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孩子斤斤計較怎麼辦

孩子斤斤計較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斤斤計較怎麼辦?孩子總和你斤斤計較是怎麼造成的?做父母的能總是跟孩子講條件嗎?生活中是不是經常聽到孩子這樣和你講條件?

"媽媽,你讓我掃地可以啊,但做完以後你要給我買一個變形金剛。"
"我可以吃完這一碗飯,但是你要給我點那杯西瓜汁。"
"我晚上可以早點睡,但是你能不能讓我看會電視。"
……
不少媽媽反映,現在的孩子"精"得很,無論你讓他去幹點什麼,他都要和你斤斤計較地談條件。
你家的孩子是否也有過這種"小心思"?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孩子爲什麼做什麼事情都要講條件?小樺媽媽想很多時候是源於我們對孩子“引導”。

“如果你考了100分這麼不聽話,媽媽就帶你去迪士尼!”

“如果你把這首曲子練完,我就給你買一個大冰激凌!”

這樣的句式是不是已經成爲你和孩子之間最常用的對話!而且你是不是覺得有點似曾相識!

就拿學習來說,可能很多家長會用物質來誘惑,還有的家長甚至把這種獎勵變得更加短期,比如今天按時完成作業了就允許你看電視,今天你寫完作業了讓你玩IPAD等等。久而久之,對孩子來說,做作業和學習就成了自己換取某種東西的一種條件而已,而完全忘記了學習是自己的責任。

孩子對物質的誘惑一般難以抗拒,當有的家長髮現物質交換比較有效

時,物質交換就成了“教育”孩子的一種手段,從寫作業到其他很多事情,家長爲了讓孩子順從自己的意願,都拿物質進行誘惑,長此以往,後患無窮!你有沒有漸漸發現,孩子對獎勵沒有什麼興趣了,孩子漸漸的愛講條件了,孩子把父母交代的任何一件事情都用來交換了……

孩子斤斤計較怎麼辦

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故事:有一羣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叫聲連天。幾天過去,老人實在難以忍受。於是,他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表示謝意。”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嬉鬧。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向老人發誓,他們再也不會爲他玩了。

在這個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簡單,他將孩子們的內部動機“爲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外部動機“爲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縱着美分這個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縱了孩子們的行爲。

這就是人們說的德西效應,在家庭生活中時有顯現。比如,父母經常會對孩子說:“如果你這次考得100分,就獎勵你100塊錢”“要是你能考進前5名,就獎勵你一個新玩具”等等。

家長們也許沒有想到,正是這種不當的交換條件和獎勵機制,將孩子的學習興趣一點點地消減了,造成了不給條件、不滿足自己,就不做的局面。於是家長讓他們學習、做事,他就要向家長提條件,造成了家長的被動局面。

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愛應該是“無條件”的!所以,當孩子習慣於跟你談條件時,你就需要思考是不是該適當調整孩子"講條件"的這種思維,增加他的內驅力了。

小凱喜歡上了飛機模型,每次一看到電視裏出現飛機的鏡頭眼睛裏就放光。?“爸爸,要是這次乒乓球比賽我能進入前三甲的話,你就給我買個漂亮的飛機模型吧。”

爸爸正在看報紙,似乎有些不以爲然:“比賽完了再說吧。”

小凱暗下決心,顯然已經把和爸爸的這次對話當成了一個約定。

比賽的時候到了,小凱也許是因爲太急於求勝,又或者是因爲緊張,發揮得很不好,最終與前三甲無緣。他沮喪極了,不僅因爲比賽失利,更因爲無法得到心愛的飛機模型。

一進家門,小凱一眼就看到自己喜歡的那架潔白的飛機模型擺在桌子的中央。他欣喜若狂,一掃比賽失利的陰影,開心地問爸爸:“爸爸,你爲什麼還是給我買了模型啊?”

爸爸摸了摸小凱的頭:“因爲爸爸愛你,而爸爸對你的愛是不需要理由的。爸爸給你買喜歡的東西,是因爲可以看到你開心,並不是因爲你拿比賽的優勝來當作換取禮物的條件。所以下一次,再也不要把自己原本就應該努力去做好的事當作和爸爸交易的籌碼,好嗎?”

小凱不好意思地用力點點頭:“我下次再也不會這樣了。”

作爲父母,愛孩子的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理由。這個道理同樣也要孩子明白。孩子有時也會耍一點小小的“心眼”,認爲可以用自己的成績從父母那裏換取心愛的禮物。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愛是不需要講條件的”這個道理,這樣孩子努力做好一件事情的出發點和目的就會更加明確,而不至於背離原有的方向。

所以如果你和孩子講條件,那麼換來的只有孩子的“斤斤計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