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怎麼解決孩子一再犯錯?比打罵教育實用的方法

怎麼解決孩子一再犯錯?比打罵教育實用的方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面對孩子一再犯錯的情況,家長該怎麼辦呢?比打罵教育好用的方法是什麼?孩子犯錯不可怕,關鍵看家長如何引導?

帶着女兒小蘑菇在家附近散步,街對面突然傳來一個小男孩尖銳的哭聲。應聲看去,小男孩大約兩三歲大,正聲嘶力竭地邊走邊嚎啕大哭。

女兒問我,那個小孩爲什麼哭?

我看了一下,沒看見有大人在身邊,正有點擔心,這時在大約間隔二三十米的地方,有個老婦人停了下來,回頭惡狠狠地說了句什麼,又繼續往前走了。

哦,我腦補了一下,十有八九是小男孩惹他的外婆或者奶奶生氣了,老人就一個人遠遠先走開,大概還責罵或者嚇唬了一下孩子。

孩子害怕被拋棄加上被責罵,正委屈不已地大哭呢。

於是我告訴女兒,大概是小男孩惹大人生氣了吧。

女兒沉默不語,一直呆呆看着街對面的小男孩,直到他走遠。

其實我也不想這麼解釋,因爲我知道,我永遠也不可能如此對待我的女兒。

因爲在我看來,兩三歲的孩子,無論犯下任何錯,都犯不上用這種過激的方式來懲罰。

其實,不打,不罵,已經逐漸成爲教育界的主流思想。

儘管我們這一代人裏,很多人都有被父母胖揍的記憶,也有很多被粗暴責罵、體罰的記憶。

但只要我們接受過教育且深愛自己的孩子,大多不會再認同孩子應該用打罵來管教。

因爲我們早已認識到,打罵孩子,雖然在當時看來是有成效的。

但從長遠來看,不僅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育,也會在孩子心中種下叛逆、暴力或者自卑的種子。

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甚至在將來會成爲孩子對待父母、對待他人、對待世界的方式。

尤其是對性格形成期的兩三歲孩子,父母的言傳身教,有着無比強大的影響力。

假如上文提到的小男孩,一直跟在老人身邊,並一直被如此粗暴對待,我很難想象,今後會有個開朗的性格。

他很可能會認爲冷漠、暴力纔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小時候害怕被拋棄的這種不安全感,也會如影隨形,影響到他今後的三觀。

那麼有人會問了,既打不得又罵不得,面對調皮搗蛋、凡是都要先說個“不”的熊孩子,做錯事了該如何懲罰?

任由孩子隨心所欲?還是父母乾脆就當修煉,一忍再忍?

不不,當然不是,作爲父母,我們當然有義務管教自己的孩子。

誰不希望孩子養成好的生活習慣,知禮數、知仁義,成爲一個能自控、不自私且高情商的人?

說到底,該如何管教呢?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斯賓塞,爲了教育好遠房表兄去世前託付給他的兩歲兒子,曾全身心投入在教育孩子的事業上。

他在教育領域,留下了許多值得當今父母學習的觀點。

其中有一條重要的觀點就是——教育者應更多地採用“自然懲罰”,而不是“人爲懲罰”的方法來教育孩子。

先來聊聊其中提到的“人爲懲罰”——這也是許多父母或者老人慣用的方式,它大多與體罰、憤怒如影隨形。

舉例來說,假如孩子不肯好好吃飯,就大聲斥責,不吃完飯不允許下桌;

假如孩子把玩具撒了一地不肯收拾,就責罵、嘮叨或者罰他一段時間不許碰玩具;

假如孩子不寫作業,就罰抄課本;

更有過激的,假如孩子做錯事,就打手、掌嘴、罰跪、關小黑屋等等。

我曾在親子烘焙中心見過一位父親,因爲女兒把棒棒糖放在地上玩,就一邊嚴厲地說着:“告訴過你不可以把食物放在地上”,一邊把棒棒糖無情扔進了垃圾桶,根本無視女兒撕心裂肺的傷心大哭。

雖然現在的家長體罰孩子減少了很多。

然而大家可能沒意識到,責罵、過度嘮叨,或者懲罰的嚴厲程度明顯與錯誤的大小不匹配(如同上文提到的扔棒棒糖的父親),也是變相的體罰。

一個生活中充滿了家長的斥責、嘮叨的孩子,他的個性很難自由舒展,他必定是畏畏縮縮,小心翼翼或者充滿了叛逆。

怎麼解決孩子一再犯錯?比打罵教育實用的方法

那麼,斯賓塞推崇的“自然懲罰”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核心思想就是——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爲的自然後果。

爲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他舉了幾個例子。

小斯賓塞(斯賓塞的養子)班上有一個叫愛麗絲的小女孩,因爲動作慢,愛遲到,總是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責罵,然而她一直都改不掉這個毛病。

於是斯賓塞建議老師試試“自然懲罰”的方式——愛麗絲下一次再磨蹭,集體活動就不再等她,讓她自己在家待着。

如此兩三次以後,愛麗絲就改掉了這個毛病。

斯賓塞還舉例,假如小孩子丟三落四,總弄丟學習用具,家長無需斥責,只需隔幾日後,扣除孩子部分零花錢再買一套就行。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體會到沒有學習用具的不便,也知道爲此他要付出部分零花錢的代價。

還有,假如哥哥不小心弄傷了妹妹,如果家長只是斥責甚至體罰一番,讓孩子下次小心,那孩子多半還是記不住。

斯賓塞建議應讓哥哥用自己的零花錢,或者捨棄某個想買的玩具,用這筆費用來承擔妹妹的部分醫療費,才能讓他記住爲此承擔的後果。

斯賓塞認爲,“自然懲罰”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因果觀念。在孩子有多次這樣的經歷後,因果觀念纔會準確和完整。

在決定做某件事之前,孩子會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判斷,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

對於孩子來說,瞭解行動以及它的後果,比依靠家長的權威取得的判斷更加印象深刻。

之所以想把這種教育方式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因爲我在接觸到斯賓塞的“自然懲罰”理論之前,就是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的,而且我從中看到了顯著的成效。

如同所有自我意識膨脹階段的孩子一般,我女兒兩歲以後,變得有點叛逆。

凡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說“我不要”;

你讓她往左她偏往右,你讓她收拾玩具她偏偏撒滿地,你讓她小聲說話她就哇哇亂叫……

養過娃的都知道,雖然我們不停告訴自己這娃是親生的,要耐心,要忍,要和顏悅色,但不可能時刻做到,斥責、嘮叨那是家常便飯,怒吼和情緒失控也偶爾發生

可我發現這些對於女兒根本沒什麼用!

吼的時候孩子的確會乖、會害怕,但一旦見你露出笑臉,又開始得瑟起來,讓人啼笑皆非。

後來我開始用“自然懲罰”。

女兒曾喜歡把玩具扔地到處都是,我不斥責,而是告訴她,這樣當心下次想玩卻找不到哦。

爲了強化這個後果,我會藏起某個她亂扔的心愛的玩具,在她到處尋找的時候,再次強調:

你看,不把玩具分類收拾好,就會找不到喜歡的玩具,太可惜了。

一般在她尋找了兩三次無果後,我會“突然”幫她找到這個玩具,如此幾次後,女兒現在大多數時候,都能分類收拾好自己的玩具,還會“指導”大人,每個東西該放在哪裏。

女兒曾做事磨磨蹭蹭,出個門,一下東一下西,磨蹭二十分鐘還沒出門。

我不像以往一樣一個勁催,而是告訴她,再不快一些,遊樂場就要關門了哦!

我會任由她磨蹭,乾脆在遊樂場關門前十幾分鍾才趕到(附近一個公共遊樂場上午11點就關門),看着她意猶未盡的表情,我會強化這個後果:

你太慢了,所以這裏很快就關門了,太可惜了!

幾乎只需一次,以後我只要提到“再不快點,我們就玩不了多久了哦”,她就會迅速準備好出門,比我還快。

當我開始把“自然懲罰”的方式用得遊刃有餘,我發現,我很少再需要斥責女兒了,而且對於自然懲罰的後果,女兒從來不會感到委屈,因爲這個懲罰是公正的、自然發生的。

同時,她開始慢慢積累起一些生活經驗,自己學會去做一些正確的決定,而不僅僅只是做到“聽大人的話”。

同時,我們的親子關係變得更加親密,因爲生活裏幾乎不再有媽媽的憤怒和斥責,和媽媽在一起的時光,哪怕有“自然懲罰”造成的種種小遺憾,也是快樂的。

沒有任何父母能心情愉快地責罰孩子,也沒有任何孩子會心情愉快地接受父母的責罵。

假如你既希望收穫親密的親子關係,又希望能管教好孩子,不如一起來用心學習“自然懲罰”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