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13條社交問題診斷標準早知道!正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13條社交問題診斷標準早知道!正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社交能力在當今這個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相信每個家長都十分清楚。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正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喬治·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萊金.菲利普斯說:“許多人不能與他人正常交往的原因,是因爲他們在兒童期沒有學會基本的社交技能。” 可見孩子早期社交培養的重要性。

什麼是社交恐懼?

生活中,有的孩子怕見生人,不願意到人多、熱鬧的場合。甚至跟熟人談話時,都感到緊張、臉紅、羞怯。有的還會伴有口齒不清、口吃、不敢擡頭看人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等現象。這些現象我們稱之爲“社交恐懼”。排除遺傳或生理上的原因,常見的因素有以下兩種:

1)來自強勢父母的壓力

這類孩子生活在家庭環境的陰影之下。他們的生活中充斥着父母的批評,訓斥,甚至體罰;如果父母脾氣暴躁,經常情緒不好,他們也是其語言暴力的直接受害者。這種家庭裏的孩子,內心總是充滿恐懼,他們甚至不能辨別該做什麼,說什麼,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長大後,可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傾向,會變得內向、孤獨,人生觀也呈現出消極、悲觀。

2)環境導致的社交缺失

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又生活在封閉的高樓大廈裏。平時,家人爲了孩子的安全,也很少帶孩子參加活動,致使孩子很少有機會跟外界接觸,從而產生社交上的問題。

社交問題診斷標準是什麼?

以下是關於孩子社交能力評定的一些標準,家長們可以對照一下自己的孩子。

我的孩子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嗎?

我的孩子會傾聽嗎?

我的孩子會使用禮貌用語嗎?

我的孩子能夠等待和延遲滿足嗎?

我的孩子會分享嗎?

我的孩子會幫助別人嗎?

我的孩子“誠實”嗎?(能區分想象和現實嗎?)

我的孩子能遵守規則嗎?

我的孩子會合作嗎?

我的孩子具有公德心、會愛護公物嗎?

我的孩子有同理心嗎?

我的孩子會讚美和欣賞他人嗎?

我的孩子可以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愛和友善嗎?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1. 重視陪伴

心理學研究發現,社交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狀。而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通過親子互動方式,來影響他們的抑鬱症狀。這就要求家長重視陪伴,並多花一些時間和孩子一起出遊、玩耍、共享快樂。有時,孩子在一旁玩遊戲,家長可以不參與遊戲本身,只在一旁觀察,鼓勵孩子分享,但如果只顧自玩手機,就是低質量的陪伴了。

2.鼓勵社交+環境預熱

首先,家長要重視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給他多創造一些社交機會。最初,可以選擇到公園或鄰居家,讓孩子多和其他同齡人接觸;然後逐步擴大場所,可以帶孩子去超市、商場買東西,逐步鍛鍊孩子跟不同年齡的陌生人說話。

在進入一個新的社交環境之前,特別是前幾次,家長要向孩子描述這個環境的基本情況。比如在哪裏,有什麼人,有什麼活動,跟以前去的哪個地方比較類似,如果遇到什麼情況,該如何對待。這樣在孩子真正進入這個場所的時,因爲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預期,所以安全感會增強,面對問題也會有自己的解決方法。

3.教授社交技能

家長可以適當地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比如教會孩子在交往中要懂禮貌、遵守規則,使孩子成爲同伴中受歡迎的人。但在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家長要少干涉,尤其當孩子之間出現矛盾時,家長可以適當給予建議,儘量不要代爲解決。

1)語言表達——社交中的基本技能

例:美美和晶晶一起坐着搭積木。美美目不轉睛地盯着晶晶搭的三層樓,咯吱咯吱地笑了。過了一會兒,美美伸出手啪地把積木推倒,還興高采烈地望着晶晶。晶晶遭此突變,哇地哭了出來,一把將美美推倒在地,美美也放生大哭起來。

13條社交問題診斷標準早知道!正確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常常用動作來表達自己,不太理解語言這個神奇的溝通工具,而且對小手小腳也控制不夠。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和老師與其提醒孩子不要碰到東西。不如說,“把小手/小腳收回身邊噢。”上面的例子,其實美美不是故意搗亂,她“推倒積木”是想說“我要參與”;晶晶也不是故意欺負人,樓房被推倒了,很生氣,卻不懂得用語言表達。

有經驗的父母和老師,會在美美目不轉睛地盯着積木笑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她的興趣所在了。這時,可以輕輕握住美美的雙手(既轉移美美的注意力,又預防她貿然插手晶晶的樓房),對美美說:“晶晶搭的樓房真好看,美美也想搭嗎?”……引導孩子跟小夥伴用語言商量“我可以跟你一起搭嗎?”“這個怎麼搭?”……

2)情感表達——教授孩子何爲“情感”

“剛纔寶貝很有禮貌,媽媽很高興。”

“你不好好吃飯,媽媽很生氣。”

“剛纔你在公交車上大叫,媽媽很難過。”

美國發展心理學教授 Susanne Denham研究表明,對情感的理解能力,是決定學齡前兒童社交能力強弱的關鍵。對情感的理解能力越強,孩子越會受到同齡夥伴的喜歡。父母在孩子學齡前階段,要注意教會孩子表達情感。可以向孩子解釋自己的情緒:什麼時候(或孩子什麼行爲)讓自己感到高興/傷心/生氣,並教會孩子用這些詞彙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3)交際策略——孩子間的溝通

小恆戴上一頂消防員頭盔,假裝自己是消防員救火。

豆豆看見了也想玩,就對小恆說:“把頭盔給我,我要玩。”

小恆回答:“不行,我在玩呢。”

豆豆生氣了,一把抓過頭盔戴在自己頭上,小恆踉蹌倒地,哇哇大哭。

孩子經常會用“哭泣”表達抗議。但哭泣只能引起大人的注意,不能解決問題,屬於比較初級的技巧。大人要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抗議,維護自己的權益。比如:“我在玩頭盔,你不能拿走”……大人也可以採用“輪流”的方法,說“3分鐘之後給你玩兒”,藉此機會鍛鍊孩子的等待,和延遲滿足這一能力。也可以教孩子拿另外一個玩具,跟小夥伴交換:“我們換一換吧“、”你先玩兒這個吧”。

大約五歲之後,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和自控力都會變得更好。他們更能理解對別人的感受和想法,這時就可以教孩子用協商的策略,來處理與同伴之間的衝突了。在幫助孩子時,可以用提問、提供選擇和建議等方式。

可以對豆豆說:“小恆正在玩,等他玩完了,你才能拿到這頂頭盔。你想玩些別的什麼嗎?”(提問)

“你想和小恆一起玩消防員的遊戲,還是想輪流玩。”(提供選擇)

“豆豆也想玩消防員的遊戲,小恆戴上了頭盔,豆豆你穿上消防員制服負責開消防車吧。”(建議)

4.以身作則,幫孩子建立規則、遵守規則

孩子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習得的社交方式,會影響他人際交流的信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地給孩子做榜樣。比如可以多從欣賞的角度去看待周圍的人,在選購商品的時候,輕拿輕放;用完物品之後,物歸原主,不搶不擠耐心排隊等等。

在不同的場合,大人需要教會孩子使用“對不起”“謝謝”這些禮貌用語。等待孩子出於意願,真心表達自己的感激、歉意……。如果需要,家長還可以向孩子解釋這些詞的含義。

孩子們經常會一位玩具起衝突。大人要幫助孩子建立並遵守“玩具的所有權”規則。自己的玩具,所有權就是自己的。如果有小朋友要來家裏玩,可以事先詢問孩子,把不想分享的玩具收起來。擺出來的玩具,就可以默認是其他小朋友也可以玩。

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所有權,不要強迫孩子出讓玩具,或違背自己的興趣陪其他小朋友,這樣孩子纔會慢慢學會分享;但如果是別人的玩具,同樣也要尊重別人的所屬權。比如去別人家時,可以和孩子商量好,自己帶一個玩具去。

5.正視矛盾

當父母和孩子發生衝突時,要避免簡單粗暴的拒絕、發怒乃至爭吵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家長也不必過於緊張這會影響到孩子。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衝突在所難免。它的出現,也正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如果衝突得到正確而有效的解決,孩子在今後的社交過程中,也會遷移這種與父母溝通的方式,去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

社交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矛盾、衝突、傷痛,但如果我們願意,就都可以找到正確的溝通方法,跟這個世界達成和解。無論是受傷的孩子,還是曾經犯過錯的父母,也都不能辜負那曾經因爲愛,而產生的血緣和親情上的連接。在此,能力君也爲大家推薦一本經典書籍《孩子,把你的手給我》,希望這本書能在溝通方面,給父母和孩子們,帶來一些啓示和幫助。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