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想要寶寶少咳嗽感冒不生病,這件事一定要做

想要寶寶少咳嗽感冒不生病,這件事一定要做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寶寶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上幼兒園以前,她很少生病。但上幼兒園以後,身體卻開始逐漸變差了。剛入園第兩週,慧子就發燒感冒了,在家調整了一週纔好。如果想要寶寶少咳嗽感冒不生病,這件事一定要做。

十月底的一天,媽媽帶慧子出去玩時吹了點涼風,回到家慧子又開始鼻涕稀里嘩啦流個不停,嗓子啞啞的。媽媽剛開始只是當普通感冒來處理,給慧子吃了一點感冒藥,誰知接下來的幾天,慧子每天下午開始低燒,帶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肺炎,打針吃藥好不容易治好了,一家人揪着的心才放下。

但那一個冬天,慧子身體體質明顯變差了很多,動不動鼻涕嘩啦啦流個不停,感冒咳嗽反反覆覆,每次病情一嚴重,慧子媽就趕緊讓孩子吃藥,但眼見藥吃了不少,身體卻不見好,慧子媽不知道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好不容易,天氣暖和後,慧子的身體逐漸好起來。

誰知道過完十一,慧子又開始折騰起來。有一天慧子從幼兒園回家後,就開始咳,雖然只是偶爾咳幾聲,媽媽不由得開始擔心。即使馬上進行了處理,慧子的咳嗽還是越來越嚴重。尤其每天早上起牀後,慧子都會猛咳一通,常常要咳到吐出一些痰以後,咳嗽纔會止住。

不管媽媽怎麼緊急地進行處理,慧子的咳嗽還是越來越嚴重,上週幼兒園秋遊回來後,慧子又開始感冒。鼻涕稀里嘩啦地掛在鼻子上,整天呼哧呼哧的,聲音啞啞地。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慧子就是普通的感冒咳嗽,但慧子媽想不明白,爲什麼孩子的身體越來越差,爲什麼感冒咳嗽就是好不了呢?

其實慧子的狀況並不少見,很多媽媽會發現,孩子偶爾一次生病後,身體就好像突然變差了,有的孩子經常反覆感冒咳嗽,有的孩子鼻涕咳嗽的時間好像特別長,總也斷不了根。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出現這樣狀況的原因是寶寶脾虛,正氣不足導致的!

首先爲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正氣不足。正氣指的是人體的正常功能活動以及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抗病能力和康復能力,是維護生理平衡與穩定的。

正氣與邪氣是相對的。簡單來說,中醫的正氣就相當於西醫的免疫力,而中醫的外邪也類似於我們平常說的細菌或病毒。

其實我們身邊每天都有無數的細菌和病毒(外邪),在免疫力高(正氣充足)的情況下,這些細菌和病毒就算侵襲人體,也會被免疫部隊驅逐、迅速殺滅,不給它可趁之機。當免疫力下降時,細菌和病毒就會輕易地在體內佔據一塊地盤,然後瘋狂複製。當病毒在體內瘋狂複製時,人就生病了。

也就是說當正氣充足的時候,外邪是無法興風作浪的。而一旦正氣不足,邪氣就會迅速入侵,身體纔會生病。

仔細觀察會發現,在流感、手足口、水痘等傳染性疾病盛行時,有些孩子即使與患病的孩子接觸,一同玩耍,他也不會生病,這就是正氣充足的緣故。而有些孩子即使沒與患者接觸,也會被傳染,這就是正氣不足導致的。

所以寶寶生病是免疫力下降、正氣不足導致的!

想要寶寶少咳嗽感冒不生病,這件事一定要做

大家或許會有疑問,寶寶生病了,我們馬上進行了處理啊,給寶寶吃藥、或是用各種方法來幫助寶寶把病毒或細菌趕跑。爲什麼吃了藥,寶寶的病情卻可能反覆呢?

這中間有一個誤區!打針吃藥等是讓我們的身體把外來入侵者——把病毒或細菌趕走了,但是導致感冒的關鍵原因:身體的免疫力低、正氣不足的狀況卻沒有得到改善。

這就好像開着窗,家裏進來了幾隻蒼蠅,你費盡全力,用各種方法把蒼蠅拍死了,但開着的窗也沒關,蒼蠅還是能夠繼續不斷地飛進來,在家裏嗡嗡嗡飛個不停。要徹底杜絕蒼蠅,只有把窗關掉。

生病也是一樣,把病毒和細菌趕跑只完成了第一步,要讓身體徹底好起來,要去提升正氣,正氣足了,才能把病毒和細菌抵擋在外!

那些身體反覆出狀況的寶寶,媽媽給他們打針吃藥,是把病毒和細菌殺滅了。但是身體的正氣沒有得到補充,身體才反覆出狀況!

一方面,在鼻子、咽喉等身體的遠端,因爲正氣不充足,一些殘存的邪氣會驅趕不走,它們會留存在鼻子、咽喉等部位,一有合適的時機,就會出來整點狀況。

比如現在進入深秋,氣溫變化越來越劇烈,有些寶寶早上起牀後猛咳,就是因爲起牀時,從暖暖的被窩裏起身到穿衣服這幾分鐘的時間裏身體受寒導致的。一受寒,這些殘存的邪氣就得到了發揮的機會,就可能猛咳不已。

鼻涕原因也一樣。如果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當寶寶外出吹風或突然受寒時,鼻涕會更洶涌。就是因爲正氣不足,鼻子被邪氣侵襲後無力反擊導致的。

另一方面,因爲正氣不足,身體一遭受外邪的入侵,就無力抵抗,病毒迅速大肆入侵,寶寶就會反覆生病。所以那些正氣嚴重不足的小朋友,會不斷生病,好不容易治好了,沒多久又生病。

這些都是正氣沒有及時補足導致的。所以,那些反覆生病的寶寶,我們要想辦法提升他的正氣。即使是那些平常身體不錯的小朋友,在偶爾感冒、咳嗽快好時,我們也需要及時的補充正氣,把身體那些打開的“窗”關起來,寶寶的身體纔會越來越好。

補充正氣,究竟應該如何補呢?

我們知道,中醫對寶寶身體的評價是:寶寶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腎常虛。那麼幫助寶寶補足正氣就需要把這幾個不足補充充足,所以我們要給寶寶補脾、補肺、補腎。

其中最最關鍵的是:補脾。因爲脾是根本,主運化,身體吃進去的食物通過脾的運化吸收,轉化成氣血輸送給全身。當脾運行正常的情況下,身體纔會正氣充足。

從五行來說,想要寶寶身體健康,少患呼吸道問題,也需要補脾。因爲中醫認爲脾胃屬土,大家想想土地的重要性,當土地肥沃時,不管種什麼,都會長得很壯實,有好收成,而在貧瘠的土地上,不管種什麼,收成都不好,就是一樣的道理。

脾胃好的孩子,身體一定好,也不容易患呼吸道疾病。在五行中,肺屬金,土生金,脾胃強健的孩子,肺金必然強壯,呼吸道暢通,邪氣會被趕跑,孩子就會少生病,少感冒。而脾胃弱的孩子,肺氣必然衰弱,肺氣不足,邪氣必然興風作浪,孩子就會反覆感冒咳嗽,甚至肺炎哮喘。

所以想要寶寶不生病,最根本方法就是爲寶寶補脾!

補脾可以從三方面着手。

首先喝一些山藥水。這個方法我推薦無數媽媽使用過,大家反饋回來的信息都是超級好用。

如果媽媽沒有任何辯證的經驗,就用純山藥煮水。三歲以下的寶寶,取山藥6克,加一小鍋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煮10-15分鐘。三歲以上的寶寶,取山藥15克,方法與前面一樣。水放溫後,給寶寶喝,連續喝一週左右。

如果媽媽懂得辯證,那麼可以對症進行處理。寶寶咳嗽一直不好,用山藥15克,牛蒡子3克煮水;如果寶寶舌苔厚,伴有嚴重積食,山藥15克、雞內金3克;如果寶寶便祕嚴重,山藥15克、杏仁3克煮水。三歲以下的寶寶,用量減半。

山藥具有良好的健脾潤肺功效,這是古人的結論。古人認爲山藥有止咳喘的作用。而清代名醫張錫純在自己的醫案中更是把山藥的功效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指出,山藥“色白入肺,味甘歸脾,液濃益腎,能滋潤血脈,固澀氣化,寧嗽定喘,強志育神。”簡單說來,就是山藥能健脾潤肺固腎。

對比寶寶的身體來看,寶寶主要是脾肺腎都不足,而山藥剛好能補脾肺腎,所以給寶寶喝一些山藥水是非常好的。

特別提醒,這個山藥是藥店裏生的幹山藥。大家買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看看顏色,不要買太白的,可以湊近鼻子聞一聞,如果能聞到一股明顯的酸味的山藥,也不能買,那是用硫磺燻蒸的,吃了對身體傷害更大。

在喝山藥水的同時,配合推拿。補脾的推拿手法主要是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按揉中脘、按揉足三裏、按揉腎俞和捏脊。

以下是本套補脾推拿手法具體詳解:

補脾經是在寶寶大拇指指腹做順時針旋推,頻率很高,每分鐘旋推150-250次,推時要使用按摩油、潤膚露等按摩介質,會使按摩更加順暢,力度一定要輕,速度要快。如果力度太重,反而沒有效果。媽媽使用時可以先在自己身上試一下,感覺像撫摸的力度即可。

補肺經是在寶寶無名指指腹做順時針旋推。

補腎經則是在寶寶小指指腹做順時針旋推。

中脘在寶寶腹部正中線,肚臍上4寸約5指的寬度,用兩個手指指腹或掌根輕輕按壓。

足三裏在寶寶外膝眼開始向下,4橫直下方,脛骨外側面。這個穴位不是很好找,大家可以試試先找到脛骨,然後沿脛骨往膝蓋的方向推,推不上去的位置就是足三裏,這個穴位對於氣血虛弱,氣力不足,氣虛貧血的孩子非常有效!

捏脊是從腰部的長強捏到大椎,以把皮肉捏起來一小條爲宜。捏脊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振奮陽氣,對改善脾虛效果非常明顯。

在給寶寶捏脊時,會出現寶寶覺得癢或疼,不配合的狀況,如果寶寶覺得癢,說明媽媽力度太輕,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力度。剛開始捏脊時,媽媽不要硬捏,成人硬捏還能忍,而寶寶可能因爲疼痛產生畏懼心理,未來不再配合推拿。剛開始媽媽可以把五指併攏,像把梳子一樣,給寶寶梳背。當梳背了一段時間之後,寶寶脊背不再有之前的緊張,這時纔開始捏會順利很多。

補脾的第三個要點是控制飲食。我在無數篇文章中介紹過,寶寶反覆生病的主要原因是脾虛,而脾虛的根源就是飲食太好,攝入太多的肉、甜食、零食等,脾運化不過來導致的。

很多家長在寶寶身體逐步恢復後知道要給寶寶補充營養。這裏要特別告訴大家。寶寶生病後期的補充營養不是大魚大肉,這個時候給寶寶大魚大肉的吃,只會重新加重脾胃的輔導,加劇正氣不足。

正確的做法是讓寶寶正確的一日三餐,飲食均衡,多吃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蔬菜水果和各種粗糧,控制肉、甜食、零食的攝入。以清淡的飲食爲主,儘量不要吃油炸、甜膩的食物。

其中最重要的是均衡飲食,因爲孩子成長需要蛋白質,而各種肉類的蛋白質是最容易吸收的,所以孩子成長中需要攝入一定的肉類。但是,肉類只能少量攝入,更不能只吃肉不吃菜,否則肉類攝入太多,寶寶很容易積食。

今天所寫的這些,對於身體不好,容易反覆生病的寶寶是一定要做的。那些身體好的寶寶,如果偶爾感冒生病,在疾病快好時,這套手法也一定要做,讓寶寶正氣充足,纔會有強壯的身體哦!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