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怎麼分析孩子發展中的個體差異

怎麼分析孩子發展中的個體差異

來源:育娃網    閱讀: 6.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帶養孩子最沒有經驗的父母來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一下比對,參照別人家的孩子來養育自己的孩子。雖然這更多屬於經驗分享,但生活會告訴你,這個方法通常非常簡單有效。

不知孩子該玩什麼、不知孩子該吃什麼、不知孩子流口水、結巴、夜哭、如何哺乳、喝什麼奶粉、穿什麼紙尿褲、用什麼餐具,上什麼早教班、上哪個幼兒園、週末去哪裏玩、上什麼興趣班等,父母都可以從別人家的孩子那裏獲得特別寶貴的經驗。

獲得經驗的同時,父母們也會面對新的困擾:自己家孩子和別人家孩子的差距,該如何面對?心理學上通常稱這樣的差距爲個體差異。個體差異在有生命的個體中間普遍存在,所以父母很有必要以更加平淡的心態加以面對。

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春暖花開之時,有的花朵早已迎風綻放,有的卻連個小芽都見不到;有的先長葉後開花,有的先開花後出葉。花的形態葉的樣子植物的高度各不相同,植物尚且如此,人也自有不同。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很快就能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別人的孩子存有很大的區別,即使是同一個家庭內的同性別的兩個雙胞胎也存有很多差異。所以說,個體差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哪些差異父母要靜待花開,哪些差異又需要父母提早鑑別干預?這是一個需要父母用心對待的問題。不要讓一些需要等待的事情,莫名牽扯了你的精力,引發不必要的焦慮。

身體發育方面的差異:看到別人家的寶寶都出牙了,而自己的寶寶還是沒有出牙,有些家長就會非常着急,擔心自己的寶寶在牙齒髮育上出現問題,或者是寶寶的營養不夠。

雖然說,大多數寶寶都會在6-10個月之間出牙,但是在具體地時間點上,寶貝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是非常驚人的。有的寶貝出牙非常早,四個月以前就會出第一顆牙,甚至有這樣的案例:寶寶一出生嘴裏就有一顆牙;有的寶貝兒出牙則是非常晚,直到1歲半左右纔會開始出牙。出牙晚的寶寶通常會四顆六顆一起迅速出來,大部分寶寶都會在兩歲半左右出齊20顆乳牙。所以說,大家千萬不要在寶寶的出牙時間點上過於擔心和焦慮。

怎麼分析孩子發展中的個體差異

從生長髮育的角度來說,世界上確實有極罕見的案例是,有的寶寶沒有乳牙牙胚。但這些寶寶也同時伴有非常明顯的發育落後和遲緩的現象,比如骨骼、肌肉、頭髮、智力都存有發展問題。如果我們的寶寶看上去一切都非常健康,只是還不出牙,那您就不用擔心了,耐心等待即可,因爲牙齒一定會出來的。

即使您帶寶寶去醫院檢查,醫生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解決出牙問題,只能通過成像技術拍個片子,看看寶寶的乳牙牙胚是否存在,但小寶寶通常很難配合拍片子,而且這個檢查本身的意義也不是很大,檢查出有沒有,都不能解決寶寶的出牙問題,最多是給父母一個安心。咱們家長更不要因爲寶寶遲遲不出牙,就慌亂地給寶寶過渡補充各種營養和鈣質,對寶寶的身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或是負擔。

寶寶出牙的時間,一方面受自身發育規律的影響,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遺傳的影響,如果父母或是祖輩牙齒質量一般,或是本身出牙就晚,那寶寶就會更容易出現出牙晚的情況。而且,在以後的時間裏,家長也要特別關注寶寶牙齒的健康問題。

出牙晚的寶寶容易出現的一個問題是,帶來吃上的小麻煩。一方面影響寶寶進食的種類,一方面則是因爲沒有牙齒,導致寶寶不太會咀嚼,習慣於吞嚥,因此,即使沒有出牙,家長要注意引導寶寶用牙牀去嚼東西,養成細嚼慢嚥的好習慣。

身體運動方面的差異:與上述身體發育不同,除非有特殊情況,如早產或是其他特殊情況,如果觀察到自己的孩子的體能運動方面和其他的孩子存有很大的差異,一定要引起父母的重視。因爲小孩子運動能力跟大腦發育有很大的關係,時間一長,對孩子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也會有越來越大的影響。

六個月開始爬行的孩子,活動範圍會顯著增強,有的孩子則到了近一歲纔開始爬行,跟已經爬行了近半年的同齡人相比,很多見識就會少很多,對空間的感知經驗也會比較缺失。

如果到了半歲,孩子翻身還不利索,坐立還不穩當,就要跟專業的人士請教,幫助孩子不要在太晚的時間裏獲得相應的運動能力。相對來說,父母要更重視孩子的爬行而不是直立行走。因爲發育正常的孩子最終都能自己走路,但卻有很多正常卻不爬行的孩子,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出現很多問題,比較顯著的有協調性差,孩子兩三歲後不小心摔了跤,還是像攤雞蛋一樣趴在地上,沒有任何手肘的保護意識;孩子中班了,拍球還不太能夠勝任;大班了還不會跳繩;小學以後的體育課就會遇到更多的不勝任,爲孩子的學校生活帶來很多困擾。甚至有些孩子把圖畫文字和數字看反(上下結構、左右結構)等都與其協調性發展有很大關係。

如果孩子在走跑跳蹲投爬攀登各方面存有差異,父母都要給予充分地重視,這些差異的發現,一方面可以來於跟同伴的比對,一方面可以跟學校的老師們進行了解。

認知發展方面的差異:說話,可能是家長最容易觀測到的差異。有的孩子八九個月就開始說短句子,更是早早會叫人,三歲左右就能獨自講述簡短的小故事。這樣的孩子社會情感、同伴交往通常也會發展得更早,因爲認知上的優勢常常給孩子帶來社會發張上的優勢。有的孩子則到了兩歲還不怎麼會說話,有的家長就會特別擔心孩子是否有發展上的問題。

就語言發展而言,主要分爲接受性言語和表達性言語。判斷孩子發展是否正常,主要是看孩子的接受性言語發展如此,即孩子是否能夠聽懂別人在說什麼,看懂別人的肢體語言,是否能夠完全尊遵照指令形式。比如媽媽說,把球遞給我!來喝點兒水!兩歲孩子如果能夠完全聽懂這些,基本說明語言發展沒有問題,確實有些孩子三四歲以後纔會說整個句子。也有些孩子結巴或是發音不準,有些“大舌頭”,這些基本都不需要特別干預,除非發音器官存有問題,否則孩子會在實踐中會自主調整自己的發音,逐漸清晰。有些個體的發音特異也有終身伴隨,譬如紅樓夢裏的湘雲,總是把二哥哥叫稱“愛哥哥”,就是咬舌音上有些小問題,有些小朋友在稱呼“老師”、“荔枝”上都會有些不順暢,也有南北差異,王黃混淆、劉牛不清等。這些都不能算作是語言發展問題,只是一些小特點而已。

因此,當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存有差異時,父母要用心對待,進行簡單的分析。先判別是否可以等待,再進行適度干預訓練。在常見的差異中,父母要特別關注運動能力上的差異,給予積極的支持和干預,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的體能發展不至於太落後。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