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處罰與獎勵,家長怎麼做更有效?

處罰與獎勵,家長怎麼做更有效?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處罰與獎勵,家長怎麼做更有效?如何獎勵與懲罰孩子?有效的教養不是處罰也不是獎勵,不是要控制孩子的行爲,而是教他們理解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爲。下面來看看處罰與獎勵的方法。

獎勵與處罰都是有條件的,但我們對孩子的愛與關懷應該是無條件的。家長應該改變與孩子的對話,採取超脫「獎勵」或「處罰」的教養方式。

門診中經常遇到家長問,我應該嚴格執行處罰制度來防止壞行爲,還是建立獎勵制度來建立好行爲?他的答案是「以上皆非」。

當代家長多半都是被處罰長大的,可以理解他們也依賴處罰制度來管教孩子。但處罰經常使親子衝突升溫,阻礙學習的機會。處罰引發大腦的戰鬥或逃跑反應,讓孩子的前額葉皮質停止作用,基礎防衛機制啓動。處罰讓孩子或想反抗,或感羞愧、憤怒,壓抑我們真實的情感,經常被處罰的孩子,多半會去想怎麼逃避處罰而非改變行爲。但獎勵也未必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處罰與獎勵,家長怎麼做更有效?

獎勵就像處罰的狡猾雙胞胎。很多家長覺得獎勵很好用,因爲獎勵可以在瞬間控制住孩子。但效果卻可能愈來愈差,甚至產生反效果。有一天,當你叫孩子收拾房間時,他會問:「我可以得到什麼?」

數10年來,不斷有心理研究證實外在獎勵會削弱我們的自然動機與愉悅感。例如,本來喜歡畫畫的孩子,在得到金錢獎勵後,未來沒有得到金錢時,連一開始喜愛畫畫的心情都失去了。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過度辨證效應」:外在的酬賞掩蓋了內在的喜悅。

獎勵也與低創造力有關。在一個經典實驗中,每個人被分發一盒圖釘、一支蠟燭、一排火柴,然後被要求想辦法把蠟燭固定在牆上。方法必須有原創性,不使用材料的傳統用途,例如把圖釘盒當作燭臺。那些被告知「成功者會有獎勵」的人多半害怕出錯,花了很多時間才解決問題。另一組人則自由發揮,反而很快就想出解決方法。當有獎勵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反而因爲害怕得不到獎勵,而不能靈活運轉。

被外在控制不如發揮他的能力

不論是處罰還是獎勵,都是建立在一個負面的假設上--假設孩子需要被成人控制、塑造。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看見孩子的能力。當我們換個角度思考,我們就能以更有力的方式對孩子說話。

與其處罰或獎勵,特金提出以下建議:

不要只看表面。孩子不會無故打兄弟姊妹、忽視父母、亂髮脾氣。我們要找出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

以激勵取代獎勵。告訴孩子:「我信任你,知道你願意與我合作、幫我的忙。」

以幫助代替處罰。處罰孩子,等於在告訴他:「我要你爲自己的行爲付出代價。」這不是說你必須原諒孩子,而是你可以引導、限制孩子的行爲,不必處罰他。

善用努力的天性。懶惰不是人類的天性,尤其不是孩子的天性。我們喜歡努力工作,感覺自己是團隊的一份子。小孩子更是如此。利用這一點,引導他們成爲爸爸媽媽的神隊友。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