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注意!孩子用藥安全

注意!孩子用藥安全

來源:育娃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四川發生預防服藥羣體性不良反應事件,其中一名3歲女童死亡,死因爲“用藥過量”。

注意!孩子用藥安全

不久,四川發生預防服藥羣體性不良反應事件,其中一名3歲女童死亡,死因爲“用藥過量”。而資料顯示,在我國大約3500多個藥物製劑品種中,兒童藥物劑型佔比不足2%。 

記者經過多日調查發現,青島兒童用藥現狀不容樂觀,用藥過量情況在臨牀和家庭中很普遍,由於藥品市場大部分藥品都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說明,多數情況下都是用諸如“兒童酌減”等模糊詞語,讓衆多家長無所適從,要麼憑藉着感覺來給孩子服藥,要麼就要進行復雜的藥品用量計算,把“大人藥片”掰小了再給孩子吃,但殊不知,這樣埋下了嚴重的用藥安全隱患。

“中國版”兒童用藥規範的出臺,已是志在必行。

孩子受罪———用藥過量,4歲娃肝損傷

不久,只有四歲的洋洋(化名)被帶到市立醫院東院區兒科就診,原因是發燒咳嗽打了十多天吊瓶還不見好。“一開始是在家樓下一個小門診打了個吊瓶,打了三天還不好,就轉到了社區醫院又接着打了四天吊瓶,咳嗽還是沒止住。”洋洋的母親說,之後她又帶洋洋到一個比較大的醫院兒科看病,醫生檢查後說可能轉化成了肺炎,誰知接着又打了四天吊瓶還是不見好。

市立醫院東院兒科主任金心在給洋洋檢查以後,發現洋洋肝功能出現問題,“我懷疑是藥物過量使用導致的肝損傷。”金心說。結果洋洋父母回家拿之前就診的幾份病歷一看,果然發現之前洋洋每到一個新的醫院就診,注射的都是阿奇黴素,而這種藥物兒童必須嚴控用量。

“在兒童臨牀上阿奇黴素過量使用的情況真不少。”金主任介紹說,阿奇黴素是抗生素類藥物,靜脈注射一般不超過10天,兒童用藥一般在3~5天,病情較嚴重的可連續使用7天,洋洋連續十多天靜脈注射阿奇黴素,已經造成藥物性肝損傷。在醫生果斷給洋洋停止使用阿奇黴素之後,洋洋病情有了明顯恢復。

家長犯難———兒童用藥,成了做算術題

記者從市立醫院兒科瞭解到,很多家長因看不明白藥品說明書而給孩子吃多或吃不適量的藥,有些家長還拿着在藥店買到的藥問醫生:“這個藥孩子能不能吃?怎麼吃?”一些兒童藥品的用量說明也十分模糊,家長爲此還要費力計算一通,如果詢問藥店工作人員“一克等於多少毫克?大約有多大?這個我該怎麼計算?”得到的回答多數也是“不知道”。

以吉林道君藥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頭孢克洛爲例,該藥按兒童體重計算,用量爲一日20mg/kg,分三次服用,病情嚴重的可按40mg/kg,分三次服用,一日用量不超過1g。在看完用量說明後,家長要給孩子用藥必須經過以下計算步驟,第一是確認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第二是按孩子的體重計算出用量,如果不超過1g就按計算出的用量使用,超過了就需要改用1g;最後是將計算出的用量再除以3,得出一天三次每一次的用量,這平均分配的過程也很麻煩。

而按以上類似方式計算一家公司生產的羅紅黴素片兒童用量後,記者驚訝地發現,體重超過30公斤的兒童用量竟比成人還要多,對此藥店人員也不知該如何解釋。

市場調查︱︱九成藥品沒有[童裝]

除了兒童用藥量計算麻煩以外,家長們還有一大頭疼事兒,就是藥品包裝上沒有專門針對兒童的服用說明,這讓家長感到無所適從。記者通過走訪大醫院藥房和街頭藥店,發現近乎九成左右的藥品都沒有專門的“兒童裝”,基本上都是用簡單模糊的“小兒酌減或遵醫囑”一語帶過。

不標兒童用量也沒事?

記者注意到,如不少家長都十分熟悉的山臘梅葉顆粒,江西佑美製藥有限公司生產的山臘梅葉用法用量一欄僅寫了:開水沖服,一次10g,一日3次,根本就沒有區分成人和兒童。而清開靈膠囊的用法用量也十分簡單: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兒童酌減或遵醫囑。對此,藥店工作人員的說法是:家長可以按照說明自己決定給孩子吃多少,中藥吃多了也吃不壞,“所以不標明兒童用量也沒問題”。

“1/6片”該如何分?

有些藥品雖然在使用說明中標明瞭兒童如何使用,但用量讓家長感覺模糊不清,有些即使說清楚了家長卻很難操作。哈藥集團總廠生產的一種葡萄糖酸鋅片,用法用量中指出12歲兒童及成人一次1片,一日3次,12歲以下兒童每日用量在表格中查找。記者從說明書中發現,1~6歲兒童,體重在10~21公斤,一天用量爲0.5片,表格的下方廠家註明:可分次服用。但讓人費解的是,這0.5片的用量如果分3次服用,也就是每次1/6片,家長該如何來精確地分出1/6片?

“兒童年齡不同,身體生理特點也不會相同,兒童可以分爲新生兒、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學齡期兒童,可是看看現在的藥品包裝,有幾種是進行明確劃分的?現在很多家長憑着感覺自行給孩子服藥都是"碰運氣",很容易出現問題。”青醫附院小兒內科主任李堂教授對兒童用藥現狀深感憂慮,他表示,將成人用藥按一定比例簡單“折算”齣兒童用量的方法並不科學,因爲兒童體質較弱,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全,解毒排泄功能較弱,對藥物的敏感性明顯高於成人。

盲目給藥最可怕

目前,大多數口服藥還是片劑,患兒在服用前,大人常常需要把藥品掰開服用,操作起來很麻煩,用量也不準確,一不留神就會服用過量。7月20日,一位老大媽在市立醫院帶着1歲多孫子看病,這個孩子發燒以後,她去藥房買了消炎藥頭孢克肟,回家以後,她就習慣性地讓孩子一天吃3次,一次一袋,吃了兩天,孩子病情根本不見好。趕緊把說明書找出來看,原來應該一天兩次,兒童每次只用服半袋,這位老大媽一不留神,就讓自己孫子服用了3倍量的藥物。

“不少家長都喜歡自己給孩子當"醫生",孩子生病就去藥店買藥,而不是去醫院,看到孩子發燒咳嗽就吃退燒藥加消炎藥,根本弄不清楚孩子生病是病毒性、細菌性還是其他原因就隨便用藥,這很容易出現用藥過量或用藥不當。”市立醫院東院兒科主任金心表示,孩子不是大人的“迷你版”,正處於成長髮育階段,身體很多器官的特性都和成人不同,所以很多成人藥是不適合孩子用的,正規醫院的醫生會綜合孩子的年齡、體重、病情等多種因素來確定用量,但讓家長綜合這些因素來考慮,就很容易給孩子使用過量。

尷尬處境———兒童藥利潤低廠家“不感冒”

據青醫附院兒科大夫反應,兒童吃藥打針大多數都用不上成人量,但醫生只能給孩子開成人藥酌量使用。市場上兒童用藥劑型不規範,直接導致兒童用藥不良反應增多、藥物浪費嚴重。

家長們都盼望能夠有專用的兒童藥品保證安全,可爲何市場上卻少見兒童專用藥品?據青島國風藥業常務副總張自然介紹,雖然國風藥業屬於比較大的藥企,但也不生產專門的兒童用藥,究其原因,就是因爲兒童藥品成本高、利潤薄,藥企沒有熱情去生產。

“國內只有少數藥企專門生產兒童用藥,多數還是治療感冒發燒的常用藥物。相比於成人用藥,兒童用藥開發週期更長,生產工藝也很複雜,劑量又小,大部分還是短期服用,利潤肯定偏低。另外新藥在臨牀試驗中需要有試藥人來配合,可哪個家庭願拿自己的孩子來當試藥人?”張自然還介紹說,藥企也明白不同年齡段的兒童應用不同量的藥這個道理,可根據新藥審評的有關規定,藥品每變一個劑量都要重新申報,繁瑣的審批程序也讓不少藥企望而卻步。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國外發達國家在對兒童專用藥品的開發、臨牀試驗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也對生產兒童藥品的藥企給予了包括稅收、專利、市場和研究資助等優惠措施,可在國內政策、稅收以及研發上的扶持相對比較滯後,這些因素都成爲阻礙兒童藥物生產的瓶頸。

專家提醒———“家長醫生”千萬別亂用藥

青醫附院小兒內科主任李堂教授提醒家長,給孩子用藥時應避開以下誤區:第一,在家擅自用藥。不少家長都覺得孩子生病後去醫院麻煩,就憑經驗判斷孩子病情,然後去買藥給孩子服用,但同一種病,成人症狀可能會與兒童症狀完全不同,用藥不當,輕者可能會延誤了治療時機,重者則會造成藥物中毒,加重孩子病情。

第二,迷信同病同藥治。孩子生病後去醫院,醫生給開了藥,好了以後再出現同樣的症狀,有的家長就按醫生上次開的藥到藥店照單抓藥,但卻不知即使兒童臨牀症狀相同,發病原因和疾病種類卻可能千差萬別,不能按同一藥方治療。

第三,治病心切下猛藥。孩子是家長的“心頭肉”,一些家長恨不得讓孩子立馬好起來,就加大藥量。須知藥品使用不當,很容易造成藥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