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怎麼學會尊重孩子

父母怎麼學會尊重孩子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生活中似乎很少有父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選擇,大多數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覺得孩子哪都可愛,可以越長大卻越不如小時候可愛了,跟別人家孩子一比就覺得自己的孩子缺點一大堆,優點卻不明顯,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什麼都做不好。

不能正視孩子的優點和缺點,這是爲什麼呢?

什麼是“非注意盲視”

前幾天媽媽羣裏有幾個媽媽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自家孩子身上,一個媽媽表示對自己孩子吃飯慢十分難以忍受,另一個媽媽表示自己最難接受孩子寫作業時的磨嘰,還有一個媽媽跟我們講了一件事,說自己家孩子怎麼都“教育不過來”,“簡直沒救了”。

原來,孩子每次喜歡把自己的襪子脫下來放在客廳的電視櫃上,儘管媽媽天天提醒他脫下來的襪子要扔洗衣機裏,可孩子怎麼也記不住。就這樣一個小問題,打也打了,罵也罵了, 脾氣也發了,孩子就是改不過來。

這本是一件小事,卻被上升到了原則性的高度,媽媽覺得這件事看似很小,可是卻關乎着孩子行爲習慣的養成,於是整天揪着這件事不放,這位媽媽認爲“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這樣一個小事都記不住,將來一定做不成什麼大事,所以對孩子十分失望。

其實,發生在這位媽媽身上的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的,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爲“非注意盲視”。那麼什麼是“非注意盲視”呢?理論上對“非注意盲視”這一現象是這樣解釋的:人們主動(有選擇性地)把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件事情上而忽略了其餘所有的事情。也就是說我們總是會選擇性地注意一些我們很介意的事情。

《培養優勢》這本書裏曾這樣說過:選擇性注意是我們的大腦過濾輸入信息、避免信息過載的一種方法。任何時候,我們大腦接收到的信息都比我們能處理的信息多得多,通過選擇性關注某一方面,大腦得以理解世界,但代價是忽略其他方面。

說通俗一點也就是,當媽媽們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吃飯慢”、“寫作業磨嘰”、“襪子亂放”這些事情本身時,孩子所有的其他行爲都被忽略掉了。媽媽選擇性地把目光放在了自己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本身上,從而變得吹毛求疵起來,看不到孩子身上的其他優點,一個小的問題掩蓋了孩子所有的優勢。

父母怎麼學會尊重孩子

這種現象的根源在於父母的投射機制

我曾經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你的今天,就是孩子的明天,你今天對孩子喊,就別怪他明天對你叫;你今天對孩子沒耐心,就別怪他明天對你不耐煩;你今天訓孩子不如別人優秀,就別怪他明天怨你沒權勢;你自己界限不清,就別怪他不負責任。

很多父母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某一行爲讓我們難以忍受時,我們對孩子發脾氣,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是在惱怒自己。

比如上文中說的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把襪子放在電視櫃上的媽媽,我去過她的家裏,她自己就是個不怎麼愛收拾家的人,她喜歡一邊隨手把物品放在自己順手的位置,一邊抱怨自己的家亂七八糟,經常收還經常亂。

她在衝着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自認爲是在幫助孩子改掉壞毛病,其實真正的原因是看到孩子的行爲就像是看到了一面鏡子,這個鏡子投射出了她平時的邋遢行爲,折射出了她不願意看到的那一面自我。

當孩子身上出現這些不好的行爲時就觸發了她的投射機制,使得她不得不面對自己身上存在的那些問題,其實她潛意識裏也很討厭自己的這種不好的毛病,但卻不願意正視,而是會下意識地把這種不滿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如何正確面對“非注意盲視”現象

美國成功教育學家拿破崙·希爾曾經說過:“每個孩子都有許多優點,而父母恰恰相反,他們總是盯着孩子的缺點,認爲,管好孩子的缺點,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其實,這樣做就像蹩腳的工匠,是不可能造出完美瓷器的。”那麼我們作爲家長,怎樣才能正確面對“非注意盲視”現象,把“壞事”變成“好事”呢?

轉移“非注意盲視”的焦點

在“非注意盲視”現象裏,家長大多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缺點上面,從而忽略了孩子的優點,此時家長的情緒通常是消極的,看到自己“屢禁不止”的壞毛病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發生在孩子身上,體內的無名火就開始往上升,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一場雞飛狗跳。可是,如果我們能夠把“非注意盲視”的焦點轉移到孩子好的方面,在教育孩子方面未嘗不是一種好方法。

就拿前面說那個忍受不了孩子襪子放在電視櫃上的媽媽來說,後來我跟她聊了一下,把她的這種心理細緻她分析了一下,然後告訴她要善於把自己的關注點轉移。

比如孩子回到家進門換了鞋子,又把襪子順手放到了電視櫃上,那麼可以關注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有哪些好的表現,比如孩子換完鞋子順手把鞋子放鞋櫃裏了,此時可以表揚一下孩子做事有條理、把鞋子收好的行爲,然後再平靜地告訴孩子下次把襪子放洗衣機。

媽媽照我說的做了,第二天真的孩子就把襪子放進了洗衣機。

所以說如果我們能懂得多關注孩子的優點而適當忽略孩子的缺點,在表揚優點之後再去有技巧地糾正缺點,一定比揪着缺點不放要來得效果更好。

家長要懂得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並非對立的極端

很多家長之所以只關注到孩子的缺點,那是因爲家長在內心刻意放大了缺點的影響,正如前面的媽媽一樣,她認爲孩子亂放襪子本身行爲雖然小,可是影響卻很深刻,關乎着孩子的行爲習慣的養成,可是實際上孩子的優點和缺點並非都是絕對的。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我家孩子一直是個很有禮貌的孩子,每天上幼兒園都會主動跟校醫問好、跟保安叔叔問好,可是有一天爸爸去送他的時候,由於晚上沒休息好就特別沒精神,那天沒有跟校醫和保安問好,嘟着嘴一臉不高興,爸爸提醒他要問好他依然不理。回來後爸爸跟我說孩子沒禮貌,連基本的早安問好都不去做。

可是事實上人都是有情緒化的,不說孩子,就拿家長來說,平時有可能我們回家時都會跟小區保安打招呼問好,可是某一天我們很累很疲憊,遇到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此時的我們誰都不想理也懶得跟任何人打招呼,難道這就說明我們不是一個很和藹的人嗎?

所以,把這個心理延伸到孩子教育上面,有的孩子優點表現得很明顯,而有的孩子缺點表現得很明顯,並不是說缺點表現明顯的孩子就沒有優點了,只是有等我們去發現和培養而已,所以千萬不要盯着一個小缺點不放,要善於去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家長應多關注自己的感受,及時調整情緒

我們仔細想想,其實每個家庭造成親子關係不和諧的因素都差不多:孩子吃飯慢、寫作業慢、喜歡玩遊戲、不按照大人規劃的節奏來……

我們可以允許自己生氣、憤怒、失望,可是不能一味地沉浸在這些負面情緒裏無法自拔。很多家長從最初的看不慣、到慢慢絮叨、然後到情緒高漲一發不可收拾,而孩子往往一臉茫然,不明白爲什麼一點小事就能點燃家長的情緒。

如果我們一味地沉浸在這些負面情緒裏,只會使得自己越來越生氣,越來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這樣下去非但不會對孩子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到最後我們認爲壞的毛病沒糾正過來,反而還有可能會引發孩子的叛逆心理,導致親子關係崩塌。

作爲家長要時刻能關注到自己的感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爲發泄情緒而發火,發火之前先做幾次深呼吸,平復一下自己的心,問問自己發火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樣才能擺脫眼前的困境、如何才能緩和親子關係、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去一點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