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讓孩子正確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玩遊戲的方法

讓孩子正確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玩遊戲的方法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電子產品,它也日益成爲幼兒生活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全的把孩子屏蔽在電子遊戲或者電視節目之外顯然是非常不現實的,積極的適應這種現實,恰當的利用電子類遊戲促進幼兒學習和發展,又不讓孩子沉迷其中出現問題,纔是我們家長和老師需要完成的任務。如何爲兒童提供正確的遊戲方式,讓兒童在良好的遊戲環境中健康成長是我們迫切關注的問題。那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正是讓各位家長朋友們正確的認知這件事情,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

一、電子遊戲吸引兒童的心理學原因

五個方面1 結構性程度較高、能夠給予兒童立即的反饋和滿足。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從最簡單的地方開始,只要按照遊戲所設定的順序就能逐步前進、正確與否都可以立即得到反饋。2

遊戲技能可獲得性:兒童可以通過閱讀遊戲指南、觀看別人遊戲或者由他人教導學會遊戲,也可以通過自己嘗試錯誤來獲得遊戲的訣竅。

趣味性強:無論是電腦遊戲、手機遊戲都具有有趣好玩的特點,多通道的刺激讓兒童獲得滿足。

電子類遊戲含有角色扮演、幻想和規則等成分,能夠讓兒童進入幻想世界,實現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電子類遊戲有各自的規則,遊戲者必須去發現其中的規則才能贏得遊戲。

正是這些綜合的因素,使得兒童非常的喜歡電子類型的遊戲。但是通過了解發現,雖然電子類遊戲非常的吸引人,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因爲玩遊戲而出現不可逆的嚴重問題。

因爲電子遊戲出現問題的孩子家長,最爲關心的就是怎麼能夠讓孩子少玩手機遊戲或遠離遊戲,我們家長看問題的時候只想到了處理事件的結果,有時恰恰忽略了原因。

讓孩子正確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玩遊戲的方法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需要給家長提出3點問題:

孩子爲什麼玩遊戲?

孩子喜歡玩那些遊戲?

孩子跟誰玩遊戲?

如果你沒有辦法回答好這三個問題,就先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進行分析。

二、孩子沉溺電子遊戲的心理分析

天性好奇

好奇心本是兒童學習外界知識的最好動力。他們會對一切不知道的事物產生好奇,不管是科學知識還是犯罪方法。無疑,經常出現在他們周圍的遊戲機室引起了他們的好奇“: 爲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玩電子遊戲? 我也進去看看吧。”或者,同伴玩過這種遊戲,向自己推薦,也會引起孩子的好奇。

自尊遷移

所謂“ 自尊遷移”,就是當一個個體在某件事物上尋求的自尊感或成就感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將尋求的目標轉寄到另一件事物上。從心理學上講,電腦遊戲特有的行爲強化機制,可使成癮行爲不斷強化。如操作電腦遊戲時,可在鬥智鬥勇中戰勝對手,得到某種獎勵等,這使操作者產生一種精神上的成功感。這些強化作用使玩遊戲機行爲進一步加強,有不斷去追求這些物質獎勵和積累個人體驗的衝動;另一方面,當玩遊戲機成癮後,現實的適應功能明顯受損,學習成績下降,精神不振,老師、父母的責備、批評,使成癮者感到喪失了對生活的自控力,似乎擺脫這一境況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再回到遊戲機中。因此,玩電腦遊戲成爲他應付失敗、挫折和精神痛苦的唯一手段。

前面文中提到,並非所有玩過電子類遊戲的孩子都會成績下降, 品行不端,關鍵在於是否上癮,而是否上癮往往又與孩子自身某些心理原因有關,如那些性格內向、希望得到重視但又十分孤獨的孩子,生活中遭受過挫折的孩子,不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沒有特長、學習成績又不突出、心情壓抑的孩子,成績下降而又對環境不適應的孩子——他們最容易上癮。因爲這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不太成功,玩電腦遊戲時,不僅可暫時忘掉現實生活中的苦惱,還可從電腦遊戲的夢幻及超自然力中得到認同,從而在電子遊戲中獲得某種滿足感。

操縱控制

人生來就潛在着一種控制外界的慾望,尤其是孩子,他們有着這樣的慾望,卻受到年齡和能力的限制,無法控制自己以外的世界。但在電子遊戲中,遊戲的內容是需要玩遊戲者設定和控制的,這正好迎合了孩子們的這種想法,所以能使他們“ 百玩不厭”,讓他們沉溺在虛擬 心的世界中。我曾經詢問過一名正在忘我 理操縱鍵盤的十二歲少年,爲何如此喜歡電子遊戲?他說:在玩遊戲時,能讓他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有的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很過癮。殊不知,在這種“ 過癮”的感覺中,兒童與現實中人際交往將越來越少,嚴重的,將導致他們人際交往出現障礙。

情感渲泄

現代社會的競爭日趨激烈,要使孩子在社會上立足,教育是關鍵。

家長們對自己的孩子總是寄予極大希望的,但他們對孩子往往又是不滿足的,總是要求孩子好上加好。孩子們在度過了五天的課堂學習生活之後,家長們還恨不得將他們雙休日的時間也佔滿。老師們迫於教學質量的壓力,求成心切, 也會給學生們特別是學習上存在困難的學生施加壓力,留堂、訓斥、找家長,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說,現在的孩子在物質上是十分幸福的,但在精神上卻又是十分不幸的。在生活中,孩子們有太多的壓力,怎麼辦呢?他們只好盲目地尋找各種渲泄的方式,結果,玩電子遊戲也就成了他們情感發泄、減緩壓力的一種途徑。但是採用這種方式是不科學的,這是一種消極的、逃避現實壓力的做法,長此以往,學生將不再重視在生活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都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三、歸納原因分類就是:家庭原因和孩子的自身原因。

讓孩子正確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玩遊戲的方法 第2張

讓孩子正確使用電子媒體學習、玩遊戲的方法 第3張

當找到了孩子沉溺遊戲的諸多原因以後,家長就要從瞭解孩子的現實生活狀態做起,從孩子的心理入手,看看自己的孩子玩遊戲是其中的哪一種原因,再對症解決。

植物生長,需要空氣、陽光、水分等,孩子成長也需要一定的營養,這種營養,如被看到、被重視、被欣賞、被關愛等等,叫心理營養。孩子的心理營養,首先從母親那裏得到;其次是從父親那裏。

在父母那裏得不到心理營養的孩子,就會自動尋找自己所需要的心理營養。只是,孩子在尋找心理營養的滿足時,所用的方式和所付出的代價是極其昂貴的。比如在遊戲中尋找認同感和掌控感,遊戲不會指責孩子、不會敷衍孩子、永遠“任勞任怨”地滿足孩子,吸引着孩子。

如果家長想讓收回這昂貴的代價,就要自己“製作”均衡的心理營養,把孩子吸引回來。

四、父母如何幫孩子獲得平衡感成爲他們的“安全港”

遊戲給了孩子認同感和掌控感,遊戲還給了他們成就感、榮譽感。例如孩子玩遊戲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段位自然就會提升;如果他玩得很好,還可能出現在各大排行榜上。孩子可能不相信多讀書就會成績好,但他知道多打幾盤遊戲等級一定會上升。

事實上,遊戲能給孩子的,家長同樣能給,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同樣的給予孩子認同感、成就感和榮譽感。現實中的感受大於虛擬遊戲的時候,孩子對於遊戲的留戀自然就會減少。

和諧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心理獲得安全感的重要途徑,因爲建議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有一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間,做不到每天一個小時,每週也要空出時間給自己的家庭。在晚餐桌上,一家人聊聊工作生活裏有趣的事情,大多數時候父母多傾聽,讓孩子多表達。

每週末陪孩子一起運動運動,全家人打打球,跑跑步,做做健身,親近自然,釋放天性,有條件的話一家人每年規劃兩次長途旅行,讓孩子選擇地點,參與規劃行程。

爸爸空閒的時候,可以帶着孩子一起做一些手工遊戲,讓孩子設計動手,自己則當助手和欣賞者。

媽媽在空閒的時候,可以邀請自己的閨蜜或者親戚帶孩子來家裏參加小聚會,安排各種有趣的親子游戲,讓孩子和同齡人一起玩耍。

與孩子實現良好溝通,這並不簡單地指孩子表現好了就表揚幾句,而是要做到孩子表現不好了,家長也能夠雪中送炭。現實生活中,許多對孩子失望的家長只會說:“這個孩子沒救了...”或者“他就是個廢物...”等負面的言論,一路給孩子喝倒彩,父母的這種恐懼也只會給孩子帶來恐懼。而帶給孩子安全感的是家長的眼神和目光,如果父母始終以驕傲的目光看着孩子,他遲早會成爲父母的驕傲。

如果說,父母能真正地高質量陪伴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孩子感受到現實世界的有趣,那麼手機遊戲就只是一項娛樂項目,孩子會玩但是不會成癮,不會沉迷,家長也不用覺得電子遊戲像洪水猛獸一樣可怕。

五、家長以退爲進,與孩子產生共鳴

在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面前,家長往往選擇最不合適的兩個方法:一種是強硬的家長:手機沒收,或將遊戲卸載,禁止孩子接觸電子類遊戲,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罵相加。一種是軟弱的家長:管不了孩子的哭鬧和胡攪蠻纏,全面放手,聽之任之。

家長的任務不是禁止,而是疏導;不是軟弱,而是互相尊重;不是懲罰,而是建立規則和互信;

1、以退爲進,產生共鳴

要勸孩子別沉迷遊戲,不能用強行禁止的方法,而是要“以退爲進”,“如果家長強行沒收手機、平板電腦禁止學生玩遊戲,反而增加孩子的好奇心,甚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通過上網吧或藉手機等方式繼續偷偷玩。

家長不妨有空時玩一下孩子喜歡的遊戲,不僅能產生共情,還能更深入瞭解孩子癡迷遊戲的真正原因。家長也可以定期帶有“目的性”的和孩子一起玩他們喜歡的遊戲,“一方面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陪伴、關愛和溫馨的家庭氛圍,這樣孩子就不會把家長作爲對立面,會主動和家長交心溝通,談談自己最近爲什麼喜歡玩遊戲、在學校裏和老師同學關係相處如何、同學間流行哪些話題、遇到哪些困惑等。另一方面,家長和孩子一起玩遊戲時,能起到監督引導作用,對於涉黃涉暴的內容及時予以警示和制止,教會孩子區分善惡美醜,並且要教孩子區分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

2、跟孩子建立良好關係,提升孩子自制力。

與孩子一起協商制定好規矩,一旦規矩定好了就不能被打破,家長要學會溫柔地堅持,“孩子之間也需要談資,一味禁止孩子玩遊戲,會讓他們在學校裏無法融入小夥伴,但是每次玩遊戲要遵守約定。比如和孩子協商後,只在雙休日可以玩遊戲,且每次玩有一定的時間,可以是一個小時,也可以是兩個小時,中間需要有適當的休息,注意保護眼睛,家長在時間結束前15分鐘可以給孩子做個提醒。”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規定週末在寫完作業和複習好功課的基礎上,其他時間讓孩子自行規劃,如果玩的時間過長的時候,父母要適時的做下提醒規劃的合理性。

每個孩子對電腦、網絡遊戲迷戀的程度不同,對於自制力很差的孩子,父母應根據情況制訂玩遊戲和上網的規則。嚴格上網的時間,上網時間的設定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制訂,以一個月爲週期,做到了給予一個物質的獎勵,然後將下一個月玩電子遊戲的時間逐步減少。如果哪一次做不到,懲罰一週沒有遊戲玩。家長要有恆心和毅力。玩遊戲的時間制訂好以後,先由父母監督孩子執行到逐漸放手讓孩子自覺執行,逐步培養起孩子的自控能力。

3、用遊戲吸引孩子,帶孩子探究深層次的知識

比如王者榮耀,孩子對歷史沒有過深接觸,會被遊戲誤導,作爲家長,可以藉着孩子對遊戲人物的濃厚興趣,給孩子上一堂真正的歷史文化課,順便推薦一些淺顯易懂的歷史書給孩子看。要真正將孩子從遊戲中拉出來,還需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

有很多家長只關心孩子學習成績,報了各種學習輔導班填充孩子的業餘時間,如果家長能真正關心孩子喜歡什麼,尊重孩子的選擇,報一些孩子樂於上的興趣班,讓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擁有有自己的興趣愛好,那麼可以大大減少孩子對於遊戲的依賴。還可以帶孩子多外出旅行、參觀博物館、進行戶外運動,充實孩子的休息時間。

讓孩子及早認識手機或電腦除遊戲外的大量功能,引導孩子瞭解各類應用軟件,如文字編輯、表格編輯、圖形處理、動畫設計,美圖功能等等。孩子在應用軟件的學習過程中,也會逐漸把對遊戲的單一關注減弱,能夠學習到更多有用的技能。

4、帶孩子走出厭學情緒,重塑自信心

很多喜歡電腦遊戲的孩子成績不太理想,在同學家長面前沒有面子,學習上沒有成功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於是將興趣愛好轉向了好同學不拿手的電腦遊戲。每次遊戲他都可以晉升,都可以得到獎勵,在同學中也有炫耀的資本,彌補了遺憾。父母應該及時糾正孩子的榮譽觀,尋找孩子身上的長處,尊重孩子的心理需要,鼓勵並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除上網打遊戲),對於小小的進步都要鼓勵,讓孩子在鼓勵中建立起自信。

如果因爲學習出現問題,而沉溺遊戲,那麼家長就要先幫助孩子走出厭學的情緒,在做遊戲上面的調整。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假學習,不是爲自己學習,而是爲父母、老師學習,成了僱傭軍。只有在玩網絡遊戲時,纔有了主宰一切的感覺,才重新找回自信。那麼解決了學習問題,孩子網癮自然就會消失。解決學習問題,以下四個方面不能忽視:

四個方面1 要端正態度,快樂學習,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刻苦學習。只有快樂學習纔是全身心的學習,孩子喜歡的再難也會變容易;2

是要對孩子高目標,低要求。考了倒數第一沒關係,下次要爭取成爲倒數第二,孩子就有安全感了;

是重新啓動。當孩子退步了,進不動,就退着動,就譬如在路上碰到一條溝,跨不過去,後退幾步,反而能夠跨過去;

允許反覆,孩子沒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教育不許失敗。要允許反覆,跌倒就站起來。

對於學習上出現困難的孩子,最不能讓孩子出現的就是“破罐破摔”的心理,所以父母要在這個時候更多給孩子心靈上的撫慰,多給孩子鼓勵,積極幫孩子找出學習上的薄弱點,必要的時候可以請輔導老師來幫助孩子。跟學校的老師多溝通,在學校也給孩子一些表現的機會以此來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六、防沉迷三步有效解決問題。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沉迷遊戲或者有這個趨勢,那麼這裏有一個三步法,或許你可以試一下:傾聽、表達、解決。

【第一步】傾聽

想讓孩子願意放下對遊戲的迷戀,首先,爸媽要明白孩子熱愛遊戲的真正原因,前面我也講到了這個方面。你明白了這些,才能和孩子去好好溝通。

去問問孩子爲什麼喜歡電子遊戲,記得少插嘴多傾聽,只要你足夠真誠,足夠認真,你的孩子肯定會開口告訴你。

如果孩子說不出來爲什麼喜歡手機,只是說“好玩兒”,那我們可以試着引導孩子來回答下面的問題:

> 是不是因爲遊戲裏有很多獎勵,而爸爸媽媽很少給予表揚和肯定?

> 是不是因爲手機、遊戲,給了孩子我們沒有時間給的陪伴?

> 是不是因爲手機裏的社交軟件上,有他的同學朋友?讓他欲罷不能?

當然還可能會有更多的原因,當我們花時間與孩子一起找到那個“爲什麼”,我們纔有可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第二步】表達

我們需要告訴孩子,他沉迷手機這件事情,不僅影響自己的視力,讓爸媽們非常擔心。不對孩子的行爲進行對錯判斷,只明確說出行爲對“我”造成的影響,以及“我”的情緒和需求。

你不妨試着這樣說:

> 媽媽看你玩的遊戲很有意思的樣子,你能教教我嗎?

> 爸爸好想打一會兒籃球,你能陪我出去打籃球嗎?

> 你總是玩手機,我覺得好無聊,我有一個好想法,我們一起聊聊好不好?

當孩子接收到信息從“我玩遊戲做錯了”變成了“爸媽需要我”,他會有一種自己解決問題的動力,並願意爲此思考解決方案。在孩子玩遊戲時,你能陪孩子玩,一起大呼小叫,這是非常快樂的親子時光。而且孩子會樂意你介入遊戲,你不再需要偷偷去“偵察”孩子玩什麼遊戲,也不需要去“訊問”孩子在玩什麼,你就自然成爲孩子游戲中的角色,可以自然地發表意見,引導孩子游戲的方向。

【第三步】解決

在這一步,最關鍵的點是“約法三章”,千萬不要自以爲是地設計一個規則,讓孩子去遵守。這不叫“約法三章”,這叫“不平等條約”!

一個真正有效的約定,肯定是雙方共同討論產生的:

1、明確需求

所有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比如假期結束前,暑假作業要做完 ;每天的睡眠時間不能少於 8小時;不能長時間用眼,損害視力。

在這個環節,爸媽都不直接對“孩子玩手機”這件事情給出要求,而是着眼於孩子的健康、生活等方面,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度。

2、根據這些明確的需求,讓孩子自己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案

比如,有孩子就提出過這樣的方案:

方案1:我在做完4頁作業之後玩手機;

方案2:我可以在下午3點到4點玩一會兒;

方案3:每玩30分鐘,就做一次眼保健操。

方案4:在我不玩手機的時候,爸爸陪我打一場籃球,媽媽陪我聊一會兒天!

這些方案的提出,不僅鍛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因爲方案由自己提出,孩子當然就更願意去遵守。

3、最後,別忘了共同貫徹約定,並且在約定實施一段時間之後,共同進行評估修正。

有了這三步解決方案,我們家長在幫助孩子的時候,就會順暢很多。方法是固有的模式,想要問題有良好的解決效果,還需要各位家長的積極改變和配合。如果一味的把問題推到孩子身上,不認識到自身的問題,那麼再好的方法也不能幫到您了。

以上就是我對要不要讓孩子使用電子媒體的一些個人分析,希望我的內容能夠幫助家長們正確認識到電子媒體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讓孩子既不脫離電子媒體,又不會因爲電子媒體產品而耽誤了學習,圍追堵截不是目的,讓新型的工具助力孩子成長,纔是與時俱進的教育良方。

注:對於低幼兒0-4歲階段,因其處於認知能力發育期、運動能力發育期,任老師不建議家長讓孩子過早的涉及到電子媒體類產品,以免損傷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視覺發育。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