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震驚!原來這些“好習慣”纔是寶寶拉肚子的罪魁禍首

震驚!原來這些“好習慣”纔是寶寶拉肚子的罪魁禍首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家寶寶怎麼剛出生就腹瀉呀?拉得特稀,每天好多次;怎麼我家孩子總拉肚子?我們家已經很注意衛生了……類似這樣的話小編每天都會聽到。隨着天氣轉暖,氣溫升高,溼度變大,各種細菌和病毒都進入了活躍期,稍有不注意,腹瀉就會找上門來。

我家寶寶怎麼剛出生就腹瀉呀?拉得特稀,每天好多次;怎麼我家孩子總拉肚子?我們家已經很注意衛生了……類似這樣的話小編每天都會聽到。隨着天氣轉暖,氣溫升高,溼度變大,各種細菌和病毒都進入了活躍期,稍有不注意,腹瀉就會找上門來。

怎樣妥善應對寶寶腹瀉是許多家長長期以來的困惑。

崔醫生就強調了腹瀉的概念,有的家長問:我的孩子拉得很稀,一定是腹瀉嗎?不一定!孩子的大便性狀改變、大便頻率增加纔是腹瀉,要跟他自己之前的大便性狀和頻率相比。比如母乳餵養的孩子大便本身就很稀,一天排5-6次,但是孩子精神狀態很好,吃奶量也正常,那麼這樣的孩子就是正常的,不能單純把大便稀稱爲腹瀉。

那人爲什麼會腹瀉呢?

主要是因爲,人的腸道黏液層遭到了破壞,從而刺激了腸道黏膜細胞。黏膜細胞受到刺激後,第一反應就是自我保護,所以會分泌大量液體。這些液體隨着沒有消化的食物殘渣以及一些病菌一起排出體外,就是我們說的腹瀉。腹瀉來得越兇猛,就證明身體越想快點排出這些病菌和廢物,所以腹瀉並不是壞事。但是,腹瀉會導致孩子體內大量水和電解質排出,容易造成孩子脫水。

那麼怎麼判斷孩子是否脫水了呢?

崔醫生講了幾種判斷方法,比如觀察孩子的舌面是否變得乾燥、尿液是否發黃、排尿的頻率是否降低等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脫水的表現。很多家長並不能在孩子腹瀉的時候準確分辯紙尿褲上是黃色的尿液還是黃色稀便,一個簡單易學的小竅門,幫助家長輕鬆判斷孩子是否脫水,家長們紛紛表示非常有用。不過,崔醫生強調,不管是因爲哪種原因導致的腹瀉,家長在家初步判斷病情輕重後,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

震驚!原來這些“好習慣”纔是寶寶拉肚子的罪魁禍首

崔醫生講到一個很多家長還沒有意識到的問題,如果家裏“太乾淨”也可能導致孩子腹瀉。納尼?乾淨都不成了?

對!現在很多家長在有寶寶後把家裏弄得很乾淨,不僅僅是一塵不染、物品收納很利落這個程度,還會在洗衣服、擦拭傢俱、玩具的時候使用有消毒成分的清潔劑,甚至手機都用酒精擦,想讓孩子生活在儘可能乾淨的環境裏。

實際上,孩子會在平時玩耍的時候有意無意間將這些消毒劑吃進肚子裏,把腸道都“洗乾淨”了,然後該有的腸道菌羣都紊亂了,甚至有的孩子腸道菌羣一點都沒有了,腸道功能受到影響,可能連正常吃奶粉和輔食都會腹瀉。

所以,使用消毒劑過多是現在很多孩子非感染性腹瀉的主要誘發原因,可以通過改變這種生活習慣、給孩子服用益生菌調整。

Q1 寶寶十個月,純母乳腹瀉一個月,吃藥、貼中藥沒有見效,推拿10天好了。過一個禮拜轉成奶粉,又開始腹瀉,化驗大便正常,平均一天還是六七次大便,吃過三天思密達,還是不見效,想試試媽咪愛,請問媽咪愛能一直吃嗎?吃多久?

崔醫生:如果化驗大便正常,那就不是感染性腹瀉,所以吃思密達不會有用。其實很多寶寶母乳餵養期間大便都是很稀的、次數多也正常,但是大多數母乳餵養的寶寶是每天2-3次排便。

如果你家寶寶排便次數多,那麼是每次量都很多嗎?如果有時候排便的量很少,就不應該算一次排便。如果是腹瀉,那寶寶體內的水分就要流失很多,脫水的話體重就應該有下降。如果寶寶體重確實下降了,可以考慮一下是不是乳糖不耐受導致的腹瀉。先把原因查清楚,不建議盲目用藥。

Q2 寶寶7個多月,因爲發燒、嘔吐、腹瀉伴脫水拒食母乳,然後就直接斷奶了,並去醫院治療了。斷奶後,改成奶粉餵養,現在的症狀就是一吃就拉,拉出來的都是黃色奶瓣和水,該怎麼辦?

崔醫生:這種情況考慮寶寶是不是對配方粉耐受能力不好。本來經歷發燒、嘔吐、腹瀉腸胃就很脆弱了,還在這種時候把母乳斷了,換成奶粉,孩子的腸胃可能不能很快接受。可以試試給寶寶換成深度水解配方奶粉,這種奶粉是不含乳糖的,蛋白質又是已經消化好的,寶寶容易吸收,然後再加上活性益生菌調理一下,看看寶寶會不會有好轉。

Q3 寶寶6個月,10天前用咬咬樂弄了點葡萄給他吃,結果開始拉肚子,去醫院化驗大便,大夫說是腸炎,讓吃頭孢克洛消炎,吃了四天去化驗,大便各項指標合格。可是孩子現在還是一直腹瀉,現在一天拉5、6次,黃綠色的沫沫,該怎麼辦?

崔醫生:這種情況應該是兩個因素導致的,吃完抗生素寶寶出現了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然後又出現了乳糖不耐受。應該給寶寶吃上活性益生菌調整抗生素導致的腹瀉;在每次吃奶前給寶寶吃上乳糖酶,預防乳糖不耐受的情況。搭配治療,看看寶寶會不會好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