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糖原減少就會導致肌肉以及神經不能夠正常結合,並不能正常的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從而會出現乏力,尤其是肌無力。水可以說是人體的"清道夫",經常飲水能夠很好地促進身體內血液循環,加速有害物質排出體內,減輕肝臟…

原標題: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小楠和小玲結婚已經十幾年,育有兩個孩子還都在上學,平時的生活壓力可以說非常大,生活過得也比較艱辛。

爲了不讓孩子吃太多的苦,生活上兩人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兩人對於自己的生活可以說極其節省。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夫妻兩人平時做着倒賣水果的生意,平時又賣不出去水果或稍微有點變質的,兩人就會自行處理吃掉。

小玲經常會把已經發黴的部分消掉,留下好的部分,做成水果湯或者榨成汁。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小玲的右上腹部時常出現疼痛的感覺,想着是吃東西吃壞了肚子,也就沒有特別的在意。

直到某天早上照鏡子的時候,發現眼球有點泛黃,於是就來到醫院檢查,檢查結果讓小玲以及丈夫感覺到"晴天霹靂",被確診爲肝硬化晚期。

醫生在瞭解兩人的生活習慣後,建議小楠也檢查一下,經過檢查發現小楠的肝也已經硬化。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2張

醫生提醒:這種已經黴變的水果不可天天吃!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可以說能夠爲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補充人體缺少的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

但是,水果黴變後就會滋生大量的黴菌,其中含量最高的就屬黃麴黴毒素了,這種黴菌進入人體後會直接作用於肝臟。

其危害是砒霜的68倍,攝入體內1mg就可以直接損害到肝細胞,可在短時間內導致肝臟受損,硬化。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3張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這3種表現,莫忽視:

表現1:持續發熱

人在生病的時候會出現身體發熱,主要是因爲人體內白細胞要抵抗病毒,從而產生大量的熱,體溫就會升高。

但是,一般情況下稍微吃兩片退燒片就會好轉,若出現持續性的發熱,並且溫度維持在38℃左右,就需要多加註意了。

因爲肝臟病變後,會在人體釋放大量的"致熱源",會導致溫度一直下不去,持續性的發熱。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4張

表現2:右腹部疼痛

肝臟位於人體右上腹的部位,胃部是位於人體左側,因此平時一定要多加註意分辨。

當肝臟發生癌變,就會導致體內的腫瘤不斷的生長,隨着時間的推移會慢慢地變大,之後會不斷的牽扯到肝臟外包膜。

雖說肝臟本身沒有痛感,但是包膜會產生疼痛的感覺,多爲持續性的牽扯痛。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5張

表現3:乏力

肝臟不僅是人體的解毒排毒器官,還負責儲存糖原,當肝臟受損之後,糖原在人體內合成就會減少。

當糖原減少就會導致肌肉以及神經不能夠正常結合,並不能正常的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從而會出現乏力,尤其是肌無力。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6張

養護肝臟的健康,日常做好3件事:

肝臟出現受損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因此,平時一定要改變一下生活習慣,減少肝臟受損的機率。

1、飲食要注意

其實除了黴變食物不要吃,平時像油炸、甜食、醃製、燻烤類的食物也要少吃,否則會加重肝臟的負擔。

油炸和甜食會加重肝臟的負擔,降低肝臟的分解能力,導致大量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內,從而加速脂肪肝的出現。

煙燻、醃製類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苯並芘、亞硝酸鹽等,經常吃會加重肝臟的負擔,損害肝細胞的健康。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7張

2、常飲水

水可以說是人體的"清道夫",經常飲水能夠很好地促進身體內血液循環,加速有害物質排出體內,減輕肝臟的負擔。

同時,在飲水的時候也可以加入一些小植物,如:玫瑰花、陳皮、枸杞子、桑葚、香櫞、桃仁、薄荷等。

枸杞五順茶梳理肝氣,促進肝臟排毒解毒,維持肝細胞的穩定性,保護肝臟的穩定性以及正常的生理功能,防止肝臟病變。

因此,對於肝不好的人來說,每天喝水時泡一杯,提升肝功能。

肝病來臨前,並非悄無聲息,提醒各位:身體有3種表現,早檢查 第8張

3、儘量不熬夜

經常熬夜是損害肝臟的一大因素之一,肝臟在夜間需要休整,此時受損的肝細胞在肝血的作用下能夠進行自我修復。

而熬夜會消耗掉大量的肝血,也就會影響到肝臟的正常工作,從而加速肝臟受損。因此,平時最好早起早睡,有利於肝功能的健康。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