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智力發展 > 秋興八首其二注音原文和翻譯

秋興八首其二注音原文和翻譯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秋興八首其二注音原文和翻譯,這是唐代詩人杜甫五十五歲旅居夔州時寫的八首組詩中的第二首,詞中通過夔州的晚景寫詩人想望長安和功名無望的怨憤心情,下面一起來賞析下吧。

秋興八首其二注音原文和翻譯

秋興八首·其二

唐-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

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

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翻譯:

夔州孤城夕陽西斜,常常藉助天上的北斗星來遙望京華。

聽猿哀鳴幾聲便愁思淚下,希望乘着木筏回到家鄉,但這個願望終究是落空了。

沒能在尚書省中薰香臥病,只能聽到山城粉牆隱沒於暮色時的鳴笳。

請看籠罩在石上藤蘿的月光,已映照到洲前的蘆荻花。

秋興八首其二注音原文和翻譯

註釋:

夔(kuí)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節,爲府署所在,故稱。

京華:指長安。

奉使:奉命出使。

槎:木筏。

畫省:指尚書省。

伏枕:指生病。

山樓:白帝城樓。

粉堞(dié):塗着白粉的齒狀短牆。

笳:古代軍中號角,其聲悲壯。

請看:言外兼有時光迅速之感。

賞析:

這首詩通過夔州的晚景寫詩人想望長安和功名無望的怨憤心情,上一首的結句是“白帝城高急暮砧”,這一首起句即以“夔府孤城落日斜”緊扣之,由此可見這組詩上下首之間的過渡之自然,接榫之嚴密。以“高”與“孤”來修飾“城”字,顯示夔州是一座地勢高迥而荒僻的山城,並以此來烘托強調詩人長期羈旅的孤寂心情。在落日斜暉之中,詩人站在高迥荒僻的山城上久久地佇望,心神已飛向長安,所以下句說“每依北斗望京華”。“每”字下得好,說明詩人沒有一天不是如此, 可見詩人對故國懷念之深。

頷聯進一步具體刻劃詩人想望“故國”的悽切心情。上句靠船下篙,隨手拈來《水經注·江水注》所記“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漁歌,下句運用張騫奉使西域乘槎上天河的民間傳說,表明自己雖參加過嚴武節度使幕府。現在嚴武已死,並未能隨他入朝,徒然成了虛願。典故也是一種比喻,用得好,能言簡意賅、生動形象地表達感情。

頸聯上句轉入想象,想起自己身爲檢校工部員外郎,本應在京城供職,參與國事,可是如今卻長期客居異地,伏枕臥病,違背了自己的初衷。下句又回到現實中來,這時只聽得山樓矮牆的外邊,隱隱地傳來胡笳的悲鳴聲,更增添了內心的無限憂鬱。

尾聯以景語結尾,內蘊極富,意味無窮。這是一層意思。月光已從石上的藤蘿移到洲前的蘆花上,暗示時間由初更而入深夜。這是第二層意思。“請看”、“已映”,詩人突然從沉思中驚醒過來,發現夜已很深了,感到無限驚訝。這是第三層意思。一天又將過去,而自己仍然浪跡江湖,羈旅孤城,何日得見京華?這是第四層意思。浦起龍說:“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遠無依,當此高秋,詎堪回首!正爲前後筋脈”。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