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想要孩子獲得長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對孩子的慾望有所節制

想要孩子獲得長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對孩子的慾望有所節制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要孩子獲得長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對孩子的慾望有所節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是一個非常有原則性的家長嗎?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幾乎每天都包圍在孩子提要求的聲音裏:

“讓我再看一個小時電視吧”

“我要吃冰激凌”

“我就要現在出去玩嘛”

類似這樣“得寸進尺”,“無窮無盡”的要求常常讓很多父母不知如何是好。你滿足一個,後面又會有好幾個等着你。

然而現實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長,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總是滿足孩子各種要求。

不以爲然型

如今家庭條件越來越好,而孩子只有寶貝一兩個,父母樂意滿足孩子各種要求,覺得不能虧着孩子,孩子開心當父母的也看着高興。

甚至還有一些條件跟不上的家庭,哪怕傾其所有也願意滿足孩子,博孩子歡心。正如前段時間引發廣泛討論的“全民富二代”的病態現象。

心理補償型

有些父母忙於工作,或是與孩子聚少離多,對孩子照料不足,心中有愧疚、虧欠感,便以物質滿足孩子的方式,作爲對孩子的“補償”,得到內心的寬慰。

手足無措型

一些父母缺少經驗,沒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不知道哪些可以滿足,哪些是要拒絕,哪些可以延遲滿足,就乾脆都滿足。

其實,不分時間,不顧孩子的長遠發展,一味全盤滿足孩子要求,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十分不利。

孩子會逐漸養成以自我爲中心的思維方式,貪心、自私,生活、學習習慣差、缺乏自律能力,最終表現爲情商能力不足。

變形記裏某一期的主人公,跟爸爸關係很差。一天晚上打電話讓爸爸給他買最新的iphone回來,並聲稱“不買回來就死外面”,由於時間太晚爸爸沒有滿足他的要求買回來,結果一回家就被這個兒子拳打腳踢,滿嘴髒話。

還有社會上的啃老族現象,大學生畢業了還不願意工作,依然索求無度,讓父母供養着自己。

這些讓人痛心疾首的例子,無不體現着毫無原則滿足孩子要求對孩子身心的毒害。

想要孩子獲得長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對孩子的慾望有所節制。

想要孩子獲得長久的幸福,父母就要對孩子的慾望有所節制

1. 尊重孩子,凡事平等交流

不要一味滿足孩子所有要求不意味着全盤否定,孩子的某些要求或許不合時宜、或許有點過多、也有違反家中規矩的,但是是可以理解的,想多吃點冷飲,多看會電視,偶爾想偷個懶,都是人之常情,大人也有想放縱的時候。

關鍵在於父母的態度,不要像針尖對麥芒似地嚴辭拒絕,或是狠狠教訓一頓,孩子感覺自己得不到理解,對這種拒絕方式十分不滿,就喜歡用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的方式表達出來。

並且孩子下一次根本不敢來徵求父母的意見,需求被壓抑,或是偷偷去做根本不讓父母知道。

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這些需要,並採用溫和的態度與他商量。孩子其實並不貪婪,很好協商,並且能夠體諒別人。

孩子感覺到自己的心理需求被認同,哪怕被拒絕了,也是感覺舒服的,並且比較容易接受這個結果。

2. 適當滿足,適當拒絕

成語“欲壑難平”,說的是如果縱容慾望,慾望將是無止境的。

無節制的孩子,吃喝玩樂只要說一聲,隨時都可以得到,沒有計劃性,也不需要爲此付出努力,那麼在孩子的世界裏,這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提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多

既不會因爲得到而珍惜,更不會因此而感恩。

所以家長對於孩子的要求要選擇性滿足,對於不恰當的要求堅定拒絕。不要因爲孩子的無理取鬧或是撒嬌賣萌而輕易妥協。

有原則的家長,才能培養出懂得控制慾望的自律型孩子。

拒絕的方式很重要,態度溫和而堅定,在尊重孩子、平等交流的基礎上拒絕孩子,更利於孩子接受,以後想提出什麼要求時,敢於並樂於徵詢父母的意見,積極與父母商量。有利於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3. 延遲滿足,讓孩子學會等待

美國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通過跟蹤這些孩子整整20年,心理學家得出結論:能夠剋制慾望的學生,學習成績要比那些受不了糖果誘惑的的學生好很多;參加工作後,他們從來不在困難面前低頭,總是能走出困境獲得成功。

人沒有耐心不僅事業上難以成功,就是平時處理日常生活也會出現許多問題。由此可見,具備忍耐力,能夠等待,可以幫助人們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成功。

家長要讓孩子在期待中實現願望,學會在等待中體驗這既煎熬又幸福的過程。

比如孩子愛看電視,不要讓孩子一直看好幾個小時,而是規定每天只能看兩集動畫,讓孩子期待每天的動畫片時間;比如孩子喜歡吃冰淇淋,不要無限量供應,每天給孩子一支到兩支,讓他對美味有所期盼。

習慣了在期待中獲得滿足的孩子,才能學會主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爲自己的要求被拒絕或暫時被拒絕而“大動干戈”,將來也能學會面對誘惑,有自控力。

4. 教孩子學會感恩

普通條件的家庭裏,父母越是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越容易沒出息,覺得啃老是理所當然,也越是虛榮自私。這些隱患多數都是家裏從小就埋下的。

不少父母不遺餘力地愛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給孩子他們能給的一切,但他們的付出不僅沒有換來孩子的滿心感激,孩子還總覺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就怨天尤人。

學會感恩,孩子才能明確責任與擔當,體味真情、感受幸福。

家長要引導孩子參與到感恩的行動中來,從最基本的待人接物中互道感謝,到幫媽媽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幫爸爸捶捶肩膀,日常的小事中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

此外,一個人是否有感恩之心,與他所處的環境,所受到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父母也要做好榜樣,尊老敬老,善待身邊的人和事,對生活、對親人朋友常懷感恩之心。

中國有句古話說“慣子如殺子”,當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想事無鉅細都幫孩子承擔的時候,其實就是在給他們的成長製造阻礙,忽視了他成長所需要的磨練和對慾望的選擇、剋制。

一個不曾被拒絕的孩子長大後是經不住挫折考驗的,爲了孩子的幸福,父母要學會理智滿足、適當拒絕,不要遷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