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1/3 兒童有精神疾患,孩子被父母不成熟的性格犧牲了。

1/3 兒童有精神疾患,孩子被父母不成熟的性格犧牲了。

來源:育娃網    閱讀: 9.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精神科醫生王浩威響應最近的調查,“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背後更值得注意的警訊是,這個社會失去了愛人的能力。

在督導一羣年輕心理治療師的臨牀工作時,一位報告的個案是關於離婚的。個案對丈夫一再的外遇感到氣憤,爲了讓自己有足夠的決心,決定不再去愛自己剛剛出生的小孩。這一羣年輕的臨牀工作者開始感到氣憤,覺得孩子被父母的婚姻犧牲了,甚至更正確的說法是:孩子被父母不成熟的性格犧牲了。

1/3 兒童有精神疾患,孩子被父母不成熟的性格犧牲了。

1/3 兒童有精神疾患,數字背後的訊息

七月中旬,臺灣衛生署公佈了一份有關臺灣兒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在這一份經費有限,而只能以初中一年級以下爲調查對象的研究裏,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事實上比想象的嚴重:近1/3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與協助;且有自殺意念6個月盛行率爲3.1%。這樣的自殺意念盛行率,意即每10萬名孩童在六個月內,就有3,100名曾想自殺。

至於調查中兒童所患有的精神疾病,主要是兒童青少年階段常見的,包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畏懼症、分離焦慮症、社交焦慮症等。其中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最近輿論頗多討論的,也是這次所有診斷中盛行率最高的。

然而即使如此,在比對健保數據庫以後卻發現就診比率很低,而其他精神疾病就診率也明顯低於此次田野調查結果。所以這兩項數字相比,顯示很多孩童沒有在健保醫療體系中得到應有的診斷和治療。

關於精神疾病診斷的基礎相關的哲學論述,是一個複雜的議題,這裏暫且先略過。

然而高教授在記者訪談中提到她在研究中發現,在曾有自殺想法的200名孩子中,只有22個家長知道。這數字是與診斷無關的,更是可以顯見多數家長對孩子沒有基本的關心。

小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爸媽在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玩。高教授特別這樣的呼籲,認爲爸媽處在經濟高壓環境,育兒時間被壓縮,而且一有空閒可能就滑手機,陪伴孩子質量自然就下降。於是,親子互動不夠,孩子如果有狀況,可能也不想跟家長傾訴。

在現代經濟高壓的社會環境,父母親的確是不容易達到應該有的親職功能。然而,除了這樣的高壓環境,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父母,事實上是沒有這樣的親職能力的。

小孩最快樂的事情就是跟爸媽在一起、好好吃飯、好好玩。

法國精神分析師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 1927- 2012)在1983年曾經發表一篇文章,名稱就叫〈死母親〉。對剛出生的嬰兒,也包括還沒完全分離的小孩,照顧者(通常是父母親)的情感響應是相當重要的。小孩子唯有它的情緒被父母親適當的響應了,才能夠感覺自己的存在。能夠感覺到自己存在的生命,纔有繼續活下去,繼續往外探索的機會。而格林在談這個現象時,最主要指的是母親的憂鬱可能造成了無法響應。一個情感上無法響應的母親,雖然肉體是活着的,但對嬰兒來說卻跟死亡沒有兩樣。

小孩子唯有它的情緒被父母親適當的響應了,才能夠感覺自己的存在。能夠感覺到自己存在的生命,纔有繼續活下去,繼續往外探索的機會。

然而在我們這個社會裏,一個越來越自戀的社會,每個人都崇拜着永恆的青春。於是當永遠沒辦法長大的人們,年紀到了,不管什麼樣的原因他們也生了自己的小孩,不見得有能力去當父母親。

這一位年輕治療師所提出來的個案,激起了大家激烈的反應。這位母親真的是這麼在乎自己的婚姻嗎?還是他自己本身不成熟的自戀,纔會產生這一連串的問題?還有,一個人對孩子的愛,果真可以像開關一樣說關就關嗎?還是他其實沒有能力去做到最最無我的投入--溫尼科特所說的,原初而本能的母性關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我們在討論這個個案的時候,許多人談到了自己臨牀工作遇到的不同個案卻相同的問題,感覺人類隨着文明的發展,整個社會似乎是也越來越失去着愛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