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兩個孩子坐公交的不同表現,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的差距!

兩個孩子坐公交的不同表現,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的差距!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週五下午,末班公交車上,人擠人,一位八歲小男孩和他五十來歲的奶奶因爲沒搶上座位而站着。“奶奶,我好累啊,還有多久到家啊……”“快了快了,彆着急。”沒一會兒,小男孩開始不耐煩,“奶奶,我餓了,有東西吃嗎?”

奶奶順勢從揹包裏拿出一根糙米卷,撕開包裝袋遞到男孩嘴邊。吃完後,奶奶隨手往車廂裏一扔。

“奶奶,老師說不能亂丟垃圾。”

“沒事,小點聲,別人沒看見就沒事兒。”

於是,男孩也沒再理會。

沒一會兒,小男孩開始大喊,“啊……啊……啊……我不想站了,好煩啊”

“小乖乖,誰說不是呢,可是沒人讓座啊,忍忍吧”,奶奶無奈道。

實際上,他們前面的座位上坐了一位老奶奶、一位年輕媽媽抱着寶寶還有一對年輕小情侶擠坐一個位置。

“啊……腿疼,受不了啦”緊接着,開始對奶奶拳腳相加。

“你別吱聲,你看別人都不抱怨,懂點兒禮貌。”

聽完奶奶這番話,小男孩直接倒地打滾,鬧得更厲害了……

奶奶費力想把男孩拉起來,但是男孩一直反抗,“寶貝,別鬧了,其他人都看着呢。把衣服弄髒了很難洗,明天咱不坐公交車了,讓你爸爸開車來接好不……”

“我不,我就不,現在就讓爸爸來接,立刻、馬上”說完,嚎啕大哭……

“你再這樣鬧,奶奶就不要你了啊,快站起來……”

兩個孩子坐公交的不同表現,歸根結底是家庭教育的差距!

整個車廂陷入一片嘈雜當中。

週六,七歲的小麗和媽媽從市區逛完街後,提着幾個購物袋,坐公交車返程。車上剛好有兩個座位,母女倆都坐下了。

剛坐了一站路,“滴……老年卡”,小麗的媽媽立即拎起購物袋起身,喊“大爺,你坐我這兒吧”。爺爺表示感謝後,坐了下來。

“媽媽,把購物袋給我吧,我放腿上就好。”

“好的,謝謝寶貝。”

再過了兩站,一位孕婦上車,小麗見狀立即跳下座位,喊道“阿姨,坐這兒吧。”

“寶貝,你不累嗎?”

“媽媽,旁邊都是爺爺奶奶,還有小寶寶,我一定要讓座的。”

“嗯,媽媽支持你,來,把那個大包給媽媽提着吧,你提那個小的,一定要抓好扶手哦。”

“好的,媽媽,我們下次外出可以帶摺疊凳,要是需要讓座時,咱也可以坐着回家呢。”

“嗯,你這個主意很好。既能幫助他人,又不會委屈自己。還有就是,媽媽要提醒你,給老弱病殘讓座是好行爲,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如果自己遇到自己身體不舒服或特別累,想要休息的時候,也不能逞強哦,給其他乘客解釋一下,大家會諒解的。好嗎?”

“媽媽我記住了。”

同樣是乘坐公交回家,但兩位家長的不同言行舉止卻傳遞給了孩子相反的“能量”。

1、出門前給孩子打“預防針”

在計劃帶孩子外出前,一定要告知TA外出的目的地和購物計劃,什麼需要買,什麼不需要買,一定要制定規則,只有遵守了以後纔會再帶孩子外出。

2、做好外出前的準備

很多孩子在外出時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因此出門前家長儘量備好孩子所需的物品,如水、零食、紙巾、衣物、推車、座椅等。

3、遇突發情況轉移孩子注意力

經常在公衆場合看到很多孩子因爲家長不答應自己的要求而耍賴、哭鬧,令家長尷尬不已。

如果是在人羣稀疏的地方,不妨將孩子拉到一邊或換一種環境,先耐心進行勸說讓孩子冷靜下來,給孩子講明規則和道理,再聽聽TA的想法,或找尋其他方法,暫時讓孩子忘記引起哭鬧的事情。之後再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表達理解後對孩子進行正面管教:家長不喜歡TA的錯誤行爲,希望TA能夠改正,這樣會更喜歡TA。

如果是在人羣密集的地方,蹲下身問問孩子的感受,究竟爲何纔會吵鬧,能否想辦法改變一下,或根據所處環境轉移孩子注意力,和孩子談論TA感興趣的話題。

4、公衆場合別傷害孩子的自尊

在公衆場合孩子出現吵鬧的行爲可以理解,因爲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下難免產生不安或焦慮的情緒。但不能因爲在意周邊人的眼光,害怕丟面子而將尷尬的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首先,家長需要冷靜下來,改變和孩子說話的口氣,以平等交流的方式聽聽孩子的訴求,讓孩子把話說完,切不可責罵或說反話嚇唬孩子。

其次,家長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對象。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公共場合,家長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看在眼裏卻記在心裏,那些不良的壞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再改正。

最後,公衆場合畢竟不同於家中,家長在平時一定要多給孩子灌輸文明禮儀和行爲規範。

5、教育孩子:學會吃苦、量力而行

不少家長都感嘆:現在的孩子真嬌弱,風吹不得,久站不得,雨淋不得……但實際上,孩子們的種種“不能吃苦”的表現,都是拜家長的“心疼”所賜。

家長平時不妨多陪孩子鍛鍊身體,增強體質;給孩子講述一些“吃苦耐勞”的經典故事;給孩子設置一些生活或學習方面的小難題,讓孩子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體驗成就感。

另外,還需要告知孩子的是量力而行,在遇到突發事情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機智應對,學會保護自己,不必事事逞強。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