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經常被父母否定對人生有影響嗎

孩子經常被父母否定對人生有影響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習慣性地否定,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午後,我在森林公園的溜冰場裏,欣賞女兒笑笑溜冰,穩健地在溜冰場中遨遊,不禁默默點贊。

孩子經常被父母否定對人生有影響嗎


笑笑在的是大齡組,從6歲到10歲,教練正耐心地指導着孩子們練習。

距離我比較近的,是坐或扶着塑料小海豚助推的4、5歲的小齡組。孩子們還不能獨立溜冰,教練給他們配備了器具。

這時,其中一個4歲左右的女孩惶恐不安,練習了十多分鐘後,在冰面上有點害怕,就急着向柵欄旁成人溜冰區喊道“媽媽,抱抱”。

她媽媽正馳騁冰場,聞聲過來,厲聲問,“怎麼不好好練?”

小女孩正想去尋找溫暖懷抱,媽媽毫不留情轉身了,估計想鍛鍊女兒的自立能力吧。

小女孩的眼淚快出來了,又急着喊媽媽,喊了十多嗓子,媽媽又過來了,眼裏有劍一般的光,“喊什麼?全場都看着你,丟不丟人啊?”

我在的位置正對着她們,也觀察了偌大的溜冰場,每個人都專心致志地練習,沒有人看她們倆。

這時,她掙脫了女兒的小手,轉身飛馳而去。

小女孩着急了,自己鑽過柵欄之間的空隙,扶着欄杆,穿着冰刀鞋,踉蹌向隔壁走去,邊哭邊大喊“媽媽”。

這下,人羣注意力真的被她吸引了,紛紛扭頭看過去。

媽媽還是不理她,繼續往前滑行,直到轉彎時,被女兒碰了正着。

女兒拉住媽媽不放,哭腔響徹上空,“媽媽,抱抱。”

媽媽一把推開她,指着女兒鼻子大罵“哭什麼? 丟不丟人?”

女兒一屁股坐在溼冷的冰場中,嚎啕大哭。 旁邊的人聽不下去了,還過來問問情況,被媽媽一句懟回去,“別管她。丟死人了。“

幾分鐘的功夫,媽媽嘴裏說了至少三遍“丟人”。

這是一個對女兒要求特別嚴格的媽媽。

她願意投入學費和時間,帶女兒來練習溜冰,可見是重視女兒素質和身體培養的。

她希望能夠鍛鍊女兒的自立能力,不需要幫助,自信地滑翔。

她沒有那麼“心軟”,被哭聲所打動,要培養她堅毅的性格品質……

只是,她一遍遍重複“丟人現眼”,“面子”真被4歲女兒給丟盡了嗎?

她覺得孩子沒堅持練習,是膽怯的;在衆人面前哭泣,沒有遵守公共場合的規則,不可以撒潑哭鬧“丟臉”。

作爲觀察者,我看到大家並沒有關注孩子的哭泣,反而是她的行爲引發了全場的注目。

媽媽爲什麼在精神層面沒有“接住“孩子的呼喚?

她有可能認爲,忽視和語言懲罰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錯誤,自我改進。

這種方式可能有一定積極的效果,但在孩子內心需要支持的時候,就不那麼合適了。

在4歲的幼年關鍵期,孩子遇到情感挫敗的時候,非常需要媽媽的積極關注。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理論,可以運用在家庭關係或情感支持中,即給對方營造“抱持性的環境”,去及時呼應,給予溫暖的信號。

當一個人處於情感受挫需要幫助時,如果能得到環境情感的支持、理解,可以暫時去發泄情緒,感受寬容和關懷,通過積極地心理調整,就會從不良情緒中積極地中走出來,而且心靈會因爲環境的照顧而獲得成長,這種環境我們就可以稱之爲“抱持性環境”。

積極迴應孩子,讓他感受到是受歡迎的、被尊重的人,內化成自我價值感;

而父母習慣性地否定,會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成年之後,很多關於自我的看法、觀點都是從過去的經歷中一點一滴積累的。

心理學家班杜拉在1977年的著作《社會學習原理》解釋到,孩子是通過環境中的榜樣來學習各種生活技能,自然知識和對自己和他人的認知。這些榜樣包括他們可以直接或間接接觸到的一切源頭。比如說家庭成員,朋友,同學,社會環境。

我們會在和環境的互動中,得到關於自己是誰,我表現的好不好等等這些信息反饋。

每個孩子在幼年,都很容易像海綿一樣,不加區別地去吸收這些反饋消息,形成一些自我認知。

如果爸爸媽媽經常爲了“臉面”責備孩子“你真丟人”,比如哭泣了,考試考的不好……

孩子的行爲,總是被家長貼上“沒面子”“丟臉“ 的標籤,孩子也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和否定,認爲我是不是不夠好,沒有成爲理想的孩子,自尊心變低。

或者,爸爸媽媽經常選擇看不到孩子的感受,去否認和忽視他的感受。

孩子在尋求精神支持時候,總是換回冰冷的面孔,一味要求按照標準去做,孩子的情感就被抑制住了,很難找到釋放的合適渠道,也不再覺察自己感受,覺得沒人能理解自己,甚至自我懷疑,是否我不值得別人花時間來了解?

長期的苛責或則忽視,讓孩子很難在環境中,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認知,和培養良好的自尊感。

在公共場合,爲什麼家長遇到孩子哭泣,覺得“丟臉”呢?

背後原因不是來自看似“無理”的孩子,而是家長的潛意識裏,這種方式是不能被接納的。

一旦碰觸神經,立馬就被點燃。

這可能來源於家長自身的成長環境,所受的教育模式,形成了她的認知模式,害怕外界的目光和評價,選擇呵斥和忽視孩子。

實際上,我們瞭解了孩子的行爲模式之後,認識到這沒有什麼“丟人”的,是孩子的一種正常訴求的表達,外人也不會介意。

我們或許可以採用簡單的四個溝通步驟,來和陷入恐慌狀態下的孩子交流。

第一、不輕易責備孩子當下的情緒。

孩子是因爲緊張、害怕而哭泣,還是因爲其他原因?可以接納低落情緒的存在,再去詢問和了解具體情況。

第二、專注聆聽孩子的表達。

先放下自己的焦躁情緒,積極地關注對方,等孩子情緒平靜了,平和地等他講完心中的恐懼、擔憂。

第三、給予積極的情感反饋。

對孩子的心理,表示感同身受和理解,讓孩子從這個過程中,看到自己是被認同的,這時候再啓發他,看看用什麼方式,來調整現狀。

第四、給予理性的建議和積極行動

假如溜冰場的媽媽給予女兒關注後,重新開啓探索之旅,在專業教練指導下,女兒也許就可以逐步適應冰場,通過有效訓練,克服內心障礙,體驗運動樂趣,而不是留下心理陰影了。

對於媽媽來說,給予孩子溫暖的擁抱,也放下自己內心苛責的一道枷鎖;

沒有人在意你“丟面子”,孩子也比“面子”重要太多倍;

成年人放下內在的恐懼,才能清空自己的思緒,去接住一個孩子的渴望;

對於孩子來說,這世界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在哭泣中尋求關懷,最愛的媽媽迴應“你真丟人”;

這世界上最近的距離,是即使隔着千山萬水,我也能在媽媽的眼中,感受到積極關注和無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