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家長要學會見招拆招

家長要學會見招拆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要學會見招拆招

編者的話: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哭就是一種基本的情緒。或是因爲餓了困了等生理需求、或是敏感脆弱等性格特質、撒嬌叛逆等無理取鬧……但很多家長常常教育孩子“有淚不輕彈”,忽視了他們的情感宣泄。《生命時報》特邀正念育兒專家、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促進中心簽約心理諮詢師鄭莉,北京師範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李君,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心理學博士鄧飛宇,解讀孩子們不同類型的哭泣,並給家長們上了一堂育兒課。

哭是一種情感宣泄

不少父母一見孩子哭就心煩,有的制止孩子“不準哭”,有的諷刺挖苦“男孩還有臉哭”,有的斥責“這麼嬌氣,沒出息”,有的威脅“再哭就不喜歡你了”……然而,哭泣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就連成年人遭遇失戀、失業等打擊都會哭,更何況弱小的孩子。淚水並非軟弱,也不代表無能和退縮。哭泣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擁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獨立,反而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不許哭”這種對孩子情緒的過度抑制,不僅無法幫他們正確認識情緒,也不能學會控制情緒。

父母總是對孩子的哭泣表示不滿,會讓孩子認爲,父母喜歡的是乖巧的自己,而學會隱藏負面情緒,同時形成了父母不可信賴的印象,無法無條件分享內心感受,導致親子關係疏遠。其次,孩子會認爲至親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自己的情緒,別人肯定更不喜歡。久而久之,就學會了壓抑,可能導致抑鬱。最後,壞情緒就像洪水,宜疏不宜堵。負面情緒壓抑久了,孩子可能會採取不恰當的宣泄方式,比如打罵、摔東西等。

因此,家長需要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不妨先記住4個原則:孩子哭的時候,第一,不要打斷哭泣;第二,不要急於發表意見;第三,用心理解與交流;第四,用行爲告訴孩子,你關心他,如遞上紙巾、水等。▲

生理需求型 耐心溝通多學習

靈靈1歲多了,說話只會一個字一個字地往外蹦。一次,媽媽帶她到街上玩,靈靈突然指着街角說“要,要”。媽媽順着她的手指看過去,一串氣球正飄在天空中。於是媽媽買了個氣球放到靈靈手上。可靈靈卻哭了起來,一個勁揮着手。媽媽急了:“你不是要氣球嗎?還哭什麼!”這時,鄰居王阿姨路過,連忙幫耐心詢問才知道,靈靈是想要一旁的棉花糖。

孩子在1歲左右,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完善,經常詞不達意,甚至只會用手指。聰明的父母要學會判斷孩子哭泣的原因,這就需要耐心地和孩子溝通。一般來說,這種類型的哭泣通常有以下兩種原因:

1.需求沒得到滿足。寶貝餓了、吃多了或者表達情緒時都會哭。西班牙巴倫西亞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生氣或害怕時,寶寶會睜着眼哭,痛苦時則閉着眼哭。寶寶哭泣力度的變化也會透露不同信息,飢餓時哭泣力度較小,痛苦或害怕時哭泣力度較大。

2.內心受到驚嚇。帶幼兒到人多嘈雜的公共場所、生活環境突然改變等,都可能使寶寶受到驚嚇,出現半夜驚醒、哭鬧不安等反應。建議家長不要帶寶寶去過於喧譁的場所;出去遊玩要選擇相對安靜的公園;記下寶寶平時害怕哪些事物,今後儘量避免接觸;寶寶受驚哭泣時要及時安慰擁抱,用身體接觸讓其儘快平靜下來。▲

天生敏感型 培養自信總肯定

田田是個“哭泣包”。做的菜不合胃口,哭;作業沒寫完,哭……有親戚教訓田田父母,平時別老說孩子,可兩口子很委屈:“我們平時可是連一句重話都不敢說!”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脆弱愛哭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人的先天氣質。這樣的孩子往往關心別人的情感、同情心強、觀察力較好、能遵守規則。何況,哭對敏感的孩子來說,並非都是壞事。有研究發現,愛哭的人比不愛哭的人身心更健康。

不過,天生愛哭的孩子通常缺乏自信心,害怕失敗和挫折。總是用哭來解決問題,長大後會陷入負面的思維模式,給婚姻、工作、人際交往等方面帶來阻力。所以,家長不要因誤解而跟孩子鬧脾氣。一來要理解孩子敏感的特質,鼓勵他們學會堅強。其次,要多給予支持,少些責罵或忽視,幫孩子提升自信心,善於自我認可,產生成就感。三來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強迫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四要教會孩子用語言來明白地表達自己的痛苦,而不是用哭來表達。家長也要學會放鬆,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和夫妻關係,不要讓自己的焦慮、緊張、憤怒、憂鬱等進一步影響孩子。如果夫妻吵架或家庭關係緊張,要對孩子進行簡單的解釋,免得孩子不斷猜想,加重敏感。 ▲

離開父母型 轉移注意常陪伴

寒假開始了,在北京工作的馬嶺兩口子,琢磨着把5歲的小若送回老家,與爺爺奶奶待一個假期。但連哄帶騙剛把孩子送走,老人的電話就來了。“孩子哭鬧得不行,成天要爸爸媽媽。勸也勸不住,這可怎麼辦!”

環境和撫養長輩的改變,如送到爺爺奶奶家撫養、上寄宿制幼兒園等,會讓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原有的人際圈發生變化。適應能力本來就差的孩子,會出現哭泣等表現。如果處理不好這一時期的心理危機,孩子容易喪失安全感。像小若這種情況,家長最好留一個人,陪孩子至少一週,伴她度過開始的適應期。面對小若的哭泣,爺爺奶奶不妨先由她宣泄情緒,但要時刻關注孩子的合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等。然後可以試着轉移注意力,比如提起孩子最感興趣的事,帶孩子去大自然中散步,能很好地幫助她適應新的環境。▲

調皮耍賴型 不哄不管冷處理

因爲一件微不足道的事,4歲的包包哭泣不止。這是她的殺手鐗,每當要求沒實現或表示抗議時,便會使出這招。

3歲左右,孩子進入第一個叛逆期,開始學習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抵制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事情和人。但由於語言功能沒有發育完善,此時,孩子可能會摔東西、打人等,而哭泣也是一種表達形式。

有的孩子抓住家長的溺愛心理,用哭來達到目的,父母如果遷就,容易使孩子是非不分。但也不要剝奪孩子哭泣的權利,不妨冷處理,不哄不管,讓孩子意識到這種方式行不通。▲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