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越早“自立”越獨立嗎?

孩子越早“自立”越獨立嗎?

來源:育娃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位老師給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我在地鐵站看見了我們班上的於志遠,就他一個人,我叫住他,問他:“幹嗎呢?”他說他要去西單圖書大廈買書。我一算,他還得乘兩趟地鐵。我問他:“自己一個人能行嗎?”他才九歲。他說行,說這是他媽媽給他的任務。

我猶豫了半天,要不要陪他一起去,後來看那孩子對人不搭理的樣子,覺得還行,可能不會跟人搭話,也就不會受騙。

我看他上了車才走,也沒發現他的父母是不是悄悄跟着了。週一我問他媽媽,他媽媽說早就讓孩子自己獨自做很多事了,培養孩子自立。

據說是美國的教育經驗。

美國法律有規定,十三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一人在家裏或外出,必須有人陪伴。我們看美國的一些電視電影裏,常有父母要出去應酬,就得請人來 “babysit”——直譯過來就是“陪孩子坐着”。

很多學生會應聘幹這個工作,不必非得陪孩子玩,可以寫自己的作業,只要一隻眼盯着點孩子,別讓他玩火啊什麼的傷害着自己就行。

並不是美國的治安有多不好,提防家裏進賊,而是考慮到十三歲以前孩子的心智成熟度和經驗,不足以應付突發事件,所以需要人陪伴。

培養孩子的自立和自理,應該是讓他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自己的事情自己規劃、自己做,而不是不顧現實地給予任務去挑戰他。

孩子越早“自立”越獨立嗎?

孩子的心智和能力發展到一定的程度, 你想壓都壓不住,他會自己去探索外界。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是不一樣的,不能看到別的孩子如何,我家孩子就也該如何。

我家小區門口有一家小超市,賣些日常雜貨。小區裏有一個女孩兒比我女兒大兩個月,五歲多時她就能夠自己去小超市給爸爸買啤酒,幫媽媽買麪條了,可是我女兒卻就是不敢自己去做這些事。到她六歲時,一天,她自己請姥姥陪着她去超市買冰棍兒,她讓姥姥站在超市門外,自己進去挑冰棍兒,付款。幾次之後,可以自己去買東西了。

每次她回來,我們都問她發生了什麼,怎麼辦?或者假設一些情況,例如有人問路,電梯裏進來一個送快遞的人等等,問她應該如何應對。

孩子有他成長的規律,可是太多家長在做拔苗助長的事。

對孩子的長久傷害

孩子會對外界和他人無感,不能與環境和他人形成良好的互動,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裏。

孩子沒到那個程度,非要讓他迎接挑戰,孩子只能發展出一套應對措施去度過眼前的難關,這些應對往往是不恰當的。

前面坐地鐵的例子中,換乘地鐵,一路上看到、遇到很多新鮮事、新鮮人,成年人是司空見慣,可在孩子那裏是很吸引他注意力的。

跟着大人一起坐地鐵的孩子,會靠在媽媽的懷裏或坐在媽媽旁邊,眼珠轉來轉去,看不完的新鮮,眼裏透着好奇。

當孩子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他才能放鬆地去觀察世界並探索世界,否則,他首要的任務是保證自己的安全。

在老師的描述裏, 那個孩子低頭順眼,對老師只是答話,並沒有顯示出在公共場所見到老師的驚喜和熱情。

這是人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在陌生不知如何應對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自然反應, 抑制自己的好奇心,壓抑自己的行爲,不去看不去聽以抵制外界誘惑,強迫自己只專注於自己的目標。

孩子越早“自立”越獨立嗎? 第2張

據他的老師說,這個孩子在班裏也是很安靜,不太與其他孩子一起鬧,老師跟他說話,他大多時候只是聽着,但不照着做。他不想交作業就不交, 上體育課他跑累了就坐一邊兒休息,不聽老師的口令。學校給家長反映情況,家長反倒認爲學校清規戒律太多,不給孩子成長的空間。

父母爲什麼這樣做?

1、只認同理論,不結合孩子自身實際。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注意力從單純要求成績、才藝, 轉到了個性發展、綜合素質等。這些家長都看過很多書,有不少育兒的理論。

大多數理論都是成立的,例如,孩子要自立。至於針對不同年齡的孩子,什麼樣的行爲表現是自立?如何培養自立?孩子做不到自立怎麼辦?理論就給不出答案了。

很多家長認同了理論後,實施起來就自以爲是,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也不注意方法。

孩子越早“自立”越獨立嗎? 第3張

九歲男孩的自立表現在自己按時洗漱,自己收拾書包,飯前洗手,幫家長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等,決不是換兩次地鐵自己去四層樓的超大書店買書。

2、“崇洋媚外”

我常常從網上、從家長那裏聽到看到很多“美國育兒理論”,有的真是很荒謬。

例如,小嬰兒哭的時候不要抱,否則他就養成了哭鬧的習慣。你硬起心腸來不抱他, 幾次之後,他就學會自立了,不纏人了。這個帖子或說法我見一回批一回。

小嬰兒不會表達,唯一的方式就是哭。小嬰兒最簡單,要不是真不舒服,他不會哭的,纔沒有大人的那個“用哭鬧來纏人”的心眼呢。

小孩子的哭,輕了是告訴媽媽“我不舒服”,重了是求救,此時他既需要媽媽的撫慰,更需要媽媽的援手。

突然的一個響聲可能會把他嚇哭,媽媽來安慰他,用祥和的態度告訴他沒有危險,用語言告訴他發生了什麼,增加他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用關注和擁抱安撫他的情緒。

逐漸地,他知道不同的響聲意味着發生了什麼事情,他不再害怕;他知道了害怕要怎樣去求助;他知道自己是安全的,因爲媽媽是愛我的。然而,按照剛纔的理論,媽媽要不理睬孩子不舒服的信號或是求救召喚,“幹”看着他。

先不說嬰兒,如果一個成年人,遇到了危險,或自己難以忍受又難以自己處理的情況,向自己熟悉的、堅信一定會幫助自己的朋友發出了信號,對方卻遲遲不來, 這個成年人會怎麼做?

他首先會提高呼救的聲音和密度,此時他仍然信任朋友,懷疑自己的表達,如果還是遲遲沒有迴音,他只能自己忍了,身體變得僵硬,因恐懼而心跳過速,消化系統不好的可能會拉肚子,泌尿系統不好的可能小便失禁,他會因爲自己的無能爲力而變得自責、自卑、羞愧,會對朋友產生怨恨,不再有信任, 會對這個世界產生恐懼、悲觀的看法,變得消極、被動。

嬰兒的反應與之一模一樣。 只是嬰兒理不清楚這一切的變化,他記住的是當時的感受。嬰兒還有很長一段時間要依賴父母,所以他不會記仇,仍會努力去愛父母、依賴父母,原諒他們。可是那些感受已經抹不掉了。

若是父母一直給予孩子“不理睬”、“你要靠自己”“忍着”等等印象,時間長了,孩子必然會缺乏安全感,神經質,與人不親近。

與其說這樣的孩子“自立”,不如說他們冷漠、主意大、自私。 我們實在沒必要一聽說美國人如何如何就照着學,一定要看自己、孩子以及自己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3、忽略孩子的成長規律、特點和需求,

想當然地看待和要求孩子

有的家長是真的不瞭解小孩子的特點和需求。大多數人能記清楚的“我小時候”, 多是三四歲以後的事,前面的,尤其是與感受相關的事,真的忘了,於是就想當然地以大人的標準去看待和要求孩子。

孩子越早“自立”越獨立嗎? 第4張

打個比喻吧,小孩子到了一歲左右,會不屈不撓地學走路,摔多少跟頭都不怕。 大人心疼他,要抱她或讓他歇歇,有時都不管用。等他學會了走路,有時又會偷懶, 非要大人抱了。沒有哪個家長會在孩子六個月、八個月時非要讓他練走路的。

“孩子長大了要學會自己走路”這個理論或者要求沒有問題。但是家長們都知道要等孩子一歲左右才能實施。

然而,到了學奧數,學鋼琴,自立自理的時候,就不去考察孩子是否“到時候”了,而是家長覺得該怎樣就要怎樣。

孩子學會走路以後有時反而要大人抱,有的時候家長堅持不抱,“不能慣着他”,但有的時候家長也要先考察一下孩子爲什麼不肯自己走了,也許真不是偷懶耍賴,可能是鞋不合腳;可能是走的時間太長了,累了;可能是他想關注路邊的什麼東西,走路讓他不能集中注意力;可能是他覺得環境太陌生,有點兒害怕,媽媽抱着讓他有安全感……

家長只要細心一點,多觀察,多分析,孩子的心思還是好猜的。只有綜合考慮孩子的需求與目的以及自己 的理念情況和目的,才能找到最好的辦法,既不寵溺了孩子,也不自以爲是,忽略或誤解了孩子。

八條建議幫助孩子自立

父母最大的欣慰,應該是在自己的付出下,孩子終於磨鍊出堅實的翅膀,能夠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展翅翱翔!我們怎麼做才能更科學地幫助孩子自立?

1. 關注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找到符合孩子現實情況的標準,鼓勵孩子去鍛鍊。

2. 孩子不會一下就學會,我們要及時安撫、及時指導、及時鼓勵。

3. 不要一下子放手,到十三歲就自己上學,到十八歲就攆出門,而是逐步地退出,例如,當孩子十三歲自己上學時,可以先送一半的路程,逐漸完全不送;也可以自己先偷偷在後面跟着,逐漸放心讓孩子一個人走。

4. 不教條,不攀比,每個孩子不一樣。如果孩子強烈反對或者做起來不開心、 力不從心,那麼要回頭審視一下自己的要求是不是過分了。

5. 辨別清楚是孩子真的做不到還是偷懶、恐懼等原因,根據具體情況介入。

6. 自己定的要求和規矩自己也要做到。

7. 不可因自己的心情隨意改變標準和規定,令孩子無所適從。

8. 對孩子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幫孩子樹立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