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被孤立怎麼辦

孩子被孤立怎麼辦

來源:育娃網    閱讀: 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己在家寶貝得不得了的孩子,在幼兒園遭遇了孤立的待遇,老母親肯定又心疼又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幫助孩子。當孩子遭遇小夥伴的孤立時,家長到底該怎麼應對?

孩子被孤立,家長的情緒很重要

孩子被孤立怎麼辦

聽到孩子說「他們都不帶我玩!」,心疼是當家長的正常感覺。

但有的父母,會從心疼轉向憤怒,本能地爲這件事找個原因。

一定是老師不管我家孩子!

一定是其他小孩太沒教養!

一定是我家孩子搶別人東西了!

……

這些本能地推斷會緩解家長的緊張不安,但也會影響他們對事件本身的判斷,甚至也會讓他們進入到不可控的情緒中。

有的家長,帶着情緒去問孩子。

孩子本來就很委屈,又看到家長氣急敗壞的樣子,自然就支支吾吾,覺得這樣的結果自己也有責任,稀裏糊塗地就認了「罪」。

還有的家長,用質問的態度去問幼兒園老師。

老師本來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地瞭解孩子之前的社交,再加上家長的態度,就更不利於老師透露更多的信息。

所以遇到這類問題,家長保證情緒穩定是前提。

多方瞭解,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你能控制好情緒了,就需要了解事情的原委了。

1. 傾聽理解,努力安撫孩子情緒

不管孩子怎麼講述事件經過,家長都不能上來就給孩子貼上「不合羣」「內向」的標籤。

孩子的坦誠是因爲信任,如果你沒能理解他,反倒批評他,這會讓他感到受傷,並不利於今後親子之間的交流。

相反,我們要努力安撫他們的情緒,讓孩子願意跟你講更多細節。

2. 多方瞭解,努力還原真相

因爲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往往對事件的前因後果認識不清。

是他人真的拒絕孩子一起玩,還是孩子過於敏感;是遭到了凌霸,還是孩子害羞內向不願意加入,孩子有時可能判斷不清楚。

在孩子表述時形成假設,然後帶着這個假設再問問老師、保育員、園長,甚至可以和其他孩子的家長交流一下。

每一個人的信息都是一塊拼圖,你能拿到的拼圖越多,你就離真相越近。

3. 幫孩子分析,做好覆盤

最後,你要把你所調查的真相跟孩子溝通一下,幫助他去認識他在整個事件中的作用和地位。

這樣,既可以培養他的認知能力,還能增進他的換位思考能力。

然後,再針對不同的情況提出不同的對策。

幫孩子融入羣體,功夫還得下在平時

很多時候,孩子被孤立問題都出在社交能力上。

與其幫孩子善後,不如我們在平時就有意識地幫助孩子提高社交力。

1. 培養孩子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培養同理心,就是在培養孩子的社會化。

越小的孩子,越是「眼裏沒有別人」的,3 歲前的孩子都是自我爲中心的,理解他人的感受在這之後纔會慢慢發展起來。

看到喜歡的玩具,就想據爲己有;遇到喜歡的零食,就想全部霸佔,次數多了,必然導致別的孩子不想和他一起玩。

同理心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能達成的,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平時的努力,爲孩子創造發展同理心的機會

孩子的行爲很大程度上,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模仿出來的。

所以,家長在平時要跟孩子做好共情,多向孩子描述自己的想法,同時也鼓勵孩子向自己描述想法。

很多人都玩過「你畫我猜」的遊戲。

用一塊空白畫板,畫上一些孩子都知道的用品,然後你和孩子每人每次都拿一張,不說話,用表演的方式讓對方猜猜自己手裏的卡片是什麼物品。

它可以很好的鍛鍊孩子表達自己、觀察別人、猜測他人意圖以及用實際結果驗證猜測的本領

只要玩的次數足夠多,孩子猜測和揣摩的本領都會越來越強,同理心在這個過程中就得到了提高。

2. 爲孩子多創造社交環境

還有一部分孩子無法融入集體,是由於缺乏羣體社交經驗、自身比較害羞造成的。

這時候,家長就要充當好橋樑,多爲孩子創造這樣的社交環境。

一方面,是多帶孩子走出去,讓孩子多跟外界接觸。在孩子想要融入羣體卻又猶豫不前時,推他一把。

比如,小朋友們在玩司機和乘客的遊戲,孩子不敢上前參與,你可以先帶孩子在旁邊觀察一會兒,再找到恰當的時機,跟「司機」說:「司機快等等,這兒又來了一個新乘客!」順勢就讓孩子加入了遊戲。

另一方面,你還可以多把小朋友們叫到家裏來,一起玩一些他們喜愛的遊戲。

這樣的好處是,遊戲的選擇上可以選擇自己娃擅長的,孩子是「主場」,更放鬆也更主動。

不少家長說,這些辦法也試過,但效果並不明顯。

其實,不管是社交能力還是同理心的發展,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人際交往是個很複雜的能力,很多成人都不能遊刃有餘,何況孩子呢?

所以要平常心看待,多給孩子正向的引導,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家長要因材施教,靜待花開。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