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嘮叨型到傾聽型父母的轉換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

嘮叨型到傾聽型父母的轉換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嘮叨型到傾聽型父母的轉換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

嘮叨型到傾聽型父母的轉換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

回想一下,你與孩子交往的過程中,你是嘮叨型父母還是,傾聽型的大朋友,這個定位很重要。嘮叨型到傾聽型父母的轉換是親子交流的第一步,家長們千萬不要忽視。

  不要否定現在的孩子

徐勝三:據一份權威調查顯示,父母談起今天的孩子,評價意見70%以上是否定性的,認爲今不如昔的更是高達90%以上。這也許正是代際衝突的重要原因。

社會在進步,孩子同樣在進步,客觀的講,現在的孩子肯定比上一代,上幾代都要優秀,關鍵是父母一定要看到並且承認這一點。

現在的孩子只是個性更突出而已,更需要父母的尊重,家長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並正確的對待。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在10歲以前是崇拜父母的年齡,很好教育,他覺得爸爸媽媽都是英雄。但是10歲到20歲進入一個心理上對父母輕視的年齡,瞧不起父母,他崇拜的人是電視明星,覺得父母天天嘮嘮叨叨的、胸無大志,整天發牢騷,自己不成龍成鳳,還讓我成龍成鳳。20歲到30歲開始對父母有所理解。30歲到40歲對父母有些愛。人到了40歲以後,纔到了“常回家看看”的年齡。現在許多十幾歲的孩子就處在一個從崇拜父母到瞧不起父母的階段。

  引導孩子多說話,父母少說多聽

呂品:很多父母跟孩子說話,一開口就說很長時間,非得把孩子說哭了不可。你沒有A錯還沒有B錯嗎?沒有B錯還沒有C錯嗎?總要給孩子找出個錯來。孩子跟父母辯解是沒有用的,後來好多孩子就乾脆不說話,不理父母了。

對話對話,兩方說話,只要孩子不說話,父母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所以父母最好能想辦法儘量少說,讓孩子多說,聽孩子訴說。

不許!不能!在孩子面前,“不”這個字我們用得太順了,稍不留神就會從嘴邊溜出來。而孩子呢,要不就是被一連串的“不”壓得縮手縮腳,要不就是像打乒乓球一樣把這些“不”給你一個個打回去,他沒懵你先懵了……

好像成人都有這樣一種定勢:和孩子說話總想着要控制他,居高臨下,並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受尊重的獨立個體。用這樣的方式,你下達的是指令,卻沒有給孩子提供明確的指導,就好像他註定是做錯事的一方,你註定是來懲罰他的。

想想看,有時候我們說不,其實是出於爲自身考慮:不想重新收拾,不想太累,想維護自己的家長權威……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想。所以,看見孩子咬鉛筆,又知道他正處在長牙階段,你就可以會用磨牙物輕鬆地代替鉛筆放進他嘴裏,而不是嚷嚷:“我最後一次警告你,不許再吃筆了!”

在和專家們交流的過程中,記者曾經爲了專家們一味地站在孩子那邊兒,而爲家長叫屈。天底下有多少父母在抱怨自己拿“熱臉蛋”貼孩子的“冷屁股”呢?

但是,專家們非常肯定的告訴我,孩子有這樣那樣的問題,責任往往不在孩子,而在父母。正所謂“每一個有問題的孩子後面肯定有一對有問題的家長”。認可了這個結論,我們的父母如果在親子關係中遇到了問題,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了,“早知現在,何必當初”呢。關於“代溝”,專家們同樣認爲——

  看看孩子的十大理由

專家們給我看了一張紙,那上面是一位15歲男孩寫的不願意理家長的十大理由。他們說,這些語言代表了很多孩子的心聲,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深思。

□我不明白父母爲什麼不瞭解我在想什麼?爲什麼他們要干涉我的思維,總要我按他們的意志走下去?我不是軀殼,我有靈魂我會感覺,我有大腦我會思考。

□父母對我的心事總是不以爲然,好像只有他們的事纔是重要的,小孩子的事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所以,當我有煩惱的時候一般都不對父母說,反正說了也沒用,他們不會重視我的感受,不會來安慰我,有時甚至還會笑話我。

□爲什麼父母要求我們做的他們做不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我們指出父母的錯誤叫頂嘴,而父母嚴聲厲氣的教訓我們叫循循善誘。聽父母話的孩子是好孩子,不聽父母話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媽媽總認爲我們之間有巨大的代溝,總認爲小孩子什麼也不懂。時間長了,我也認爲我們之間的確有不可逾越的屏障,按照現在最流行的觀點,3年一個代溝,你三十歲時生的我,30/3=10,瞧,我們之間有10個代溝呢!也許我們現在的叛逆,在他們眼中叫混;我們現在的標新立異,在他們眼中叫胡來。年齡的差距所產生的代溝越來越深,越來越大,好似東非裂谷帶,無法逾越。

□我根本無法與爸媽說話,對我的話,他們總認爲是狡辯、找藉口,許多事情他們根本不徵求我的意見,不願聽我的解釋。

□父母除了給我塞好吃的,就是沒完沒了地問學習怎麼樣了。我和爸媽話不投機,很少在一起聊天,我籃球打得挺好,喜歡和他們聊聊NBA、CBA,可他們不懂,也不感興趣,在家裏爸媽也只會說要把學習搞好,他們問我最多的就是學習,什麼成績了、作業了、考試了,可我特煩這些話題。

□總是板着個臉,給我講大道理。大道理,不用他們講我也懂。如果我做家長,我就不會每天都對孩子板着臉,裝出一副很一本正經的樣子來面對他,我會做孩子的好朋友,我會和孩子聊天、談心,讓他把心中的不滿、委屈講出來。一個能夠理解我們、能和我們平等交流的父母,是我們多麼渴望需要的啊!

□爸爸總是忙,經常出差,已經有好久沒有和我在一起了,我根本就不知道他整天到底在忙些什麼,哎!其實我也不想知道,我們之間已經很陌生了,彷彿他不是我的父親,我也不是他的兒子,不見面纔好呢,省得又挨一頓臭罵。我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真正在關心我,沒有屬於我的東西。

□父母就像古代的一些皇帝,很霸道,總是欺壓百姓,弄得民怨沸騰。前些天剛開完家長會,我爸回家就給我一個耳光,怎麼不問問我的感受呢?平常我說兩句話父母就說我是在頂嘴,要是我不快點閉嘴,說不定就又會來一場暴風驟雨,我真的受不了他們的火氣。爸爸媽媽,你們就不能與我好好溝通一下嗎?

□每次我想說心裏話的時候,爸媽總是先羅裏羅嗦地說一通大道理,總會擺出一副“我是大人”的架子,媽媽總說她只是把她的思想介紹給我,實際上是隻有我贊同了,她才停下來,只要我不贊同,她就會不停地說。知道爲什麼我喜歡跟同學談心,不喜歡跟你們談心麼?因爲跟同學談話很輕鬆,可以各抒己見,而跟你們呢,是被強行灌輸,而且你們還經常大眼瞪小眼的。

  不可輕視孩子的情感

張愛波: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得入木三分:“你不可輕視小孩子的情感,他給你一塊糖吃,是有着和汽車大王捐助一萬萬元同樣的慷慨。”

所以,家長不要輕易和隨便的否定孩子,要對孩子的一點一滴進步和努力充滿欣喜和認可,甚至充當孩子的“粉絲”,不要總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其他孩子的長處相比較。

要關心孩子努力的過程,不要總是盯着學習成績和學習結果。很多家長覺得自己那麼關心孩子,怎麼孩子會那麼煩自己呢?我可以明確告訴家長,就是因爲家長不會說話,一張嘴,就讓孩子十分反感。

家長和孩子交談的時候,總是以質問的口氣。孩子對家長最反感的是兩句話,第一句話“做完作業了嗎?”,第二句話“考多少分啊?”孩子一聽這兩句話頭就大了!

其實孩子並非不希望家長關心自己的學業,但這兩句話,問的都是學習結果,“做完作業了嗎?”這是結果,“考多少分啊?”這也是結果。孩子更希望家長關注他的學習過程。孩子關心的家長不問,孩子反感的,你天天問個沒完,你說,孩子能不煩你嗎?

  不要自認爲比孩子高明多少

楊懋蓉:家長要明白和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不是主觀願望想把孩子培養好就能實現的。家長不要自認爲比孩子高明多少,其實隨着孩子的成長,很多新知家長是不瞭解的,還需要虛心向孩子請教。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社會的進步主要靠知識與信息傳遞,而不是靠經驗傳遞,成年人的優勢遠不及孩子。試想,當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大人知道得多,並形成了許多成年人不具備的觀念時,如果家長不懂得平等和尊重,而只是一味的強制,兩代人之間怎麼對話?

家長在給孩子訓話時總喜歡問他“你聽明白了沒有?”,家長要考察自己的溝通效果,可以換一個角度和口氣,這樣問孩子“我說明白了沒有?”這樣孩子聽起來就很舒服,覺得家長很尊重自己,樂於和家長一起探討問題,同時這樣也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引導很重要,而不是強制。家長要明白,孩子不喜歡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吻與自己講話。孩子更不喜歡父母“笨蛋”、“廢物”之類的否定、貶低、侮辱自己的語言。父母有很多話可能只是隨口說說,但這些貶損性的詞語,對孩子的心靈傷害卻很大。在這種語言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對他人、對社會產生終生難以改變的畸形心理。小到自暴自棄,大到危害社會。

所以家長在和孩子對話時,至始至終都要帶着商量的口吻,不能總是質問孩子,要平等的和孩子進行交流,選取最佳的解決問題的方案,這纔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最健康的家庭氛圍。在這種環境中成長,家長不用費多大的勁兒,孩子很自然的就會成長爲棟樑之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就將“學會共同生活”、“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列爲兒童教育的四大支柱。如果我們中國的父母把這四點當成教育和溝通的最終目的,而不是盲目的追求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命令式的強制孩子聽話,相信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之間肯定有很多共同語言。代溝是可以“溝通”的,關鍵看父母怎麼做。

總之,要想讓孩子多說話,父母得在平時生活中多跟孩子交流,多聽孩子說話,自己要少說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