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楊瀾: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

楊瀾: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日,在“第五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峯論壇”上,從孩子愛上網怎麼辦到健康和奧數哪個更重要,楊瀾跟大家分享了她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諸多感悟,她的體會是:人 格培養、身心發育、智商情商逆商(抗挫力)一個都不能少。做父母並非易事,身教比言傳更有說服力,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 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楊瀾: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父母如何做人

作爲一名職業女性,楊瀾也曾困惑於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每次我收拾行李準備出差時,就覺得做了一件特別對不起孩子的事。”楊瀾說。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楊瀾覺得不能在負疚中過一輩子。

“我覺得對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地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 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在楊瀾的教子經中,這也成了最重要的一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人的,這不僅僅是指道德 層面,也包括父母在怎樣度過他們的人生。

楊瀾詢問了很多在職業上很有成就的媽媽,發現她們中很多人的孩子都成長得很好,這給了她信心和答案。“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需要跟他最親近的人 進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楊瀾認爲,當孩子的思辨能力開始產生時,他更需要一個有實力的夥伴,而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僅僅滿足於常常“賴”在他們身邊,卻不能 給他們思想的養料,孩子們會感到不滿意。

楊瀾是在與兒子的相處中逐漸悟出這個道理的。楊瀾的兒子已經16歲了,開始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看到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時,也有自己的批判思 想,這時候,他非常渴望一個同樣有獨立精神和批判思想的母親跟他對話,“如果只是一天到晚圍着他問‘你到底要吃紅燒肉還是燒帶魚呢’肯定不行。”

所以,楊瀾的觀點是,無論是常年在外忙碌的父親,還是能夠多花時間陪孩子的母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看到你是一個充分享受人生的人,尤其是作爲一名母親,首先應該過非常充實和快樂的生活,讓孩子們知道:這樣的人生是可以做到的。

  在生活中,夫妻吵架在所難免,如何減少這種爭吵對孩子的傷害?

有一次,楊瀾跟先生發生了非常激烈的衝突,把孩子嚇着了。情緒稍微穩定後,楊瀾和先生都意識到剛纔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們來到孩子的 房間,單腿跪在地上,用完全平視的角度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剛纔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我們在你面前那樣爭吵,而且用了很不雅的語言,我們想跟你說,大人 有的時候也會做出一些很愚蠢的事情,比如剛纔我們做的事情就很愚蠢,我們倆真誠地向你道歉。請你原諒我們。第一,爸爸媽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第二,我們 不想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嚇和傷害。”

楊瀾回憶說,當時孩子接受了他們倆的道歉。楊瀾也由此提醒爲人父母者,要儘量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緒。

現在,社會上存在着一些焦慮的媽媽,有的甚至會對孩子歇斯底里地咆哮。楊瀾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示範”。楊瀾說,這樣的母親讓自己非常負面 的東西完全不加節制地宣泄出來,雖然可能會在當時把孩子暫時壓制下去,但孩子將來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無論是對朋友、同事,還是對待自己的孩 子,可能都會陷入一種潛意識的習慣當中。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遺傳”。

楊瀾特別強調母親的情緒管理能力,因爲母親通常和孩子相處時間更長,她的情緒就像空氣一樣在孩子身邊甚至體內!她的緊張、焦慮、暴躁,都最先傷到孩子。“要培養有幸福力的孩子,做母親的自己先要有幸福力。”

  面對網絡和電視,選擇相信孩子

現在的孩子是電子化的一代,電視和網絡對於他們猶如空氣一樣不可或缺。但與此同時,電子化也造成了諸如網癮少年等問題,作爲家長,如何把控孩子在電視和網絡方面的使用?

在楊瀾家,這個問題是分兩步解決的。

楊瀾很鼓勵孩子讀書、旅行,體驗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但孩子比較小的時候,都喜歡看“喜羊羊”,楊瀾知道攔着孩子們不是辦法,於是她就坐在旁邊 陪着孩子們看,有一天,孩子說:“媽媽,你實在太幼稚了,我們實在沒辦法再陪你看這個了。”“孩子們在電視中找不到太多適合自己看的節目,不再喜歡坐在電 視機前了。”楊瀾說。

但是面對網絡沒有那麼簡單了。

楊瀾並不認同爲了減少孩子和電子產品的接觸,就讓家裏的電視、電腦等產品全部消失,人爲地進行隔絕。“這會極大地影響孩子在班裏的社交。”楊瀾說,這樣做的結果是,當班裏的孩子都在說他們熱衷於看的某一個卡通片和一個遊戲的時候,孩子只能無話可說。

隨着孩子們步入學校,和網絡的接觸越來越多,學校幾乎所有的功課都要在網上完成,他們還經常通過網絡看一些喜歡的卡通片、電影,跟同學聊天。看 到孩子一直坐在電腦前面,楊瀾也開始慌張,但她明白,如果經常問孩子到底在做什麼,是對孩子的不信任。最後,楊瀾跟孩子們達成了一個“交易”:從眼睛的保 護、身體的發育、頸椎的成長以及學習等各個方面考慮,星期一到星期五不上網看無用的東西,不玩遊戲;星期五晚上、星期六和星期天每天只玩一個小時。孩子們 同意了。

既然談好了,楊瀾就充分尊重他們的選擇。看到孩子待在電腦前,雖然心裏很想知道他在幹什麼,但楊瀾就跟自己說:“不要問他,他一定在做作業。”

  健康的體魄比奧數班更重要

現在的孩子“壓力山大”,課業要搞好,奧數、英語不能少,課餘還要學才藝。可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作爲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平衡各方面的關係,作出選擇和取捨?

可能跟自己的經歷有關,楊瀾不認爲那些課外的輔導班有那麼大的作用,相反,她認爲,上了課外輔導班很可能讓孩子上課就不認真聽,所以她的孩子沒有去上奧數班,她也沒有給他們做任何跟知識相關的課外補習。

多出來的時間幹什麼呢?當然是去鍛鍊。

“大家去看看自己的孩子,特別是看看自己家的男孩子,他的骨骼、他的肌肉真的在發育嗎?”楊瀾擔任政協委員的時候,曾和幾個委員一起提交過一個 關於提高民族體質的提案,她認爲,目前我國青少年的體質非常讓人擔憂,無論是爆發力、耐力還是力量,都全面低於日本。而一個人的體魄跟其精神力、意志力、 活躍程度以及創造力都有直接的關係。

這樣的背景下,在奧數和運動之間,楊瀾毫不猶豫地給孩子選擇了運動。“如果因此沒有得100分,只能得85分,我認了,因爲不需要知道那麼難的 題目。”但是,“我需要你鍛鍊,需要你正常的、健康的發育,在長大成人的時候,有一個健康的體魄,有着非常有活力的生命的狀態。”楊瀾說。

一到週末,楊瀾就給孩子充足的時間去出汗、去鍛鍊,並且親自陪着。而楊瀾發現,這還讓她有個意外的收穫:跟孩子建立起了“哥們兒”般的友誼,大大促進了親子關係。

在培養孩子的興趣上,父母也會面臨選擇的困惑。

楊瀾坦言自己也犯過錯誤。

兒子5歲的時候,楊瀾曾逼他練鋼琴。鋼琴老師問楊瀾的兒子:你爲什麼要學習鋼琴呢?兒子回答:是媽媽讓我學的。

在學琴的4年中,兒子痛苦,楊瀾也不愉悅,“爲學琴衝他歇斯底里地叫喊過。”終於有一天,兒子說“媽媽我想把鋼琴砸了”,楊瀾意識到兒子是真的不喜歡彈鋼琴,於是終止了兒子的學琴生涯。

楊瀾的女兒卻喜歡彈鋼琴。楊瀾由此感嘆,哪怕是同樣的父母、同樣的家庭,每個孩子也不盡相同,孩子的天性真的有神祕之處,必須要對此敬畏。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根本是財富觀

近年來,“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的說法在不少爸媽中盛行,這種說法認爲,只有窮養男孩,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將來他纔可擔當大任;只有富養女孩,在物質上開闊其視野,在精神上豐富其思想,將來她才能見識廣,有主見,一生幸福。

楊瀾對此並不以爲然,她認爲對男孩太嚴苛了會讓他習慣順從權威,男孩從小過分窮養也可能讓他變得惟利是圖。有一些人在成年以後走上歧途,恰恰是 因爲他們小的時候過於貧窮,以至於有錢高於一切從小在他思想裏紮了根,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可以不擇手段。同樣,有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優越,把女兒嬌寵到傲 慢、無知的程度,殊不知,溺愛只能讓女孩長大後嬌縱無禮,“誰願意娶這樣的女孩進門?”

楊瀾認爲,不管父母是窮還是富,孩子將來都要自己經營人生。因此,父母要讓孩子學會從小把錢、情感、價值、精神能夠放在一個相對合理的位置上。楊瀾的做法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個理念:18歲以後,媽媽把大學的學費都交齊了,你們就自己過日子了。

接受了這樣的理念,孩子們正確的財富觀自然就會慢慢培養起來。

暑假的時候,楊瀾的兒子去博物館實習,跟工人們一起拆木箱、釘釘子、做記錄,因爲是高中生,博物館並不給他付工錢。中午在外面吃飯,班上有一些 同學吃比薩,還有一些同學甚至吃更貴的壽司等,但兒子覺得自己還沒有掙錢,就買一個5元的三明治吃了。回來以後,楊瀾對兒子的行爲大加表揚。楊瀾跟兒子 說,你要算算,假設你剛剛大學畢業每個月可以掙多少錢,如果一頓午飯就花40元,意味着你根本養不活自己。

“窮養、富養,歸根到底是一個財富的價值觀的問題。”楊瀾認爲,不論男孩還是女孩,最關鍵的是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財富觀。而過分糾結於窮養、富養問題,“往往是父母自己過於看重金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