不能隨便拿。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學習、模仿的鏡子,要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物權,首先家長要做到尊重孩子的物權。

其實,面對孩子物權概念不清晰出現“偷拿”的情況,最怕的是家長用成年人的道德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孩子。

像朵朵奶奶這樣,帶孩子來道歉尚未口出惡言還好,但這也是基於兩家相熟的現實情況。我曾在超市目睹過一個媽媽訓斥自家小男孩的情景:

大約3、4歲的小男孩,出超市門的時候警報響了。

這時候,旁邊的老阿姨提醒了一句“小朋友手裏有東西”,拿起來一看,果然,小男孩拿了小恐龍玩具卻沒有付錢。

小男孩的媽媽臉上掛不住,伸手就給小男孩腦袋上來了一下,一邊罵:“誰教會你偷東西的?!氣死我了!家裏你要什麼沒給你買過嗎?讓你偷……”一邊忙不迭地跟店員道歉。

那個媽媽那一刻的羞慚、窘迫我是理解的。可我更心疼那個不知所措的小男孩。

面對孩子所謂的“偷拿”,家長最應該回避的就是這兩種做法:

一是面子掛不住,先訓斥孩子,有時甚至口出惡言,給孩子扣上“偷”、“品德不好”的帽子。

家長的的心理我們都能理解,一方面羞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孩子能夠由此學會犯錯就要承擔責任,以避免再次犯錯。

但是,在教會孩子承擔責任的同時,我們還需要認真考慮維護好孩子的尊嚴。

面對孩子的“偷拿”行爲,我們家長在怒髮衝冠之前,一定一定要先理性思考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孩子用了這種處理方式:

是單純的喜歡嗎?還是這個物品是他嚮往已久的?他想要這個東西,是有什麼需求嗎?又是爲什麼孩子不來向我請求幫助呢?……

孩子的世界,跟我們看到的並不完全一樣,一定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多想想。

那個“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會偷雞摸狗”、“小偷”的標籤一旦打上,就是孩子一生的傷疤。

家長還需要回避的另外一種做法是:過分袒護自家孩子。

網上上有無數關於“熊孩子”的提問,回答者甚衆。

舉例說:

自己心愛的手辦、玩具、畫板、書、遊戲……在家裏來了個熊孩子後就倒了大黴遭了秧,亂塗亂畫就算了,拿着東西就不撒手死活要帶回家,熊家長還勸:你都這麼大人了/你是哥哥(姐姐),就讓着點我們XXX/孩子還小呢,喜歡這個,反正你也不用了,你就送給他吧……

以前我們總說,讓孩子學會分享,但是,可沒說因爲孩子小或者喜歡這個物品,就強迫對方分享啊!

分享是好事,但分享是雙向的,同時要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上。

單方面強迫對方分享,過分袒護自家孩子的錯誤做法,既是不禮貌的行爲,同時,也爲孩子的成長與心理髮育埋下了隱患。

“孩子偷拿外面東西”,被爸媽發現了該怎麼辦? 第2張

那麼用什麼樣的方法處理孩子“偷拿”東西的情況比較好呢?

首先,我們可以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有的家長說,講道理也不聽怎麼辦!大招在這裏:

因爲我們已經做好了一個感情上的鋪墊,接下來就可以進一步引導孩子和小朋友進行交換。

交換,是明白物權概念很重要的一個進階。

這裏有個小竅門,每次出門前,家長都可以讓孩子帶上他最心愛的東西出去玩。

帶着心愛的東西出門一方面,在和其他小朋友互動時有了可以交換的東西;另一方面,也爲家長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觀察機會

只有用孩子特別心愛的東西,才讓他更深刻地體會到,屬於自己的東西被別人拿走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特別喜歡那個玩具,寧可放棄自己心愛的東西也要去交換,那就可以考慮給他買一個了。當然前提是把屬於別人的玩具還回去。

我跟朵朵奶奶解釋了這麼一大篇,不知道什麼時候朵朵已經抱着長耳朵小兔子睡着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想跟朵朵奶奶,還有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說,孩子拿別人的東西其實往往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不要急着把這種行爲定義成“偷”,然後各種愧疚、指責。

人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而我們惡言實在太容易變成那根刺破白紙的針,就算孩子長大了,那個刺痛他的地方,永遠都在。

爲了孩子這份單純的喜歡和好奇,我們值得花費比指責、打罵更多的精力,去教會孩子這個世界的規則。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