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說對不起嗎

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說對不起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對不起沒用!”爲什麼你的道歉,不但沒用反而會激怒孩子?你不知道我爲什麼生氣嗎?一位媽媽和女兒鬧矛盾了,媽媽隨即道歉,沒想到卻遭到了女兒的拒絕。

父母一定要對孩子說對不起嗎


原來,小女孩做完作業後很自信地就提交了,並且說自己不需要檢查。結果,媽媽很快就檢查出了錯誤,要求她改正,然後再重新做一篇。

“憑什麼錯一道題就要重做一篇?”原本心情還不錯的孩子聽罷,情緒蹭地就上來了,將筆一摔說,“這不公平!”

媽媽見狀也很生氣,將孩子湊過來的臉一推,聲音高了八度:“讓你做作業,哭什麼哭!”

但是僵持過後,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不對,便跟女兒道歉,說:“對不起,我不該發火”。小女孩卻將臉一別,不打算原諒媽媽。

剛開始,小女孩繃着的臉上似乎還帶着一絲隱藏的笑容,但是隨後媽媽的一句“你也踢我了呀”,像火柴一樣,重新點燃了孩子的情緒和眼淚。

許多父母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景,當你放下身段跟孩子道歉的時候,他們反而來勁,會駁斥:“說對不起沒用”、“我不原諒你”。

有人說,絕不能向孩子示弱,不然他們以後會更囂張。家長嘛,就是要樹立權威纔對,不然孩子調皮起來怎麼管教?有人卻說,家長做錯了也應該道歉,一視同仁,不然孩子以後也有樣學樣、死犟。

《道歉的力量》一書中曾提到:道歉其實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它能化解矛盾,增強關係,提升魅力,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

心理學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適時地向孩子道歉有利於改善家庭關係,也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並不會影響家長的權威。

可是,父母道歉得不到原諒就罷了,爲何還會激怒孩子呢?

父母的道歉,錯在哪?

道歉成了另一種指責方式

想一想,父母道歉的時候通常會怎麼說?

好了,媽媽都跟你道歉了,你還有什麼可生氣的;

我發脾氣了不對,但都是你惹的呀;

我這麼做還不是爲了你好,誰讓你不聽話……

這樣的語氣,任誰聽了都會生氣,因爲,父母的“道歉”,已然成了另一種方式的指責。這些話語的背後,其實表達的是另一層意思:

我都放棄家長的權威跟你低聲下氣地道歉了,你還要怎樣?你再亂髮脾氣可就是不懂事了;我生氣都是被你逼的,誰讓你不聽話,等等。

孩子怎麼聽,父母都依舊是在指責自己的不是,又怎麼可能心平氣和來解決問題呢?

白巖鬆曾在《白說》中提到:在公交車上你踩了人家一腳,儘管很輕,但如果你沒有任何道歉的意思,兩人可能會打起來。但有可能你踩得很重,但態度特別好,道歉也真誠,別人再疼也就忍了。

可見,態度決定一切。只有真誠的道歉才能換來孩子的合作,反之,只會加劇矛盾的激化。

有的父母雖然道歉,但是遮遮掩掩,避重就輕

前不久話題“爸媽的道歉方式”上了搜熱,有網友說:“我媽是不會道歉的,她只會突然表現得對我很好”;還有網友說:“他們道歉方式用得最多的,就是喊我吃飯”。

“吃飯了”成了父母道歉的代名詞,大家紛紛留言表示贊同。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過:父母錯了,或者違背自己的諾言時,如果能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父母跟孩子道歉,不僅不會影響自己的威信和尊嚴,反而能夠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學會真誠、包容,和勇於承擔責任。

03 正確的道歉方式

正面管教中提到,糾正錯誤的三個R:承認錯誤(recognize)、和好(reconcile),和解決問題(resolve),這也是糾正自我錯誤的三個重要步驟。

那麼,本着解決問題的前提,父母到底該如何道歉,才能讓孩子接受呢?

語氣誠懇不敷衍,講明自己錯在哪裏

對於3歲以上能理解父母說話的孩子來說,父母道歉時一定要講明自己錯在哪裏,爲什麼做錯了。這樣的道歉方式,才能讓孩子也學會反思,從而避免出現類似的錯誤。

有一次,胡可和安吉約定好了放學後去接他,但是因爲小魚兒體檢,胡可很晚才趕到學校。其他的同學早就被爸爸媽媽接走了,安吉既委屈又生氣,背過身去說:“我不想等你了!”

胡可連忙半蹲下幫他擦眼淚,道歉說:“小魚兒的體檢項目太慢,耽誤了時間,對不起啊。”安吉聽罷,很快就原諒了媽媽。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說:“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的談話起點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

誠懇的態度是與人交往最好的方式。這句話,放在親子關係上,同樣適用。

道歉就是道歉,不要遮遮掩掩

既然父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那就痛痛快快地道歉。輕描淡寫、或者用其他話語搪塞孩子,反而可能會引起更多的誤會。

奇遇人生》中提到母親給她打的一通電話,當時母親在電話那頭,說“媽媽想跟你說,你真的很棒。那時候沒有支持你,對不起……”

這一句遲到的對不起,潸然淚下,即便是多年後再重新提起時,她依然忍不住哽咽。

道歉時不要額外提附加條件

除此之外,既然是道歉,那父母就儘量不要提額外的附加條件。比如,許多父母會習慣性地說:“媽媽做錯了對不起,但是你也要好好反省一下”,或者“我可以跟你道歉,但是你要把這個做完”……

這個“但是”後面的內容,會讓孩子覺得這更像是一場談判,而不是道歉,從而心生牴觸。

因此,如果父母要對孩子提出自己的期望,不妨等道歉和解之後再提。這就涉及到最後一點:

不要站在孩子的對立面,或高高在上

有的父母之所以不願意跟孩子道歉,是因爲他們錯誤地將孩子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在他們眼中,跟孩子道歉就是屈服,會讓自己的威嚴掃地。

但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發孩子用情緒來保護自己。而對於親子關係來說,這也是一種不良的損耗。

雖然父母的經驗和閱歷是非常有用的,但是這些並不是檢驗對錯的唯一標準。因此,在出現問題時,父母不妨放下包袱,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多和孩子交流和互動,才能夠找到最好的解決方式。

比如:“對不起,媽媽做錯了,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吧。”這樣的口吻,更能讓孩子接受。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真誠時,他們才能放下情緒。

教育家斯賓塞曾說:“受委屈的孩子很少會去反省自己有什麼過錯,因爲憤怒和不平佔據了他的心靈;而被感動的孩子則常常反省,因爲感動增加了他內心的勇氣和智慧。”

尊重孩子、放下芥蒂,纔是父母幫助孩子成長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