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常見疾病及護理

寶寶常見疾病及護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歲嬰兒常見疾病有哪些?嬰兒常見疾病盤點。0-1歲寶寶常見疾病有哪些呢?想必這是很多家長都會想要了解的,那麼下面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嬰兒日常常見疾病

腹瀉

新生兒的消化功能不成熟,發育又信息論快,所需熱量和營養物質多,一旦餵養或護理不當,就容易發生腹瀉。爸爸媽媽要清楚造成寶寶腹瀉的原因,儘量避免人爲因素給寶寶造成腹瀉。

寶寶常見疾病及護理

症狀對策

1、生理稀便

不同餵養方式的大便性狀也存在明顯區別,當寶寶出現大便次數多及稀便等“腹瀉”表現時,可能還無法斷定寶寶得了“腹瀉”。如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可以多達7~8次,甚至10~12次,大便通常較稀薄,如果寶寶精神好,吃奶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必擔心。當然,對於人工餵養的寶寶,如每天大便5次以上,或大便中出現像鼻涕狀的黏液,或含大量的水分,應及時找專家檢查治療。

症狀: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次數較多、較稀、色黃。寶寶精神好,吃奶正常,體重增長正常。

對策:合理餵養,加強護理,注意寶寶的精神、胃口、體重變化,一般無須特別處理。若懷疑是真腹瀉,應考慮以下原因,或及時進行專家治療。

2、餵養不當

給新生兒餵食的奶粉過濃、奶粉不適合、奶粉中加糖、奶液過涼或過早添加米糊等澱粉類食物,都容易導致新生兒積食,從而引起寶寶腹瀉。

症狀:腹瀉,大便含泡沫,帶有酸味或腐爛,有時混有消化不良的顆粒物及黏液。常伴有嘔吐、哭鬧。

對策:糾正不科學的餵養方法。若症狀不能改善,應到醫院接受治療。

3、奶粉過敏

100名寶寶中有2~7名會對奶粉蛋白質過敏,這種症狀多出現於2~3個月的寶寶。有遺傳性過敏體質的新生兒更容易產生對奶粉蛋白質的過敏症狀。

症狀:使用牛奶或奶粉餵養後有難治性、非感染性腹瀉超過2周,大便可混有黏液和血絲,伴隨皮膚溼疹、蕁麻疹、氣喘等症狀。

對策:根據醫生的處方給新生兒餵食特殊的奶粉。

4、患感冒

在寶寶患感冒時常伴有腹瀉症狀,因此,只要從根本上把造成腹瀉的魁禍首——感冒治好,腹瀉也就自然而然地痊癒了。如果擔心寶寶會出現脫水症狀,應適當給予口服補液。

症狀:感冒、腹瀉

對策:加緊治療感冒,預防脫水。

5、細菌感染

因病毒或細菌感染而造成的腹瀉中最具挖根生的是腸道輪狀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由輪狀病毒引起的腹瀉,佔秋冬季節寶寶腹瀉的70~80%,所以人們常把它稱作秋季腹瀉。傳染性很強,能在家庭、幼托兒及兒科病房流行。發病時伴有嘔吐、發熱,若不及時處理可出現脫水症狀,因此要格外注意。

症狀:大便呈黃稀水樣或蛋花湯樣,量多,無膿血,應考慮輪狀病毒感染。若大便含黏液膿血,應考慮細菌性腸炎。常合併嘔吐、發熱。

對策:不要猶豫,立即找專家接受治療。

發燒

發熱是幼兒患病的常見症狀,是多種疾病所共有的一種臨牀表現。幼兒輕微腹瀉不一定是壞事。腹瀉是嬰幼兒的常見病,多由胃腸功能不健全、腸道功能紊亂、消化不良、細菌感染及內分泌障礙等原因所引起。腹瀉對人體也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腸道內的細菌和毒素均可通過腹瀉而排出體外。發熱是小兒一種常見的臨牀症狀。在多數情況下,發熱是身體和入侵病原作戰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人體正在發動免疫系統抵抗感染的一個過程。

病因

兒童突然高燒應特別注意傳染病的發生,並及時上醫院診斷。寶寶一發燒,父母之所以急,不外乎是存在一個傳統觀念,認爲孩子發燒會燒壞腦子。其實,發高燒本身是不會使“腦筋變壞,智能變差”的,以往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爲人們對發高燒背後的原因沒有區分清楚。

其實,只有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腦質本身受病毒破壞纔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家長不必過於驚慌。

感冒

小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系由各種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俗稱“感冒”,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該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別突出,即按該炎症處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急性上感主要用於上呼吸道局部感染定位並不確切者。鼻咽部感染常出現併發症,累及鄰近器官如喉、氣管、支氣管、肺、口腔、鼻竇、中耳、眼及頸部淋巴結等,有時鼻咽部症狀已經好轉或消失,而其併發症可以遷延或加重。

臨牀表現

由於年齡大小、體質強弱及病變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緩急、輕重程度也不同。年長兒症狀較輕,嬰幼兒則較重。

1.一般類型上感

(1)症狀①局部症狀 鼻塞、流涕、噴嚏、乾咳、咽部不適和咽痛等,多於3~4天內自然痊癒。②全身症狀 發熱、煩躁不安、頭痛、全身不適、乏力等。部分患兒有食慾不振、嘔吐、腹瀉、腹痛等消化道症狀。腹痛多爲臍周陣發性疼痛,無壓痛,可能爲腸痙攣所致;如腹痛持續存在,多爲併發急性腸繫膜淋巴結炎。

嬰幼兒起病急,全身症狀爲主,局部症狀較輕。多有發熱,體溫可高達39℃~40℃,熱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熱引起驚厥。年長兒以局部症狀爲主,全身症狀較輕,可僅輕度發熱。

(2)體徵 體檢可見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有時可見下頜和頸淋巴結腫大。肺部聽診一般正常。腸道病毒感染者可見不同形態的皮疹。

2.兩種特殊類型上感

(1)皰疹性咽峽 炎病原體爲柯薩奇A組病毒。好發於夏秋季。起病急驟,臨牀表現爲高熱、咽痛、流涎、厭食、嘔吐等。體檢可發現咽部充血,在咽齶弓、軟齶、懸雍垂的黏膜上可見數個至十數個2~4mm大小灰白色的皰疹,周圍有紅暈,1~2日後破潰形成小潰瘍,皰疹也可發生於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爲1周左右。

(2)咽結合膜熱 以發熱、咽炎、結膜炎爲特徵。病原體爲腺病毒3、7型。好發於春夏季,散發或發生小流行。臨牀表現爲高熱、咽痛、眼部刺痛,有時伴消化道症狀。體檢發現咽部充血、可見白色點塊狀分泌物,周邊無紅暈,易於剝離;一側或雙側濾泡性眼結合膜炎,可伴球結合膜出血;頸及耳後淋巴結增大。病程1~2周。

3.併發症

以嬰幼兒多見,可引起中耳炎、鼻竇炎、咽後壁膿腫、扁桃體周圍膿腫、頸淋巴結炎、喉炎、支氣管炎及肺炎等。年長兒若患A組溶血性鏈球菌咽峽炎可引起急性腎小球腎炎和風溼熱。

預防

主要靠加強體格鍛鍊以增強抵抗力;提倡母乳餵養;防治佝僂病及營養不良;避免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咳嗽

咳嗽是一種防禦性反射運動,可以阻止異物吸入,防止支氣管分泌物的積聚,清除分泌物避免呼吸道繼發感染。任何病因引起呼吸道急、慢性炎症均可引起咳嗽。根據病程可分爲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

臨牀表現

1.特異性咳嗽

指咳嗽伴有能夠提示特異性病因的其他症狀或體徵,即咳嗽是這些診斷明確的疾病的症狀之一。例如咳嗽伴隨呼氣性呼吸困難、聽診有呼氣相延長或哮鳴音者,往往提示胸內氣道病變如氣管支氣管炎、哮喘、先天性氣道發育異常(如管支氣管軟化)等;伴隨呼吸急促、缺氧或發紺者提示肺部炎症;伴隨生長髮育障礙、杵狀指(趾)者往往提示嚴重慢性肺部疾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等;伴隨有膿痰者提示肺部炎症、支氣管擴張等;伴隨咯血者提示嚴重肺部感染、肺部血管性疾病、肺含鐵血黃素沉着症或支氣管擴張等。

2.非特異性咳嗽

指咳嗽爲主要或惟一表現,胸X線片未見異常的慢性咳嗽。目前臨牀上的慢性咳嗽主要就是指這一類咳嗽,又稱“狹義的慢性咳嗽”。兒童非特異性咳嗽的原因具有年齡特點,需要仔細的系統評估、詳盡的病史詢問和體格檢查對這類患兒需要作胸X線片檢查,年齡適宜者應作肺通氣功能檢查。

治療

兒童慢性咳嗽的處理原則是明確病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如病因不明,可進行經驗性對症治療以期達到有效控制;如果治療後咳嗽症狀沒有緩解,應重新評估。鎮咳藥物不宜應用於嬰兒。

1.藥物治療

(1)祛痰藥物 慢性咳嗽如伴有痰,應以祛痰爲原則,不能單純止咳,以免加重或導致氣道阻塞,可以選用N-乙酚半胱氨酸、鹽酸氨澳索、愈創木酚甘油醚和中藥祛痰劑等。

(2)抗組胺藥物 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嗦等。

(3)抗菌藥物 明確爲細菌或肺炎支原體、衣原體病原感染的慢性咳嗽者可考慮使用抗菌藥物。肺炎支原體或衣原體感染者可選擇大環內醋類抗生素,包括紅黴素、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等。其他病原菌感染在初始經驗治療後,如需調整抗生素,應按藥敏試驗結果選用。

(4)平喘抗炎藥物 包括糖皮質激素、β2受體激動劑、M受體阻斷劑、白三烯受體拮抗劑、茶鹼等藥物。主要用於CVA、EB、過敏性鼻炎等的針對性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2~4周後要再評估。感染後咳嗽一般可自行緩解,對症狀嚴重者可考慮短期使用吸入或口服糖皮質激素、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或M受體阻斷劑。

(5)消化系統藥物 主張使用H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和促胃動力藥如多潘立酮等。

(6)鎮咳藥物 慢性咳嗽尤其在未明確病因前不主張使用鎮咳藥,且該類藥物的使用與一些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關,美國兒科學會警示,可待因禁用於治療各種類型的咳嗽。非那根的鎮靜作用有可能誤導家長,應用該藥減少孩子的吵鬧而忽視了該藥的不良反應,包括煩躁、幻覺、肌張力異常,甚至呼吸暫停、嬰兒猝死。不良反應在嬰兒中表現明顯,致WHO提出警告:非那根禁用於2歲以下兒童,禁止作爲鎮咳藥物。

2.非藥物治療

注意去除或避免誘發、加重咳嗽的因素。避免接觸過敏原、受涼、煙霧的環境;對鼻竇炎可進行鼻腔灌洗、選用減充血藥;體位變化,改變食物性狀,少量多餐等對GERC有效;對氣道異物者則應及時取出異物;藥物誘發性咳嗽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停藥;對心因性咳嗽則可給予心理療法;及時接種疫苗,預防呼吸道傳染病和呼吸道感染。

上火/便祕

兒童便祕是一種常見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便祕經過調理可以痊癒;一類爲先天性腸道畸形導致,一般的調理是不能痊癒的。

預防

1、準備的飯食要少,要養成孩子每頓吃飯必吃完的好習慣

2、少食多餐,慎選優質點心

3、巧妙補充纖維質

4、適當運動

5、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6、注意孩子的口腔衛生

兒童體質與成人不同,區分寶寶上火和消化引起的排便困難很重要。合理的膳食和生活對預防和改善寶寶上火很有必要。有時因乳食搭配失調、餵養不科學等諸多原因,會引起消化不良、回乳、腹脹、厭食、小便短赤、便幹或便祕、眼屎多、口乾口臭等現象,民間俗稱寶寶“上火”了。

解決方法

1、去火藥

寶寶的身體機能還沒發育完善,上火生病不能自我調節,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引起寶寶抵抗力下降,導致咽喉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更嚴重的疾病。在選用去火藥品的時候,需要選擇可靠的寶寶專用去火藥品山楂、稻芽消食健脾、幫助消化,防止寶寶食積發熱;薏苡仁清熱利溼,淡竹葉清心火利小便,熱從便出。

2、母乳

寶寶出生後最好給予母乳餵養並保證充足的母乳量,因爲母乳中含有低聚糖和豐富的營養,不會讓寶寶上火。

3、調理上火

由於寶寶的腸胃較難消化過剩營養,寶寶上火是較常見的現象,可嘗試使用天然植物製成的清火產品,科學配比,達到“一清二潤三舒暢”的去火效果。

4、輔食

人工餵養的寶寶,配方奶粉最好選擇接近母乳成分的。寶寶3個月後,可在奶粉中加入少量奶糕,並喂些果汁;如果寶寶出現便祕症狀,媽媽可將奶粉衝稀些,或按量加入清火產品;即每100毫升牛奶加10克糖。寶寶6個月後,媽媽可以煮胡蘿蔔粥、菜粥給寶寶吃,因爲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纖維素可促進腸蠕動增加。

鵝口瘡

鵝口瘡是兒童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這種疾病因爲常常在口腔裏發生白色的假膜,有時這種假膜白得象一片雪一樣。所以又稱爲雪口病,常多見於嬰幼兒。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表現爲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這種真菌有時也可在口腔中找到當嬰兒營養不良、口腔不清潔或身體衰弱時可以發病,亦可發生在體弱的成年中。新生兒多由產道感染,或因哺乳奶頭不潔或餵養者手指的污染傳播。

寶寶患了鵝口瘡通常會感到口腔不適,有時會感到疼痛,多半寶寶會因此減少吃奶;鵝口瘡還會造成寶寶吃奶時呼吸量不夠,使寶寶營養攝入不夠,出現營養缺乏症。

鵝口瘡症狀

任何年齡都可出現鵝口瘡,但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鵝口瘡症狀主要表現爲: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齶或脣內粘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齶及口脣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爲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嚥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粘膜皮膚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

鵝口瘡最佳治療方法

1、用藥治療

(1)局部用藥

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局部用藥鵝口瘡比較容易治療,可用制黴菌素研成末與魚肝油滴劑調勻,塗搽在創面上,每4小時用藥一次,療效顯著。

(2)全身用藥

症狀嚴重的寶寶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藥物,如制黴菌素或克黴唑等,進行綜合治療。

用棉花千蘸些制黴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開水中含20萬單位制黴菌素)塗在口腔患處,或用1%龍膽紫塗口腔;或用2—3%碳酸氫鈉(小蘇打)溶液洗口腔;或塗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藥物每天可塗3—4次。

吃奶後用1%龍膽紫溶液滴於新生兒的舌下,讓其舌頭活動而轉塗到整個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時補充複合維生素B和維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壓碎成粉,加水溶解後喂。

(3)媽媽飲食

哺乳媽媽的飲食清淡,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品。一次餵乳不宜過飽,便祕者可喂服青菜湯。小兒奶瓶、奶頭、餐具應經常清潔消毒。

2、按摩治療

(1)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

(2)清肝經300次,清心經300次,揉小天心50次。

(3)患兒俯臥,家長以手掌蘸少許麻油,沿脊柱兩側以小魚際着力上下推擦背、腰部,以熱爲度。

(4)清胃經50次,揉板門50次,然後,從橫紋推向板門20次。

(5)按揉大椎穴1分鐘。

如何預防小兒鵝口瘡

新生兒鵝口瘡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只要注意口腔護理,每次餵奶後再喂幾口溫開水,可衝去留在口腔內的奶汁,這樣黴菌就不會生長了,此外,於每次餵奶前,先將奶頭揩淨,雙手也要洗乾淨。新生兒所用食具,應煮沸消毒後纔可使用。

1、產婦有陰道黴菌病的要積極治療,切斷傳染途徑。

2、嬰幼兒進食的餐具清洗乾淨後再蒸10-15分鐘。

3、哺乳期的母親在餵奶前應用溫水清洗乳暈;而且應經常洗澡、換內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時要先洗手。

4、對於嬰幼兒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曬;寶寶的洗漱用具儘量和家長的分開,並定期消毒。

5、幼兒應經常性地進行一些戶外活動,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6、在幼兒園過集體生活的嬰幼兒,用具一定要分開,不可混用。

7、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抗生素。

寶寶鼻塞

寶寶鼻塞的原因

1、免疫功能不健全:寶寶剛出生,身體還沒適應,抵抗力差,免疫功能不健全。一旦不注意保暖,會容易患上感冒等疾病。

2、生理構造因素:新生寶寶的上頜骨和顱骨發育不全,鼻和鼻腔相對短小;鼻腔內鼻毛稀少;鼻腔粘膜柔嫩,血管、淋巴組織相對成人較豐富等。一旦遇到寒冷空氣和含菌量較多的氣流,都可直接刺激鼻咽部,使鼻咽部血管粘膜充血腫脹,鼻腔分泌物增多並結痂,使原來已經狹小的鼻腔更加狹窄,甚至閉塞,進而使氧氣的吸入量減少,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3、疾病因素:新生兒鼻塞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其次,鼻腔本身的疾患如鼻息肉、鼻中隔彎曲、鼻腔異物或腫瘤等都可使寶寶鼻塞。此外,某些過敏反應也可引起鼻塞。

4、藥物因素:某些藥物也可以引起鼻粘膜的充血腫脹而導致鼻塞,如孕媽服用降壓藥利血平,都可引起新生寶寶鼻塞。

5、鼻內有異物:對於小嬰兒來說,他們的鼻腔短,鼻孔狹窄而且毛細血管豐富,如果經常處於灰塵較多而且比較乾燥的環境內,就會加速鼻內異物的增加並且變幹,引起鼻內的不適。

寶寶鼻塞快速處理方法

對於不同的鼻塞類型有不同的快速處理方法,具體如下:

感冒鼻塞

用溫溼毛巾放在寶寶的鼻部進行熱敷(不能太燙),每天兩次,每次15分鐘左右。

急性鼻竇炎鼻塞

1、若寶寶患了上感,應積極進行治療。

2、一旦得了急性鼻竇炎,及時帶寶寶到耳鼻喉科看醫生,在醫生指導下合理選用抗菌素,以徹底治癒,防止復發。

3、寶寶鼻塞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謹慎使用0.5%麻黃素呋喃西林滴劑,在吃奶前10~15分鐘每側鼻孔滴一滴,一般幾分鐘就能夠起作用。但麻黃素對小寶寶有副作用,不適宜過多或長期使用,以免引起萎縮性鼻炎,影響鼻的嗅覺靈敏度。

鼻痂阻塞

1、及時爲寶寶清除鼻腔分泌物,如較多,可使用吸鼻器吸除。

2、清除鼻痂時忌用手摳寶寶的鼻子,以免損傷嫩弱的鼻腔黏膜,引起出血和感染。

異物堵塞

爸媽應注意觀察寶寶的呼吸情況,一旦發現寶寶有一側發生鼻堵現象,或不明原因的流膿鼻涕、有臭味時,要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存在於乳和乳製品當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有些人產生乳糖不耐受的原因是其機體內缺乏乳糖酶。正是由於缺乏乳糖酶,人吃進去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單糖(葡萄糖和半乳糖)而吸收入體內,從而導致出現腹痛、腹脹等一系列的症狀,這樣的病症,我們稱之爲乳糖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

人體吃進去的乳糖,當它進入結腸時,可以被細菌發酵而生成一些短鏈有機酸(例如醋酸、丙酸和丁酸等),以及甲烷、二氧化碳等氣體。在人體內,乳糖發酵的過程還會可以引起腹痛、腸鳴、腹瀉等一系列的症狀,這一現象,在醫學上就稱爲乳糖不耐受。

在醫學上,乳糖酶缺乏可以分爲以下3種類型:

1、先天性乳糖酶缺乏。這是因爲某些人機體染色體上的隱性基因所致,一般來說,這一種類型在臨牀上比較少見。

2、繼發性乳糖酶缺乏。這種情況就是指因爲某些原因所導致的小腸腸粘膜上皮的損傷,從而致使人出現暫時性的乳糖酶活性低下。導致以上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它包括感染性腹瀉、乳糜瀉、侷限性迴腸炎、營養不良和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

3、原發性乳糖酶缺乏(也稱爲成人型乳糖酶缺乏),這是由於乳糖酶活性隨着人的年齡增長而逐漸下降所引起的,也是臨牀上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它的發生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在嬰兒斷奶後就開始出現。在我國,比較多見於7-8歲這一年齡段的人羣。

乳糖不耐受的症狀

乳糖不耐症的主要表現爲一些胃腸道症狀,有腹部緊張、腸鳴、腹痛、排氣和腹瀉等症狀。如出現這些症狀都是乳糖不耐受症的表現之一,但患有乳糖不耐的個體症狀差異很大,而嚴重的乳糖不耐受多於攝入一定量乳糖後30min至數小時內發生。

乳糖不耐症對嬰幼兒影響較大,並會同時伴有尿布疹、嘔吐、生長髮育遲緩等,成人有時伴噁心反應。不耐受症狀的多少和嚴重程度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小腸內乳糖酶活性、攝入的乳糖量以及是否同時攝入其它類食品等。

如果寶寶患乳糖不耐受,可能會在喝母乳或吃其他乳製品(例如開始吃輔食後吃的奶酪或酸奶)之後30分鐘至兩小時之間出現腹瀉、腹部痙攣、腹脹或放屁等現象。需要注意的是,寶寶在1歲之前不應該喝鮮牛奶。

乳糖不耐受怎麼辦

面對寶寶乳糖不耐受怎麼辦的問題,專家建議媽媽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少量多次

各種各樣的乳製品中所含有的成分對於寶寶而言是非常重要以及必要的營養物質,而患有乳糖不耐受的寶寶卻因此而出現有腹瀉、過敏等症狀。對於這部分寶寶而言,媽媽在哺乳的時候應該選擇少量多次的方法,這樣可以讓寶寶逐漸的適應各種乳製品,從而改善乳糖不耐受的情況。所謂乳糖不耐受是乳糖酶缺乏個體所致,只要每次採用少量乳類的餵養方式,寶寶便不會再出現不耐受症狀。

研究中發現,少量多次食用可減輕乳糖不耐受反應,每次的食用量不能超過250ml。而且每次每次飲牛奶時,媽媽都應該掌握合理的間隔時間和每日攝入總奶量,這樣寶寶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就能得到更好的緩解了。

2、不宜空腹飲奶

媽媽要特別的注意,如果寶寶存在有乳糖不耐受,在哺乳時就要特別注意選擇時間了。一般情況下,專家不建議媽媽在寶寶空腹的時候喝奶,因爲這樣會導致乳糖不耐受的症狀更加嚴重。寶寶喝奶的時間最好是在進食其它食物的同時飲用,例如乳製品與肉類和含脂肪的食物同時食用,這樣可減輕或不出現乳糖不耐受症狀。但是在喝乳製品時,媽媽千萬不要讓寶寶吃太多過於油膩的食物,否則的話不但會導致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出現,同時還有可能會誘發腹瀉。

3、喝羊奶

有乳糖不耐受等情況的寶寶,在喝奶的時候要注意,應該儘量的不喝牛奶、母乳等飲品。這類乳製品中的乳糖非常豐富,對於乳糖不耐受的寶寶而言是非常不適合的。因此媽媽在選擇乳製品的時候要特別的注意,應該讓寶寶慢慢的熟悉乳製品中的乳糖,這樣才能慢慢的適應牛奶以及母乳。因此針對嬰兒的消化系統,專家建議媽媽給寶寶喝羊奶。而且羊奶相對牛奶更養胃,並且其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物質也比牛奶要高,因此更適合乳糖不耐受的寶寶飲用。面對寶寶乳糖不耐受怎麼辦的問題,羊肉也是不錯的選擇。

4、發酵乳代替

有乳糖不耐受情況的寶寶可以暫時不喝鮮乳,這個時候可以用發酵乳來代替平時常喝的鮮乳,比如像酸奶。發酵乳中的乳糖已有20%-30%被降解,寶寶飲用不但不會出現乳糖不耐受的情況,同時還非常利於消化以及吸收。食用酸奶還能改善乳糖消化不良和乳糖不耐受,同時食用也非常方便。

對於寶寶乳糖不耐受怎麼辦的問題,專家還特別提醒,在平時生活中應該隨時觀察寶寶的反應,如果症狀較輕的話媽媽可以採用少量多次的方法。

嬰兒常見皮膚病 溼疹

嬰兒溼疹,中醫稱之爲“奶癬”或“胎斂瘡”,是有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皮膚炎症,爲嬰兒時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皮損爲由丘皰疹爲主的多形性損害,有滲出傾向,反覆發作,急、慢性期重疊交替,伴劇烈瘙癢,病因常難以確定。本病發病無明顯季節性,但冬季常易復發,可泛發或侷限,由於病變在表皮,愈後一般不留瘢痕。

臨牀表現

起病大多在生後1~3個月,6個月後逐漸減輕,1歲半後大多數患兒自愈。一部分患兒延至幼兒或兒童期。

病情輕重不一,皮疹多見於頭面部,逐漸蔓延至頸部、肩部、軀幹、四肢。皮損呈多形性,初起時爲紅斑或紅丘疹,隨着病情進展可逐漸增多,病出現丘皰疹、小水皰、糜爛、結痂等,時好時壞,反覆發作。有奇癢,患兒夜間哭鬧,躁動不安。可因搔抓而繼發感染,引起局部淋巴結腫大,極少數患兒可發生全身感染。

1.臨牀分期

(1)急性期 起病急,皮膚表現爲多數羣集的小紅丘疹及紅斑,基底水腫,很快變成丘皰疹及小水皰,水皰破潰後糜爛,有明顯的黃色滲液或黃白色漿液性結痂,厚薄不一,外圍可見散在小丘疹。面部皮膚可有潮紅及腫脹。腋下、腹股溝等部位常合併擦爛。破潰可能繼發感染。患兒癢感明顯,煩躁不安。

(2)亞急性期 因治療不當由急性期溼疹演變而來。滲出紅腫,結痂逐漸減輕,皮損以小丘疹爲主,可有白色鱗屑,殘留少許丘皰疹及糜爛面。癢感稍減

(3)慢性期 由急性、亞急性期演變而來,也可一開始就是慢性期表現。反覆發作,多見於1歲以上嬰幼兒。以皮膚粗糙、肥厚、丘疹、鱗屑及色素沉着爲主要臨牀表現。多分佈在四肢,在一定誘因下,可急性發作,明顯瘙癢。

2.臨牀分型

(1)脂溢型 多見於1~3個月嬰兒。患兒前額、頰部和眉間皮膚潮紅,被覆黃色油膩性鱗屑,頭頂可有較厚的黃色液痂。嚴重時,頦下、後頸、腋及腹股溝可有擦爛、潮紅及滲出。

(2)滲出型 多見於3~6個月嬰兒,尤其是肥胖的嬰兒。患兒雙側面頰可見對稱性小米粒大小紅色丘疹,間有小水皰和紅斑,底部水腫,片狀糜爛,有黃色漿液滲出。

(3)乾燥型 多見於6個月~1歲嬰兒。皮損表現爲丘疹、紅腫、硬性糠皮樣鱗屑及結痂,常見於面部、軀幹和四肢側伸面。

預防護理

1.患兒應該每天洗澡,保持皮膚清潔和溼潤,但是水溫不能過高,儘量少用化學洗浴用品,忌用刺激性強的外用藥。痂皮較厚者,宜先用消毒麻油溼潤,再擦掉痂皮,切勿硬性剝除。

2.儘量避免搔抓和摩擦,衣着宜寬鬆,不宜太厚,穿棉質衣物,避免接觸毛織、化纖衣物。

3.母乳餵養者,母親不宜食辛辣、燥熱、魚腥、牛羊肉等發物;患兒忌添加蝦、蟹、魚等易過敏食物。

尿布疹

嬰兒的皮膚非常柔嫩,角質層薄,對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耐受力差,對於臀部尿布區皮膚清洗不當、不及時更換尿片、反覆腹瀉、過敏體質嬰兒,若稍有不慎,稚嫩的皮膚就會發紅、破皮。如果護理好,一般2~3天可好轉。反之容易發生細菌或真菌感染,給寶寶的生活帶來不利影響。

治療

1.出現紅屁屁時我們要注意勤換尿布。

2.寶寶大小便後用溫水由前向後將臀部及會陰部輕輕擦洗乾淨;切不可用毛巾來回擦,這樣纔不會將細菌從肛門轉移到生殖器;勿太用力,以免破壞角質層;再用幹棉布或柔軟紙巾吸乾水分;夏季室溫高時可使患處暴露於空氣中,多曬日光或照燈光使局部蒸發、乾燥;也可使用家庭吹風機開到“暖風”檔,距皮膚15-20釐米給患處吹風,每次約5分鐘,暖風有利於局部皮膚的癒合。

3.待皮膚乾燥後再塗護臀霜或消毒過的茶油、植物油、紫草加香油;不能用肥皂清洗及擦爽身粉,因肥皂屬鹼性易破壞皮膚表層的酸性脂質膜,而爽身粉屬粉劑,吸水後形成細小顆粒,更容易摩擦損傷寶寶的嬌嫩皮膚。

4.平時注意保持臀部的清潔乾燥,小屁股不紅時,可塗上薄薄一層嬰兒爽身粉。

過敏

常見的兒童皮膚過敏有接觸性過敏性皮炎和光敏性皮炎,接觸性過敏性皮炎是由於皮膚或粘膜接觸致敏物質,在接觸部位所發生的急性或慢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表現爲與光敏性物質或苭物接觸,再受到了紫外線照射 後,會在十二小時內出現紅斑,有腫脹感,可能會有水泡出現。

兒童皮膚過敏現象比成人更常見,這是因爲寶寶的皮膚比成人更加嬌嫩,所以,更容易出現皮膚過敏、皮膚乾燥等各種狀況。

治療方法

控制環境

嬰兒皮膚過敏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避免與過敏原接觸、遠離過敏原,這樣患者過敏體質就不會接觸過敏原,從而也不會激發機體對過敏物質做出強烈的反應,誘發過敏。

改善過敏體質

(1)有過敏體質的人身體內的免疫球蛋白IgE(介導過敏反應的抗體)比正常人多,患者一旦遇到過敏原,機體就會做出反應,是免疫球蛋白和過敏原物質發生反應,從而導致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到相應的組織,從而引發過敏。

(2)成常人輔助性T細胞1和輔助性T細胞2有一定的比例,在人體循環系統中起到調節人體免疫系統平衡。 (3)正常人體內的胃腸道有多種消化酶,是進入胃腸道的蛋白質性食物徹底消化吸收。

(4)過敏體質是可以遺傳的,增強免疫系統,改善以上症狀就是改善過敏體會,杜絕過敏。

預防措施

1、飲食保健

要消除嬰兒皮膚過敏最好是餵母乳,母乳餵養能大幅降低過敏產生。母乳餵養最好堅持至六個月。一般寶寶在四個月左右添加輔食,寶寶皮膚過敏六個月後才能添加。如果六個月大時腸道的吸收仍不穩定,容易嘔吐,則添加輔食時間還要延長。另外嬰幼兒飲食以清淡爲好,調味料及色素儘量減少。

2、減少臥室的塵埃

要消除嬰兒皮膚過敏減要少臥室的塵埃,室內環境保持清潔,勤用溼布擦拭,勤換洗兒童用的被單被套、枕套等用品。以免兒童皮膚過敏的發生。

3、部分水解蛋白奶粉預防奶粉過敏

部分水解配方奶粉如雅培親護因爲它的低致敏性,可以作爲預防奶粉過敏使用,與普通的配方奶粉相比不容易導致奶粉過敏。

4、控制環境的溼度

潮溼的環境細菌容易滋生,以環境溼度50%爲宜。

痱子

痱子是因爲高溫悶熱環境中,皮膚出汗過多又不能很快蒸發,導致排汗的皮膚出口阻塞,汗管內的汗液不能往外排,只能滲入周圍組織,引起皮膚炎症。

臨牀表現

痱子一般長在出汗多的部位,比如頭皮、前額、胸壁、背部。有時候是針尖至針頭大小的半透明淺表性小水皰,我們稱之“白痱”;有時候是圓而尖形的針頭大小的密集丘疹或丘皰疹,周圍圍繞着紅暈,我們稱之爲“紅痱”;有時候是密集頂端有針頭大小淺表膿皰的丘疹,我們稱之“膿痱”;反覆發生的紅痱,會發展爲深在的、隨着出汗而增大的丘皰疹,我們稱之“深在性痱子。”

預防

1.給寶寶一個涼爽的環境,減少出汗

(1)外出活動的時間儘量選擇在上午十點以前或下午四五點以後。

(2)室內溫度也特別高的時候,開上空調或風扇,降低環境的溫度並增加空氣的流動。

(3)不要長時間的抱着我們的寶寶,因爲兩個人緊密的靠在一起實在是太熱了。

(4)寶寶睡覺的時候,經常給他翻身。

2.保持皮膚乾燥,減少皮膚的炎症

(1)給寶寶穿寬鬆和吸汗的衣服,有利於衣服和皮膚之間空氣的流動,有利於汗液的蒸發;吸汗的布料有助於保持皮膚乾燥。

(2)勤洗澡,保持皮膚的清潔,減少皮膚表面上的細菌,以減少皮膚炎症的發生。

(3)如果寶寶活動後出汗很多,不要馬上給寶寶吹空調或風扇,也不要用涼毛巾給寶寶擦汗。因爲這樣會使張開的毛孔迅速的閉緊,不利於汗液的排出;應該用溫水清潔皮膚。

(4)另外,多吃苦瓜、絲瓜、綠豆、馬齒莧這些清熱的蔬菜也能輔助預防痱子。

小兒蕁麻疹

小兒蕁麻疹,俗稱風疹團,是一種常見的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的過敏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爲皮膚大小不一的紅斑性及侷限性水腫性反應,常伴瘙癢,其基本病變爲皮膚黏膜的毛細血管暫時擴張和滲透性突然增加。本病多數是變態反應所引起,急性大多預後良好。引起蕁麻疹的原因很多,細菌、病毒、寄生蟲都可以成爲過敏原,花粉,灰塵,化學物質,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爲過敏原。慢性蕁麻疹是指風團每週至少發作2次,持續≥6周者。少數慢性蕁麻疹患者也可表現爲間歇性發作。

治療

1.尋找和清除致敏原

治療導致蕁麻疹的疾病,自身免疫性蕁麻疹治療困難,給予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或血漿透析可使症狀緩解。

2.局部塗抹止癢洗劑

如爐甘石洗劑(加入薄荷腦)或氧化鋅洗劑。

3.藥物治療

不同的藥物其最低年齡限制和使用劑量有顯著的差別,應遵循藥物說明書規範使用。在治療無效的患兒中,可聯合第一代(晚上使用)和第二代(白天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但要注意避免給學齡期患兒使用鎮靜類抗組胺藥。

4.對症治療

出現支氣管痙攣或喉頭水腫的患兒可用1∶1000腎上腺素液皮下注射。

5.脫敏治療

對常規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的慢性蕁麻疹,可根據變應原皮試結果,給予相應脫敏治療,往往可取得一定療效。

預防

1.注重飲食

蕁麻疹的發病與飲食有一定的關係,某些食物可能是誘因。例如魚蝦海鮮,含有人工色素、防腐劑、酵母菌等人工添加劑的罐頭、醃臘食品、飲料等都可誘發蕁麻疹。另外,過於酸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也會降低胃腸道的消化功能,使食物殘渣在腸道內滯留的時間過長,因而產生蛋白腖和多肽,增加機體過敏的機率。

2.注意衛生

家庭防蟎很重要;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孩子接觸花粉類物質,避免在樹底、草叢等處活動。

3.注意天氣變化

做好保暖工作,以免引起寒冷性蕁麻疹;蕁麻症患兒應穿着寬鬆透氣的衣物,以免對患處造成刺激。

4.注意藥物

有些藥物可以引起蕁麻疹,如青黴素、四環素、氯黴素、鏈黴素、磺胺類藥物、多粘黴素等抗生素,安乃近、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劑等等。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如出現過敏症狀應該立即停止使用,並積及時的採用蕁麻疹組合療法進行治療。

5.注意休息

保證充足的睡眠,生活規律,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嬰兒特殊疾病 喉梗阻

喉阻塞是喉部或鄰近器官的病變使喉部氣道變窄以致發生呼吸困難。其爲一組症候羣。由於喉阻塞可引起缺氧,如處理不及時可引起窒息,危及病人生命。根據發病急、緩將喉阻塞分爲急性和慢性兩類。

臨牀表現

1.吸氣性呼吸困難

當聲門變窄時,吸入的氣流將聲帶推向下方,使兩側聲帶遊離緣彼此靠近,故聲門更爲狹小而出現吸氣困難。

2.吸氣性喉鳴

聲門下黏膜腫脹時,可產生犬吠樣咳嗽。

3.吸氣性軟組織凹陷

由於用力吸氣時胸腔內產生負壓,使胸壁的軟組織內陷而出現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上腹部等處的吸氣性凹陷現象。

4.聲音嘶啞

病變在聲帶處,由於聲帶活動障礙而發生嘶啞症狀。

5.根據病情輕重,喉阻塞可分爲四度

(1)一度 平靜時無症狀,哭鬧,活動時有輕度吸氣性困難。

(2)二度 安靜時有輕度吸氣性呼吸困難,活動時加重,但不影響睡眠和進食,缺氧症狀不明顯。

(3)三度 吸氣期呼吸困難明顯,喉鳴聲較響,胸骨上窩、鎖骨上窩等外軟組織吸氣期凹陷明顯。因缺氧而出現煩躁不安、難以入睡、不願進食。患者脈搏加快,血壓升高,心跳強而有力,即循環系統代償功能尚好。

(4)四度 呼吸極度困難。由於嚴重缺氧和體內二氧化碳積聚,患者坐臥不安,出冷汗、面色蒼白或發紺,大小便失禁,脈搏細弱,心律不齊,血壓下降。如不及時搶救,可因窒息及心力衰竭而死亡。

治療

喉阻塞能危及生命,必須積極處理。應按呼吸困難的程度和原因,採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1.一度

由喉部炎症引起者,應及時使用激素加抗生素,配合蒸氣吸入或霧化吸入等。

2.二度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作好氣管切開術的準備工作。如爲異物,應立即取出;如爲腫瘤,可考慮氣管切開。

3.三度

如爲異物應及時取出,如爲急性炎症,可先試用藥物治療,若觀察未見好轉或阻塞時間較長,應及早施行氣管切開。因腫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喉阻塞,宜先行氣管切開,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再根據病因,給予其他治療。

4.四度

行緊急搶救手術。利用麻醉喉鏡引導進行氣管插管,或插入氣管鏡解救呼吸或行環甲膜切開。待呼吸困難緩解後再作常規氣管切開術,然後再尋找病因進一步治療。

嬰兒腸套疊

腸套疊就是一段腸子套入相鄰的一段腸子裏,造成腸道梗阻而不通暢。

理論上任何部位都可發生,但大多發生在小腸末端和大腸起始部,也就是說小腸和大腸連接的部位。它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症。如果腸管套疊1—2天,套入的腸管血液循環受阻,並隨着腸蠕動腸管越套越緊,從而發生缺血性壞死、穿孔,危及寶寶的生命。

嬰兒臍疝

嬰兒臍疝的症狀

多發生在臍帶脫落後的數天和數週的嬰兒,此時臍帶的切斷處已有上皮形成,因此,疝的表面有皮膚覆蓋。主要表現在臍部有腫物突出,哭鬧時腫物增大,皮膚緊張很薄呈微青色,安靜平臥或睡眠時腫物縮小消失。

臍部留有鬆弛的皺褶,用手指將疝內容還納後,往往可以聽到氣過水音,並且可以觸到組織堅硬的臍環,以手指深入臍孔內,可估計到臍環的直徑,當小兒咳嗽、哭鬧、用力時手指可有衝擊感。

臍部有可復性腫物,哭鬧時脹滿,安靜時消失,即可診斷。

嬰兒猝死綜合徵

嬰兒猝死綜合徵是1歲以下嬰兒死亡的首要原因。嬰兒猝死綜合徵很難掌握,因爲它不是某種單純的疾病,而是用來表述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並經全面醫學調查和法律調查(包括屍體解剖)都無法確定死因的現象。嬰兒猝死通常沒有任何徵兆就突然發生,給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打擊。

嬰兒猝死還被稱爲“搖籃死”,因爲大部分猝死發生在寶寶入睡期間,通常在晚上10點到早上10點。

但嬰兒猝死也不只發生在夜間。如果你把寶寶送到託嬰機構,那麼就需要非常注意了。根據2000年發表在美國《兒科學》(Pediatrics)期刊上的一項研究,20%的嬰兒猝死發生在託嬰機構。如果考慮到寶寶日託時比在家時睡覺的時間少很多,這個數字就會高得驚人了。所以,你一定要確保託嬰機構會讓寶寶在睡覺時仰臥,並且要按照安全的睡眠指導來操作。

如何防止嬰兒猝死綜合徵

沒有什麼萬全的方法能杜絕嬰兒猝死的發生,但你可以做以下幾點以大大降低你的寶寶發生猝死的風險:

1、讓你的寶寶仰臥睡覺

這是保護你的寶寶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從1994年美國兒科學會、美國公共健康服務部、美國嬰兒猝死綜合徵聯合會、嬰兒猝死綜合徵(SIDS)與嬰兒死亡率項目協會共同發起仰臥睡覺”運動以來,嬰兒猝死綜合徵的發生率已經下降了40%。你要確保其他人比如親戚、保姆都知道不能讓你的寶寶趴着睡。

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側臥睡也不安全。事實上,你的寶寶側臥睡發生猝死的機率是仰臥睡的兩倍。這是因爲如果你讓寶寶側臥睡,他會很容易翻身變成趴着睡。當然,到你的寶寶五六個月大時,他自己就能向兩側翻身,這時候,你想讓他保持仰臥睡就不容易了。到了這個階段,寶寶發生嬰兒猝死的風險也開始下降,所以你只要儘可能讓寶寶仰躺就可以了,不必擔心他自己會翻身的問題。

但要記住,如果總是讓寶寶仰臥睡覺,有可能會造成寶寶頭後部或側部有地方被壓扁平,稱爲偏頭或平頭綜合徵。你可以學習讓寶寶睡覺時如何在牀上放置寶寶來避免出現偏頭,如果你對寶寶的睡覺姿勢還有疑問,就請教醫生或護士吧。另外,不要讓寶寶在汽車安全座椅或嬰兒彈樂椅裏待的時間太長,因爲這也可能會導致偏頭。在寶寶醒着的時候,讓他有足夠的時間趴着,這有助於寶寶的肌肉更好地發育。

2、孕期要注意你自己和肚子裏寶寶的保健

爲了保證寶寶的健康,降低早產兒和低體重兒(這些會增加嬰兒猝死的發生率)的風險,你需要注意孕期保健和營養。在整個懷孕期間,千萬不要抽菸或服用不合規定的藥物。

3、別讓寶寶吸二手菸

讓寶寶周圍的空氣——在家裏、在車上和在其他環境中都是無煙的。如果你覺得你自己沒法戒菸,就到房子外面去抽菸,而且要讓其他家人也這樣做。

4、仔細挑選寶寶的牀上用品

讓你的寶寶睡在穩固、平坦的牀墊上,不要用枕頭,牀單要能繃緊牀墊,別鬆鬆垮垮的。也不要在寶寶的牀上放毛絨玩具或其他軟的東西。如果你一定要給寶寶蓋被子,就用一條薄毯子,只蓋到寶寶胸部,其餘三邊捲到牀墊下。如果你覺得寶寶冷,只要給他穿暖和點的衣服就好了,比如帶腳套的睡衣,或者給他套一件連體衣,放到嬰兒(無袖)睡袋”(一種無袖睡衣,底邊可封口,像個袋子)裏。

5、避免寶寶過熱

要避免寶寶睡覺時過熱,不要把他包得太緊,不要用毯子把寶寶的頭蓋住。寶寶睡覺的房間也不能太暖和,只要穿單衣的成年人覺得舒服的程度就可以。你的寶寶可能發生過熱的信號包括出汗、頭髮潮溼、長痱子、呼吸急促、睡不安穩、發燒等等。

6、避免接觸傳染源

嬰兒猝死有時和呼吸或腸胃感染一併發生。所以最好讓其他人在抱寶寶之前先洗手。還有要儘可能避免寶寶接觸生病的人。

嬰兒捂熱綜合徵

嬰兒捂熱綜合徵又稱悶熱綜合徵、捂被綜合徵、蒙被綜合徵等。這種病主要因爲給孩子過度保暖或捂悶過久而引起。

在家給孩子蓋被過嚴、過厚;居室內溫度過高或在外出時給孩子包裹過多、過緊時均可以發生。多見於1歲以內的嬰兒,未滿月的新生兒尤其多見。一般都發生在寒冷季節,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爲發病高峯期。患兒多數來自農村。大多數孩子起病前身體健康,少數有咳嗽、流涕、發熱、腹瀉等感冒或腸道感染症狀。新生兒或小嬰兒的體表面積相對比成人大,因此,散熱也比成人快,如果捂的過久或保暖過度,孩子身體周圍的溫度會急劇上升,而此時又因包裹太多影響散熱而使機體處於高熱狀態。這時候,人體皮膚上的小血管可出現代償性擴張,以通過皮膚蒸發也就是出汗和呼吸增快來加速散熱,所以孩子會大量出汗,甚至脫水。

嬰兒捂熱綜合徵怎樣救治

降溫

降溫退熱是治療的基本措施。家長應該首先去除捂熱的原因,撤離高溫的環境,讓孩子儘快呼吸到新鮮的空氣,並儘快把孩子送到醫院救治。孩子體溫很高,要迅速降溫。最好採用物理降溫法,如用冰墊、溫水擦浴等,不要用發汗藥,以免出汗過多加重虛脫。給氧迅速給氧是治療的必須手段。給氧可以提高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和血氧含量,改善機體缺氧症狀和呼吸狀態。如有腦水腫出現,應該採取高壓氧治療。

液體療法

液體療法也是搶救治療的一項重要措施。由於患兒高熱大汗後使水液大量丟失,會引起脫水和酸中毒,因此必須積極補充水分,糾正酸中毒。應採用靜脈補液,補充葡萄糖、生理鹽水和碳酸氫鈉。

其他方法

除以上治療措施外,對抽搐的患兒要應用抗驚厥藥,如安定、魯米那、水合氯醛等。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能量合劑和維生素C等藥物,以促進腦功能的恢復。同時要注意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並保證營養的供給。

應該提醒每一位孩子的家長,對孩子切不要包裹得太緊太厚,保暖過度和缺乏新鮮空氣會使孩子發生捂熱綜合徵。這種情況病死率很高,而且即使搶救存活,後遺症也很容易發生。同時也提醒醫務人員,應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及時診斷和處理是降低病死率、減少後遺症發生的關鍵。

嬰兒搖晃症候羣

所謂「嬰兒搖晃症候羣」是指瞬間以不當的方式劇烈搖晃嬰幼兒,或長時間無數次的快速搖晃嬰幼兒,造成其腦部傷害,甚至死亡。目前臨牀病例多發生於0-4歲的嬰兒或幼小兒童,但主要好發對象爲0-8個月大的嬰兒,原因是嬰兒頸部較爲柔軟、脆弱,及其身體比例和大人有差異,嬰兒的頭部比例約佔身長得1/4,且嬰幼兒期腦部發育較快,因此,寶寶頭部的重量也約佔全身重量的1/4,加上嬰幼兒顱底較爲平坦,腦部不易固定,頸部又欠缺支撐力,因此,當大人或外力施予部當激烈搖晃,或是將嬰幼兒背在大人背上,卻疏忽給予他們頸部支撐,都有可能導致嬰幼兒永久性的腦部傷害,產生許多後遺症,造成無法抹滅的遺憾。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

小兒病毒性心肌炎,病毒侵犯心肌,引起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間質性炎症,稱爲病毒性心肌炎。近年來發病逐漸增多,各年齡均發病,但以學齡前及學齡兒童多見,好發於夏、秋季。多數病例在起病前1~2周或同時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的前驅病史。臨牀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僅似“感冒”樣表現,或表現爲乏力、多汗、心悸、胸悶等不適。重者很快出現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嚴重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病若得到及時有效的綜合治療,絕大多數患兒預後良好。

臨牀表現

發病前1~3周內有上呼吸道感染、腹瀉、嘔吐、腹痛、發熱等前驅症狀。隨後出現面色蒼白、乏力、多汗、厭食、胸悶、噁心、嘔吐、上腹部不適;症狀嚴重時可有水腫、氣促、活動受限。突發心力衰竭、肺水腫、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腦綜合徵。

檢查患兒心臟大小正常或增大,心率增快或減慢、心音減弱,第一心音低鈍,頻發早博,甚至胎心音或奔馬律。個別病例心前區可聽到Ⅰ-Ⅲ級收縮期雜音,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積液體徵。

預防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進行預防注射,預防感染;注意防寒保暖:少到人羣密集的場所,防治交叉感染。

嬰幼兒外陰炎

幼女由於其解剖特點爲外陰發育差,不能遮蓋尿道口及陰道前庭,細菌容易侵入,雌激素水平低,陰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桿菌少,易受感染。幼女所患陰道炎多與外陰炎並存。外陰陰道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婦科疾患,因嬰幼兒自訴能力差及家長忽視等因素,常易延誤治療。

臨牀表現

臨牀上常由患兒母親發現尿布或內褲上有膿性分泌物,或小兒排尿時因疼痛哭吵而就診。臨牀症狀主要爲外陰疼痛、癢感、分泌物增多。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有膿性分泌物。內褲上經常有膿性幹痂形成,或有稀水樣的痕跡,外陰發紅、水腫,甚至皮膚剝脫。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現象。嚴重者小陰脣粘連,尿流變細。檢查可發現小陰脣粘連的地方較薄,比較透亮。

預防

嬰兒要保持外陰清潔和乾燥。小嬰兒使用尿布,選擇純棉質地最好,它柔軟、透氣好;不出門的時候最好不用尿不溼。大小便後及時更換尿布,每天堅持清洗外陰1~2次,特別要注意洗淨,並輕輕拭乾陰脣及皮膚皺褶處。儘量不讓孩子在地板上坐臥,儘早不穿開襠褲,不穿緊身褲、化纖的高筒襪;衣服要柔軟、寬鬆、舒適。不能忽視大小便後的清潔,大便後應用清潔的衛生紙,由前方向後方擦拭。此外兒童的浴盆、毛巾等要固定專人專用,避免與大人交叉感染。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