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家長們可能忽略了這種疾病……

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家長們可能忽略了這種疾病……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發育性協調障礙是一種容易忽略,卻對孩子產生終生影響的疾病。

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家長們可能忽略了這種疾病……

唉,太愁了,我寶到現在還沒學會騎自行車!”

“唉,我娃每次走平衡木都會摔,到底是啥原因呀!”

“我家孩子都九歲了,做作業和考試特別慢!”

……

不少寶媽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慢半拍,這可能不是所謂的“有種慢是媽媽覺得你慢”,而可能是發育性協調障礙(DCD)惹的禍!

“發育障礙?那孩子會不會不發育,長不高?”

寶媽們不必擔心,大部分的DCD患兒智力沒有問題,主要表現是比較“笨拙”,幹啥都慢。

有些寶媽又會疑惑,“那我如何判斷我家孩子是‘慢性子’,還是存在發育性協調問題呀?”,不要着急,“界妹”特別邀請了來自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同濟大學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婦幼保健部的花靜主任,逐一解答寶媽們所關心的問題!

“DCD兒童,日常有哪些表現?”

不像是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DCD尚未引起寶媽們的強烈關注,但是它對兒童的影響不容小覷。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流行病學調查,5歲至11歲兒童DCD的患病率爲5%-11%。花靜主任的研究團隊在國內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在中國,8%左右的孩子患有DCD[1, 2]。

DCD是一種以運動能力差爲特徵的神經發育異常,雖然大部分兒童的智力發育水平正常,但仍存在由於動作笨拙、身體平衡及協調能力不足、書寫技能差而影響學習成績、心理問題。

具體而言,DCD主要表現爲動作笨拙、運動技能緩慢和不精確。此外,運動技能缺陷顯著地、持續地干擾了與生理年齡相應的日常生活的活動,以及影響了孩子的學業成績、活動、休閒、玩耍等。

患有DCD的兒童,並非是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慢”表現出的“笨拙”。

當孩子的運動能力發展不足時,主要表現爲手腳笨拙、不會很協調地擺動雙臂跑、走和跑時不容易堅持直線、走平衡木速度慢且搖擺晃動等。

花靜主任表示,“對於學齡期的DCD兒童,一般來我們診室就診時,首先我會讓他做‘金雞獨立’;如果孩子患有較嚴重的DCD,這個動作基本上無法維持1-2秒。”

此外,家長也可以根據一些非常典型的DCD表現進行判斷,例如,孩子吃飯、穿衣服慢,很難學會騎自行車,體育成績差等。這些孩子不僅表現“慢”,而且幼時容易生病。到了小學階段,孩子又會表現爲寫作業特別慢、特別累,總是滿頭大汗,但是質量並不高。

這些均反映了DCD兒童的精細運動能力、手眼協調能力、書寫能力等方面存在缺陷。

此外,大約50%的DCD孩子也會伴發ADHD等發育性疾病,在“笨拙”的同時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其實,對於DCD兒童來說,DCD除了影響他們日常的活動技能、學業表現以外,更嚴重的情況是由這些症狀引發的“後續效應”。例如,有些DCD兒童不容易合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成人期,造成他們社會適應能力差,從而誘發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

“爲啥我的孩子會得發育性疾病?”

國內外已經有文獻報道,DCD受社會經濟因素影響,DCD在早產兒當中發生率比較高[1]。根據調查顯示,在32孕周以前出生的孩子,DCD患病率將增加2倍。

其次,如果準媽媽有高血壓、糖尿病、產期因素、甲狀腺問題、妊娠的合併症和併發症等也會增加DCD的患病率。而對於DCD遺傳方面的相關病因,目前在國際上還沒有定論。

此外,家庭因素也會影響DCD的患病率。例如,室內外的運動空間、家長和孩子的互動等。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對DCD的患病率也有一定影響。

花靜主任表示,DCD在獨生子女家庭的發病率大約爲8.7%,較二孩家庭高。隨着“二孩政策”的推進,相信DCD的患病率將有所下降。

“DCD該怎麼檢查?”

▎DCD能否通過檢查通過影像學手段診斷出來呢?

花靜主任告訴我們,即便是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也不一定能發現DCD兒童的腦部結構存在問題。

▎那應該如何評估DCD呢?

花靜主任介紹道,DCD評估主要包括三個層面:

篩查性評估[3]。近年來,運動協調性障礙問卷(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questionnaire,DCD-Q)是使用最廣泛的兒童運動發育的主觀篩查工具。

診斷性評估[4]。3歲是目前國內診斷髮育性協調障礙的最小年齡段,可以在3歲進行診斷的評估工具便是兒童標準運動協調能力評估測試(Move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MABC-2)。

危險因素評估[5]。包括環境危險因素探討、發育性語用障礙評估、精細運動能力評估等。對於環境危險因素的評估,常用工具是嬰幼兒運動發育支持環境篩查(3-6歲學齡前兒童養育環境篩查)、家庭環境危險因素篩查、幼兒園危險因素篩查。

家長們要記得,DCD的早期發現很重要,如果孩子存在以上可能患DCD的危險因素,再加上出現了DCD的典型症狀表現,請一定要儘早去正規醫院進行相關的檢查和評估,讓孩子及早得到積極有效的治療。

“干預DCD,關鍵要點有哪些?”

如果在患病早期,家庭、學校對孩子進行積極干預,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DCD的症狀表現,甚至是降低DCD的患病率。

DCD的干預包括早期干預和確診後的康復。根據花靜主任團隊2020年發表的DCD診療的最新國際指南(中文翻譯版)顯示[6],一般在5歲左右才能確診DCD,因爲0歲~3歲早期兒童的神經系統不穩定。

但是,如果在5歲前發現“蛛絲馬跡”並進行干預,將明顯改善其症狀表現、預後效果。因此,早期的評估便尤爲重要了,例如採用量化工具(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運動評估量表),以及根據孩子早期的發育情況進行綜合評估和初步干預。

▎家長們如何評估孩子是否以後會有患DCD的風險呢?

通過調查中國1萬多的兒童爬行和走路情況,我們發現根據孩子爬行、走路的早晚情況,或許可以預測孩子是否會發生DCD。所以,寶媽們應該密切關注自家孩子是否是在正常的時期學會了爬行和走路。

此外,寶媽們要早點讓孩子獨立進食,切勿“過度寵愛”。

花靜主任強調,獨立進食既可以用於DCD的評估,也可以用於DCD的干預。與兩歲、三歲後獨立進食的孩子相比,從一歲開始便獨立進食的孩子的DCD患病風險明顯降低。

因此,花靜主任鼓勵家長應在早期開始訓練孩子獨立進食的能力,雖然非常簡單,但是對孩子的協調能力、精細運動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在國際指南的基礎上,花靜主任團隊聯合國內多個學會考慮了中國環境下的一些干預因素,圍繞兒童DCD及青少年成人期DCD的評估、診斷、干預問題制定更適用於中國兒童的診療方案,且後續將對內容進行補充和優化。

小結

花靜主任認爲,DCD是一種容易忽略,卻對孩子產生終生影響的疾病。這也需要引起醫生、家長、學校對該疾病的認識。

尤其是寶媽們,在撫養孩子的同時,需要了解一些孩子各時期正常發育的基礎知識,多關注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爲變化、心理變化。這不僅有利於促進家長和孩子之間更深的友誼,更能及早發現孩子在發育過程中的問題,並及早進行干預,從而改善孩子的疾病預後情況。

參考文獻:

[1]Res Dev Disabil. 2014 Mar;35(3):: 10.1016/.2014.01.001. Epub 2014 Jan 27.

[2]Res Dev Disabil. 2014 Nov;35(11):: 10.1016/.2014.07.044. Epub 2014 Aug 17.

[3]Res Dev Disabil. 2015 Dec;47:: 10.1016/.2015.10.006. Epub 2015 Oct 27.

[4]Res Dev Disabil. 2013 Feb;34(2):: 10.1016/.2012.10.012. Epub 2012 Dec 6.

[5]Dev Med Child Neurol. 2016 Aug;58(8):: 10.1111/dmcn.13073. Epub 2016 Feb 19.

[6]Dev Med Child Neurol. 2020 Nov : 10.1111/dmcn.14693. Online ahead of print.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